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回答你十一个为什么

我当初会起心动念,想经营中医科普知识的社群媒体,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相较于现代医学,中医对患者走出诊间的生活习惯似乎有诸多限制,“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若把中医具体形象化,看起来会变成一位啰嗦的长辈吧!所以才想藉由白话、生动的方式跟大家说明中医其实不如大家想的那么复杂、难亲近。

一、为什么食物分寒热

如果要统计我在中医诊间最常听到的话,那有一句话肯定榜上有名:“医生,那我有没有什么不能吃的?”我在诊间也常常会放“食物寒热温凉表”卫教单给患者参考,看诊完后卫教哪些食物目前不宜食用。

那为什么食物会有寒热的区别呢?中医是经过大量的经验、观察累积而成,古人观察到人吃了不同的食物后对身体产生的变化,进而将食物分类温热寒凉的属性。要理解食物的寒热属性,可以从下列三种角度来看:

(一)生长的季节

以水果为例最容易说明这概念,夏天的代表性水果“芒果”就是属于温热性的水果。若你口舌生疮(也就是嘴破)、皮肤容易搔痒发炎,现在正处于“上火”中,就不宜食用过多芒果;相反的,秋冬盛产的柚子就是属于寒性的,对于常拉肚子、怕冷等体质偏寒的人,就有可能加重不舒服的症状。

(二)生长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对世界上的万物当然也是如此。比如海鲜都是生长在低温的水域中,因此几乎所有海鲜都是寒性;另外像是西瓜,虽然盛产于夏天,但是生长环境都是干燥无水的沙地,综合生长环境的特点,西瓜反而属于寒性,可以消暑、解渴,不过吃多也是会拉肚子的。

(三)烹饪手法

掌握了食物的寒热温凉之后,还有一点时常被大家忽略,就是烹调方式!就像“中药炮制”那一小节所说,药物经过不同的炮制方式后可以改变其特性,食材也是一样喔!

食材加热后会产生“梅纳反应”,这是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在加热时产生糖化物的现象,让面包到肉类等物体的表面变色成浅褐色到焦褐色,并且带有焦香,可以把它理解为烹煮让食物更好吃的原因之一。但是,过犹不及,食物经过烧烤、油炸、快炒等方式高温烹调后,虽然变得更好吃,但也含有更多让身体发炎的因子。所以如杏鲍菇等平性(不寒不热)的食材,油炸后也会变成热性的,吃多也是会让身体上火的!

不过,寒热毕竟是古人的观察,还是需要现代研究的佐证,好在目前已经有一些研究成果了。现代研究发现,热性食物(荔枝、龙眼、姜等)能促进体内发炎物质的活性;像是炒花生也能使微血管密度、流速增加,这的确就会导致身体有“上火”的表现;对比来说,寒性食物(菊花、苦瓜、黄连等)则是能够降低体内发炎物质的活性,刚刚提到的西瓜可以降低微血管的密度与流速,呈现一片“退火”的现象。

(网站专文)

书封。(晨星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