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桐城的名人中,最富盛名的要属文端公张英翰林家族。 张氏六代翰林,清华的门风为清代所未有。从他往后六代“十二人,先后列侍从,跻鼎贵,玉堂(翰林院 )谱里(里),世系蝉联,门阀之清华,殆可空前绝后已”[1]。清朝桐城人许奉恩在所作《里乘》一书中记载了一段张家的故事,从王敦投胎为张家的儿子张英说起。
看中张家福德 王敦来转生投胎
清代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谥号文端,公元1637年—1708年,号乐圃、圃翁)是安徽桐城人。他的字为敦复、梦敦,这名字实际上记下他的前生——王敦投生张家的二次缘分。
张英的父亲张秉彝[2] 是明末秀才,在儿子出生前,梦见神送来一位衣冠楚楚的贵人来到,说他是晋朝的王处仲。
王处仲是何方人士?他是晋朝时的大权臣,王导的堂兄王敦也。他们一同协助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政权。 王敦出身琅琊王氏,历史记载王敦眉目疏朗,性情疏狂,不受拘束,有鉴识人才事物优劣的能力,并通《春秋左氏传》。王敦官拜驸马都尉,妻子是晋武帝司马炎之女襄城公主。王敦一直有夺权之心,得志之后,更加残暴傲慢,进而发动政变,史称“王敦之乱”。最后夺权不成在叛乱期间病逝,得年五十九岁。
《晋书》说王敦对晋室的建立有大功,但是他图非分之想,仗恃自己的势力而放肆骄纵,逾越本分,侵犯欺凌皇室;他妄图窃国,杀害忠良,遂而走上绝路。
就在张翁梦见王敦入梦的那个晚上,家中果然生下一儿,张翁很高兴。这个儿子渐渐长大,器宇轩昂,而且聪明伶俐。可是,十岁时儿子却忽然死去,张翁悲痛不已。
数年后,张翁又梦见前次那位衣冠楚楚的贵人来到,对他说:“我周览天下,找不到福德如翁之家,这次再来你家,不再离去了。”不久,张英诞生,言行容貌举止果然和前一子一模一样,所以张翁就给他取字为“敦复”,也叫“梦敦”,名唤英。
张秉彝生了张英之后,又得一子。他教导两个儿子读书,并培养他们的好品行。
张翁福泽人间 造福后代
张翁至老都未能在科考中得功名,家计日渐困难。有一天,他在锄地种菜时,突然发现一个地窖,里面堆满了金银,不下百万两。他自问:“我这个书生,福气如此薄弱,突然获得这些巨款,怎能承受这个福气呢?”
于是他决定将金银原地封存在菜圃下,留作往后行善助人之用。直到他年老病重时,才告诉了两个儿子这件事,并嘱咐他们:“必须等到荒年,才能挖出来救济饥民。你们务必好好完成我的遗愿,如果违背了我的教诲,起了不当有的贪念,后代将不会兴旺!”两个儿子泪流满面,允诺父亲坚守遗训。
张翁去世数年后,地方上遇到了严重的饥荒,张英和弟弟遵照先父的遗嘱,在菜园里挖开地窖,果然看到了父亲所说的金银。
于是他们前去拜见当地邑令,恭敬地陈述了先父的遗愿,愿意拿出地窖里的金银来救济饥民。邑令本是贤明有德之人,正因为无法救济饥荒而苦恼,听了他兄弟俩的话后大喜,就亲自前往监督取出张家菜圃地下的金银。取出来的金银果然有百万两,邑令就全数用来救济饥荒,获救的人多得无法计数。
事情结束后,邑令要为他们两兄弟请求朝廷褒奖,但两人都坚决地拒绝了。
一天大清早,当地的某甲看到有人肩挑着两箩筐,里面装着珊瑚、水晶之类的宝物,个个大小如杏子,像是贯珠般串串堆积着,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某甲便询问挑筐人:“这是要送到哪里去了?”那人回答:“送到张家去。”
张英敬慎,有古大臣之风
不久,在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张英登进士金榜,选庶吉士,授编修,后来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后来他的儿子也相继拜为大学士,一时兄弟子侄由科举而跻身显贵之位,屈指数不尽。原来路上所见的珊瑚等物都是高官官帽上各色的顶戴物品,这许多顶戴送给张家,已经预告了张家的德泽换来的福泽非常大,可以福延好几世。
从张英到他的来孙(玄孙之子)共六代人有十三位进士,其中十二人入翰林院。清圣祖康熙十六年,张英入直南书房为康熙帝侍讲。康熙帝非常赏识张英,每次巡幸南苑、巡行四方,必要张英从侍随行,一时康熙帝的诏命,多出于张英之手。在朝廷的讲经堂上,张英对民生利病,四方水旱,知无不言。 圣祖称赞说:“张英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张英怎样期许自己呢?在他的书房有一副自书的对联,这样写道:“读不尽架上古书,却要时时努力;做不尽世间好事,必须刻刻存心。”
张英告老还乡后,依然时时刻刻存心有助于人。他将一年所得的生活费用分成十二股,一月用一股且尽量节约用度,然后把剩余的钱存放起来,一旦知道谁家生活困难,或有急难急需用钱时,便取出钱来接济他人。他在山间小道散步,哪怕遇到挑柴樵夫,他也总是谦让退到路旁,让樵夫先行。
懿德礼让 流芳人间
桐城县有一条长百余米宽两米的“六尺巷”古迹。巷子两端出口都矗立着高大的牌坊,一端的牌坊书写“懿德流芳”,另一端写的是“礼让”。据《桐城县志略》记载这条巷子就是因张文端公而来。
张英老家旁有空地,后来空地被邻居吴氏砌墙占用,两家人为此争执不下。张英家人于是传书到京城向张公“告状”,张公在家书后批了一首诗给寄了回去。诗云: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得书后就撤让了三尺,吴家人受到感动,也礼让了三尺,两家之间形成了“六尺巷”。文端公张英让懿德与礼让流芳人间。
——注释
[1]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桐城张氏六代翰林,为昭代所未有。太傅文端公英康熙丁未,子少詹事廷瓒乙未、文和公廷玉庚辰、礼侍廷璐戊戌、阁学廷豫雍正癸未,孙检讨若潭乾隆丙辰、阁学若霭雍正癸丑、阁学若澄乾隆乙丑、侍讲若需丁丑,曾孙少詹事曾敞辛未,玄孙元宰嘉庆壬戌,来孙聪贤辛酉。自祖父至曾玄十二人,先后列侍从,跻鼎贵,玉堂谱里,世系蝉联,门阀之清华,殆可空前绝后已。”
[2] 张秉彝:祖父张淳为明朝隆庆二年进士,官至陕西布政使。父亲张士维,官至中宪大夫,抚州知府。弟张秉文为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官至山东左布政使;弟张秉贞,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入清后官至兵部尚书。
资料来源:《里乘》《清史稿‧张英列传》《桐城县志略》《晋书‧列传第六十八》
@*#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