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今日一阳生 冬至节气到

文:容乃加

冬雪冰。(林南/大纪元)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杜甫〈小至〉摘句)

冬至节 一阳生

“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对北半球的居民来说,冬至是一年中日最短、夜最长的一日,在北极圈则是永夜日。从阴阳五行理论来看,冬至这一天也是阴消阳长的转折关键日,在北半球“阴”达到了极至点转而消退、阳气开始萌生,于是有“今日一阳生”的说法;在南半球则恰恰相反。

二十四节气中,当太阳到达黄经270°时,为“冬至”节气的开始。冬至节气每年起始点落在阳历1221日到23日区间,一直延续到下个节气“小寒”前的这半个月期间。

冬至是阴阳转换的时刻,历代养生家都很重视这个节气的养生。(Szasz-Fabian Jozsef / Iosif Szasz-Fabian - Fotolia)
冬至是阴阳转换的时刻,历代养生家都很重视这个节气的养生。(Fotolia)

冬至俗称初岁”

在民间, 冬至又俗称初岁”,古代以“冬至”代表一年之始,仅次于新年的重要节日。中国《史记.天官书》记载:“岁始或冬至日,产气始萌。腊明日,人众卒岁,一会饮食,发阳气,故曰初岁。”有些地方就说:“吃了冬至汤圆就长一岁了”,乃是这种古代文化流布而成的习俗。

古来中华文化中以干支纪年,十二地支之首支“子”冠于冬至,反映冬至“一阳生”为一年之始的意涵。冬至落在黄历十一月中,故而十一月称为“建子之月”。

冬至节俗

中国历代流传着一些冬至的节俗,反应了当时生民的生活现象。这里略举一二。

南北朝冬至节俗

南朝时代的《荆楚岁时记》记录:“冬至日,量日影,作赤豆粥以禳疫。按共工氏有不才之子,以冬至死,为疫鬼,畏赤豆。故冬至日作赤豆粥以禳之。”当时流传着吃红豆粥攘除疾疫的习俗。

12月21日是“冬至”,韩国人有喝红豆粥的习俗。首尔观光景点“韩屋村”当天为游客免费熬制红豆粥。(摄影:全宇/大纪元)
“冬至”喝红豆粥。(全宇/大纪元)

韩国的冬至节到今天还保留这种习俗。现代人也有在冬至汤圆中加入红豆的吃法。

2016年12月21日是“冬至”,韩国人有喝红豆粥的习俗。首尔观光景点“韩屋村”当天为游客免费熬制红豆粥。(摄影:全宇/大纪元)
韩国人有冬至喝红豆粥的习俗。首尔观光景点“韩屋村”当天为游客免费熬制红豆粥。(全宇/大纪元)

北宋冬至节俗

北宋时代,最重视冬至这个节日,不论贫富累积一年的积蓄备办新衣、餐点饮品、祭拜祖先,和过年的年节没有两样。贫穷人家甚至是借贷来过节。

北宋遗老孟元老所着《东京梦华录》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古来中国朝廷在冬至和夏至测验刻漏,这也是君权顺天应时的重要展现。《东京梦华录》载有北宋京城冬至节庆隆重景象,并且详记“钟鼓楼”鸡唱鸣鼓“报时”的做法:“冬至前三日,驾宿大庆殿。殿庭广阔,可容数万人。尽列法驾仪仗于庭,不能周遍。有楼对峙,谓之‘钟鼓楼’。上有太史局生,测验刻漏。每时刻作鸡唱鸣鼓一下,则一官皆服法服,其头冠各有品从。”

《东京梦华录》又记载,冬至夜,数万军队全副武装围绕大内,应时吹号角、擂鼓:“……殿门内外及御街,远近禁卫、全装铁骑,数万围绕大内。……日晡时、三更时,各奏严也。每奏先鸣角,角罢,一军校执一长软藤条,上系朱拂子,擂鼓者观拂子,随其高低,以鼓声应其高下也。”这节记载显现,北宋的冬至夜也是逢岁初,展现威武齐心军容的时节。

当代冬至节俗

冬至大过年,部分人视冬至如过小年,一家大小聚在一起食饭联谊,家庭主妇也会应节的买已包扎好的“榨年”芹菜(喻勤勤力力)、葱(喻聪明)、生菜(喻生生猛猛有生气)等。(摄影:梁路思/大纪元)
香港视冬至如过小年,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吃饭联谊,家庭主妇也会应节的买已包扎好的芹菜(喻勤勤力力)、葱(喻聪明)、生菜(喻生生猛猛有生气)等。(梁路思/大纪元)

在今天,有些地区过冬至节有如小过年;在各地则普遍则有敬神祭祖 和“补冬”的习俗,展现崇天敬神、慎终追远和养生的文化:

敬神祭祖:冬至一早,先在大厅敬神明、拜祖先。煮甜汤圆、或加咸的“菜粿”,并配上其它丰盛的菜肴。

补冬:传统中人们习惯在夜最长的冬至夜进补,称之为“补冬”,配合“一阳生”之日提升阳气健身。常见以鸡、鸭和汉方炖补,有的用桂圆(龙眼干)和糯米,煮成甜的米糕养心神。不过每个人的身体状况虚实冷热各不相同,所以“进补”的配方也不一而足,尤其现代人饮食营养过剩者多,进补前也要先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冬季进补为的是能调整身体素质以抵御寒冬,因此选对食物效果会加倍。(邓玫玲/大纪元)

