妯娌和连襟这两种关系普遍存在亲戚中,是由婚姻的结缘而来的,属于姻亲关系。“连襟”的两方是男性,“妯娌”的双方是女性。这两种亲属称呼借用自生活用物。
“妯娌”是古人借用田中早种植的禾谷来比喻人际关系的先后,也是一种语言的生活智慧。一家中的兄弟们长大后成亲了,他们的妻子之间就形成妯娌的关系。妯娌在方言中也称“稙(zhí)娌”,“稙”是早种的禾谷,代表“先”来的意思。《广韵·陟》:“稙:早种禾。”《释名·释亲属》:“青徐人谓长妇曰稙长,禾苖先生者曰稙,取名于此也。”
妯娌又称“先后”,含有先来后到的意思,晋代就已有这样的称呼:“今相呼先后,或云妯娌。”(郭璞注《尔雅》)。
在方言中,稙娌、妯娌和筑娌都有同样的意思。晋朝郭璞说关西兄弟之妻相呼“筑娌”,明代方以智的古汉语词语典《通雅·称谓》说:“筑娌即妯娌,或谓长妇曰稙(zhí)、曰熟,皆妯之转也。”
筑娌可说是一家之内共同分担家事的朋友。筑娌具有同匹、并耕的意思,西汉扬雄《方言》解释:“筑娌,匹也。娌,耦也。”因为筑娌(妯娌)有共同的舅姑,是大家庭里同一房的儿媳妇,她们像是一对朋友(同匹),分担同样家事,又像是耕田的农具“耦”一般,合力起来可以增广耕种的面积,增加做事的效益。“耦”是古代的一种农具,也用来指“两人并耕”。《说文解字》:“耦,耕广五寸为伐,二伐为耦。”
在秦汉时代,妯娌间则称“姒娣”、“娣姒”。最早的字典《尔雅·释亲》解说:“长妇谓稚妇为娣妇;娣妇谓长妇为姒妇。”南北朝的词典《广雅》云:“娣姒,妯娌。娣姒,先后也。”
具体用例,如:元代杨奂的《孙烈妇歌》描写孙烈妇“屈己接妯娌,尽心奉舅姑”;明代宋濂《楼母娄氏墓版文》写楼母“处先后唯以柔胜”;唐代李翱《杨烈妇传》写“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娣姒”。在各朝代中,妯娌、先后、姒娣等兄弟之妻的称呼都能互用。
“连襟”这个词又是怎么得来的呢?连襟是姊妹的丈夫的互称或合称,又作“连衿”、连袷[jié、ㄐㄧㄝˊ] 。襟、衿、袷本是交领衣襟,用来比喻姊妹的丈夫们的关系。
清代顾张思 《土风录》卷十六记载“姊妹之夫曰连襟”。连襟还有僚婿、友婿和亚[yà,ㄧㄚˋ] (通“娅”)的叫法。《尔雅》说:“两婿相谓为亚”,宋代《懒真子》:“今江东人呼同门为僚婿,严助传呼友婿。”
具体用例,如《娱目醒心编》卷十二第一回:“两人又晓得妻子结拜过姊妹的,将来是结义连衿,愈加亲热。”
古人以连襟比喻彼此知心,因为衣襟下是胸怀、心之所在,两心相连,当然是知心。唐代骆宾王《秋日与群公宴序》:“既而誓敦交道,俱忘白首之情;款尔连襟,共挹青田之酒。”诗中款待的“连襟”就是指知心之朋友。有缘围绕在一家姊妹之旁的男子“连襟”们,平日不似妯娌关系日日相傍左右,却有悠淡的君子之交的空间。中国古人以“连襟”形容姊妹之夫,隐喻透过妻子的姊妹之情,结成知心的朋友们。
中华文化重视人伦关系,妯娌和连襟的词汇也代表亦亲亦友、同心合力的姻亲关系内涵。@*#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