湿疹、慢性发炎 6大类疾病看中医更好

生病了,该看西医还是看中医?这是让不少民众困惑的问题。以下六类疾病,看中医可能更好。

六类疾病 中医治疗有一套

1. 伤风外感

中医治感冒特别灵。一般的小感冒,不用吃药,过两天就会痊愈。可一旦出现重感冒或流感,往往就需要服药或者就医治疗。此时,不妨找中医。

感冒在中医看来有几种,一般感冒分为风寒、风热、气虚和暑湿感冒,流感则属于时行感冒,均有不同的药剂分属治疗。

“一般吃1~3剂,就会痊愈。”中医师朱雅莉说。

比如夏天容易发生暑湿感冒,表现为发热和呕吐、腹泻、吃不下饭等肠胃道症状。此时如果吃普通感冒药,可能并不对症,作用不大。但是,如果服用六一散、新加香薷饮等中药去暑湿、解表,效果立竿见影。

2. 免疫性疾病

免疫性疾病包含湿疹、荨麻疹、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性狼疮等,这些疾病都与免疫系统失调有关。

台北联合医院仁爱院区中医科主治医师周宗翰指出,免疫系统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西医用药物治疗,很难有针对性,往往只能抑制免疫功能。但停药后,疾病往往会反复发作。但中医是跳出局部,从整体来治疗。

“西医看疾病,中医看体质,帮患者把不正常的体质纠正过来”,周宗翰说。

以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例,该疾病主要源自于风、湿、热等外邪侵袭,袪除这些病邪,疾病就可以好转。

如果是刚患病不久,关节仍未变形,中医用舒筋活血的药物就能改善症状。若是病情严重,关节已变形且吃西药长达十几年,中西医共同治疗对患者较有帮助。中医辅助治疗可缓解类固醇等西药引起的副作用,甚至帮助减少药量。

湿疹的症状虽然表现在皮肤上,但真正的源头却是体内有异常,应从内部调整。例如体内湿气重,去除湿气就可使肤况好转;若身体容易发炎,改善燥的体质可连带改善肌肤问题。

进入秋冬季,很多人皮肤会干痒,甚至出现湿疹,如何保养和改善?(Shutterstock)
中医能通过调整体质来改善湿疹。(Shutterstock)

3. 内分泌疾病

中医治疗内分泌疾病也是从整体调节,改善患者的新陈代谢功能与内分泌系统。

例如,甲状腺疾病属内分泌系统不稳定。而在中医看来,这多是“肝”的问题。当一个人肝气郁结,情绪低落、压力大,就容易造成甲状腺失调。中医的“肝”包含大脑的边缘系统,主管情绪和内分泌,肝气郁结也就是指内分泌系统调节失常。治疗时,中医会用柴胡、玫瑰花、黄芩、香附和郁金等能疏肝理气的药。

月经失调、痛经、更年期症候群、经前症候群、不孕不育、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也与内分泌失调有关。当发现长有子宫肌瘤,西医是以手术方式切除子宫肌瘤,但许多患者容易复发。而中医是改善子宫环境,如同改变土壤性质一样,使子宫肌瘤不再增长;或是使肌瘤缩小,免于手术开刀。

而现代女性由于贪吃冷饮,造成宫寒不孕,西医普遍没有什么解决办法。但中医可以通过调整体质、暖宫的方式,使女性再度怀孕。

4. 神经损伤

中医多元的治疗方式,对于慢性疼痛或肌肉神经组织损伤,都可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神经损伤常见有刀割伤、骨折脱位等造成神经受压、缺血性损伤等。对西医而言,通过药物和手术治疗并无法完全复原。但中医可用针灸疗法改善血液循环,刺激神经再生,促进修复。

体针、耳针、头皮针、皮内针,以及放血、针刀、膏方等治疗手段,都能激发身体机能,促进神经再生。薰蒸和敷贴用药则可以舒筋活络、消炎止痛、放松肌肉,而且相对于西药,没有损伤肝肾的副作用。

周宗翰补充说明,神经损伤有黄金治疗期,在受伤后半年内治效果最好。

5. 过敏性疾病

对于过敏性鼻炎、气喘等过敏性疾病,目前西医只能用抗过敏的药物和激素治疗,而且无法根治,停药后还容易复发。因此患者常求助中医治疗。

中医讲辨证论治,依据每个人症候的阴阳属性和外感邪气的种类,加以辨别分型,然后给予中药、针灸。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改善体质,调节免疫力,并且不会带来药物依赖性。

患者还可以用食疗养生,以及用药物贴敷调养。常见的是用三伏贴、三九贴来冬病夏治、夏病冬治,调和阴阳,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三伏贴是在夏天贴敷,养足阳气,冬天就不容易犯气喘等病;三九贴是冬天贴敷,避免夏天出现过敏症状。这两种贴使用的药材不一样,但都能够让药物通过穴位经络,直达病处。周宗翰补充,三伏贴和三九贴一年做一次、且连做三年效果最好。

空气中的细悬浮微粒PM2.5,对异位性皮肤炎、气喘等过敏疾病非常有害。(Shutterstock)
中医用药物和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气喘等过敏性疾病,不会像西药一样产生药物依赖。(Shutterstock)

6. 亚健康

常感到疲劳、头晕目眩、睡眠不佳、心情烦躁,或是有口臭、便秘、拉肚子等症状,但到医院检查却没有问题,这类情况称为“亚健康”。

鼎昌中医诊所院长曹永昌表示,这种情况建议找中医治疗。

脏器出现损伤,西医通过检测手段看见了,才认为有病。但是中医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能够发现机体不平衡的状态,并加以调整。

他以拉肚子为例,中医称之为“下痢”,是指肠胃功能不好,例如吸收能力较弱,无法吸干水分,才会出现这种症状。以补药调理好肠胃功能,就可以改善。

还有一种病名叫“五更泻”,就是在早上拉肚子。曹永昌指出,这已不止是肠胃问题,更是肾虚。可针对这些虚的部分去补强、补全。

另外,慢性发炎也属于亚健康。炎分为三个阶段,“火”、“炎”和“焱”。但“胃火”在西医眼中不是病,“胃炎”才是疾病。中医认为,当体内只有一个火,如胃火、心火、肝火、肾火时,就要调理医治。等到发展成焱,就已经是绝症了,连医生都头痛,因此治疗上要防微杜渐。

一些民众可能有这样的经验,吃一阵子中药后,觉得不太有效就放弃。周宗翰说明,这并不是中医效果不好,而是与药材种类、药物品质和剂量有关。以台湾为例,因健保给付的用药量很少,病重药轻,才造成很多患者没感觉。若改服用需要煎煮的水药,效果会很明显,只是这需要自费。

现在有很多治疗模式是中西医共治,可截长补短,减少西药带来的副作用。如果民众不晓得自己该看中医或西医,可先向自己信任的医生做咨询。医生视疾病种类、严重程度,评估是否需要转诊。

浏览大纪元健康1+1频道,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责任编辑:李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