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冠米
未知的中共病毒(又稱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不僅癱瘓多國醫療,更令全球多國被迫大舉實施封城措施。但封城也帶來嚴重的經濟問題,隨著疫情放緩,一些國家開始陸續鬆綁政策。專家指出,在疫苗出來前,3個防護措施不可中斷。
各國逐漸解封後 3個防護措施要維持
為防範疫情而採取大範圍封城的措施,在過去十分罕見。封城也帶來經濟活動停滯。因此,當新增病例趨緩,一些國家考慮如何放鬆限制,使其經濟再次運轉。
但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發表的一份研究認為,各國政府應緩慢解除限制並嚴密監控傳播,否則可能造成疫情再次爆發,對醫療及經濟產生威脅。
共同領導這份研究的香港大學教授Joseph Wu表示,當企業和工廠重新運作、學校逐漸恢復開放,社交上的接觸增加後,病例可能隨時輕易再起。因此,全球在疫苗出現前,都不該完全解除封鎖。
在疫苗問世之前,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認為,政府要看風險和經濟需求性高低來決定如何開放。隨著城市慢慢解封,同時繼續做3件事:
1. 在戶外保持戴口罩
2. 勤洗手
3. 根據各地規定,保持1.5~2公尺社交距離
他說,一定要持續維持個人防護措施及保持社交距離,才可以進行所謂開工程序。
同時,在接下來的2到3個月仍應避免大型集會,小型集會則必須拉開社交距離。以宗教場所為例,教堂內至少要維持1.5公尺,「不然教堂一直都是高危險區,」陳秀熙說。另外,現階段開放沙灘、公園等遊樂場所會較危險,更要做好防護。
陳秀熙表示,大流行爆發過後,依然可能有小波流行出現,因此不能放鬆警惕。
大規模抗體檢測的限制
一個停止運轉的城市要如何解封? 已開始鬆綁禁足令的德國,陸續開放面積800平方公尺以內的小商店營業,民眾需戴口罩。英國有經濟學研究人員建議,應允許420萬年齡在20~30歲之間,不與父母同住的年輕人首先返回工作崗位。一些國家,包括英、美政府在內,則有意推動「免疫通行證」,通過大規模抗體檢測,找出曾感染病毒且具免疫力的部分民眾先重返社會工作。美國公衛權威、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院主任佛奇日前向媒體表示:「這事正在討論。某些情況下可能確實有益。」
針對爆發嚴重社區感染的歐美國家,陳秀熙指出,現在重要的是做檢測,因為這樣才知道有沒有人感染,或曾感染過,「這很重要」。有感染的人已產生抗體,可先回去工作。
對於僅有零星社區感染的台灣,陳秀熙認為,因感染人數相對較少,有抗體的人自然也少,所以目前還沒有這種必要,仍以做好社交距離跟個人防護為優先。
不過,目前抗體檢測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任何一種檢測準確率都不是100%,有時可能抗體測試出現偽陽性,結果讓沒有免疫力的人復工。同時,抗體是否足以抵抗病毒再次入侵,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一些國外學者表示,希望抗體能提供對抗中共病毒的免疫力,但還需要更多時間才能評估必要的抗體濃度,得知保護期的長短。法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主任畢納托利(Bernard Binetruy)向《華爾街日報》坦承,現階段,每個人都在摸索。
疫苗問世前不能放鬆警惕
台灣副總統陳建仁日前接受英國《每日電訊報》專訪時,被問及國家之間如何解封,重啟旅遊和貿易,陳建仁強調,為了協調國際運輸,所有國家都必須公開資訊,讓各國的情況真實透明。
同時還需要進行血清流行病學研究,對民眾的血液進行採樣,了解各國的感染狀況,確保疾病不會傳播出去。國際必須十分謹慎,避免再爆發大流行。
陳建仁還提到,在疫苗出來之前,要有過半的民眾減少50%社交接觸,減少非必要的娛樂活動。這樣才能在不停止所有活動之下,過著「半正常」的生活。
陳秀熙也認為,「後流行時期」可做檢測等防疫措施,直到疫苗問世才可鬆一口氣。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信燕)
本文網址: https://www.ntdtv.com/b5/2020/04/25/a102831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