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匆匆,时序进入黄历年尾声,腊月正在人间展开。古人称黄历十二月为“腊月”,这说法是怎么来的呢?“腊”包含哪些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呢?
“蜡祭”和“腊祭”
黄历“腊月”的名称和一件文化大事有关,“腊”记录了中国古代岁末年终祭典的隆重传承。古代冬天的“蜡祭”和“腊祭”是两种祭典,对象不同。《正字通》风俗通指出,“腊祭先祖,蜡祭百神,二祭各别”。后来在时代的演递下,都通称为“腊祭”。[1]
“蜡”[2](音同“炸”)指岁末祭祀百神,是由天子领祀,谢神祐护并祈祷来年不降灾害。《礼记‧明堂位》说“大蜡,天子之祭也”。“腊”是祭先祖和五神。《礼记‧月令》说“腊先祖五祀”。“五祀”是指门、户、井、灶、中霤(房室的中央)等五神。
腊祭展现华夏子民崇敬天地神明的精神思想和承先启后的孝道。根据《礼记》记载,夏、商、周三代对岁末祭祀百神的祭典都有专有名称:“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到了秦代称“腊”,后来又改回夏朝的叫法,《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腊曰‘嘉平’。”
“腊”的祭典遗俗
古人在年终冬藏时,感谢上天的赐福,准备丰盛精洁的祭品,以肃穆诚敬的心敬拜天地和各方神灵,祭祀祖先并报告一年来努力的收成情况。这种感谢赐福的祭祀乃起源于上古,已经有好几千年的历史。
古代在冬季、岁末之时腊祭,各朝代行祭的日期并不相同。《礼‧月令》说:“孟冬(冬季第一个月)腊先祖五祀(此即《周礼》所谓蜡祭)。”
东汉的腊祭则在冬至之后第三个戌日举行,《说文解字》说:“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反映了东汉时的祀俗。
顺带说一说汉朝为何在“戌”日举行腊祭呢?这是依据本朝的阴阳五行的属性来决定喜用的大祭日期。《风俗通义‧祀典》解释说“汉家火行,火衰于戌,故曰腊也……以其终而腊”。意思说汉朝的五行属火,火衰于“戌”,所以帝王在这一天腊祭,以添加能量。
晋朝博士张亮说:“腊者,接也,祭宜在新故交接也。俗谓腊之明日为初岁,秦汉以来有贺,此皆古之遗俗也。”按照张亮对腊祭的看法,在旧岁去新年来的交接之际举行腊祭,那就是今人除夕之祭的作法了。
腊祭之礼法
“腊祭”是一国的大典,举国上下,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百姓都行祭祀,只是祭祀的对象范围有别。《礼记‧曲礼下》说:“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遍。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岁遍。大夫祭五祀,岁遍。士祭其先(祖先)。”《礼记‧祭法》说一般庶人百姓祭祀门神或灶神。
在腊祭中,除了祭祀百神,也告祭祖先这一年的收获与成就。当时的腊祭的祭品哪来?除了秋季收获的农作物之外,田猎禽兽动物也是一主要来源。此外,官吏和庶民也在这一天欢庆宴饮,展示了新旧年交接的象征意含和期待新年新气象的心情。
这种礼仪流传到今天,民间在一年的除日祭祀神明、祭祖,拜土地神、灶神,大祭以报恩祈福这种精神代代相通。
腊祭前禳祭 驱瘟消灾
东汉时在腊祭的前一日,举行禳祭,以驱除瘟疫、消灾避祸。到了南北朝时“腊祭”和佛教“腊八”合流,遂改在腊八这一天举行禳疫消灾的仪式,人们头戴胡公帽、击腊鼓(*细腰鼓),并画金刚力士像以逐疫驱邪。村里中腊鼓响起,传送过年迎春的讯息,种种准备过年与庆典活动就此展开。到了宋代,宫中大内则在除夕慎重举行禳疫消灾的仪式。
历史的“腊祭”展现一国上下的虔诚敬神、感恩和惜福之心。中华文化从上古开始就在信神、敬神、礼神的精神与仪式中展开。华夏子民相信在天地间,在四方、山川,在家中,神灵无所不在,所以谨慎规约自己的言行,严守道德规范,以得到神灵的祐护。腊祭的传统,彰显中华文明的核心来自于神的信仰,文明成就来自于神的祐护。
——
注
[1]:〔唐〕颜师古注《汉书》(《前汉书》):“腊者,冬至后腊祭百神也。”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腊本祭名。因呼腊月、腊日耳。”
[2]:“蜡”也作“䄍”。@*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