冬季进补为的是能调整身体素质以抵御寒冬,因此选对食物效果会加倍。(邓玫玲/大纪元)

团聚吃汤圆“添岁”:祭拜之后,全家团聚吃汤圆,称作“添岁”。以前民间在冬至前一两天,家家户户就开始磨糯米粉,冬至夜里,全家大小一起搓汤圆,喜气的红汤圆在白汤圆中特别醒目。除了甜汤圆之外,也有加上丰富的配料如虾米、香菇、茼蒿、瘦猪肉,配上葱、蒜、芹菜或香菜屑等等的咸汤圆口味。“吃了汤圆长一岁”这种民间的说法,是吃汤圆迎“初岁”的体现,也应合了天地间阴阳消长循环的节气。

制作汤圆(龚安妮/大纪元)

咸汤圆在客家庄可是婆婆妈妈的“基本功”,准备材料大致有蒜头、五花肉、香菇、虾米、葱、芹菜、香菜、茼蒿或韭菜,以及红、白小汤圆。(邱夏云提供)
咸汤圆在台湾的客家庄可是妈妈们的“基本功”,准备材料大致有蒜头、五花肉、香菇、虾米、葱、芹菜、香菜、茼蒿或韭菜,以及红、白小汤圆。(邱夏云提供)

门环上黏汤圆:在中国南方,流传冬至搓两个又大又圆的糯米圆黏在门环上的习俗。伴随这习俗有个传说:

某年的冬至寒夜里,一对乞丐夫妇和女儿流浪到了闽南某城里,饥寒交迫的妻子不幸一病不起。乞丐为了筹钱埋葬妻子,只能忍痛把女儿卖给人家作婢。一想到要离开相依为命的父亲,女儿伤心得晕了过去。

好心人给了一碗米汤,还留有几个糯米圆给他们充饥。父女两人谁也舍不得先吃。老乞丐就对女儿说:“今日离别,就像这些糯米圆分成两半,咱们团圆的时候再吃圆子好吗?”说完,两人含泪吃完分成两半的几个圆子,依依不舍各自西东。

三年过去了,老乞丐一直毫无音讯。每到冬至,女儿就更加的思念父亲,是不是父亲找不到她不能和她见面?于是她想出了个办法,对主人说:“今天是冬至,家家都吃圆子,那也该敬敬门神。”主人同意了。她就搓了两个又大又圆的糯米圆黏在门环上,她想这样若父亲到这里来,看到门环上的汤圆,一定不会找错门。

第二年冬至,女儿又把汤圆黏在门环、门窗、猪舍、牛舍上,表达思父之情。一年年过去,左邻右舍也照样去做,寄托团圆、吉利的含意,于是中国南方一带便流传了这样的习俗。

“冬至”物候

中国的先秦时代,对“冬至”的节气天候和生物反应现象已经有观察记载。当时先民的生活范围围绕黄河流域,《逸周书.时训解》记载了冬至三物候:

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蚯蚓不结,君政不行,麋角不解,兵甲不藏,水泉不动,阴不承阳。

由此记载可见,中国先哲不仅仅是记载节气的物候,而是观天象、察人事,并作为生活行动的依据。可见这种观天、地之象顺时而动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自古即反应在中国的施政之道与先民的生活中。

冬至日水泉动,阴承阳,阳气萌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从冬至日开始,天地间一阳生,年中的阴阳循环变化周而复始。

地方风采‧历史留影──紫禁城太和殿冬至阳光耀

明清的皇宫紫禁城的建筑设计有一绝,在一年中冬至、“初岁”这一天象征九五君权至尊的“太和殿”大殿正中迎进了一元之始的耀眼阳光。

冬至一阳生,年中第一道曙光反射在太和殿大殿正中的匾额上,刻记着“初岁”的来临,形成新岁胜景。

太和殿 (Fotolia)
太和殿 (Fotolia)

“九九消寒图”过冬雅趣游戏

从清代开始,在冬至日寒天里,皇宫中流行一种“写九”、“数九”的“消寒图”雅致艺韵游戏,并传到百姓家。冬至这一日昼短夜长,阴极而生阳,从这一天开始“数九”,珍重待春风;数完九个九,经八十一日,从冬至历经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等节气,“春分”日就来临,冰消河开,放眼能见春色深深染大地的景象。

消寒诗图每年逢冬至前,便在宫廷的居室中挂起,是一种用文字、图画来记时消遣的娱乐之作。徐珂《清稗类钞.时令类》记载“消寒图”的典故:

宣宗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一句,各句九言,言各九画,其后双钩之,装潢成幅,日九九消寒图……自冬至始,日填一划,凡八十一日而毕事。

当时人选九笔之字九个字作成一诗句构成“消寒图”的主干,组成字画,展现作者的巧思,也是一种启蒙教育,在敬慎的画字、画图游戏中,寄寓春风又临的期望,形成一种生活美学。“消寒图”的主体九字诗句如前述“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之外,常见有“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幸保幽姿珍重春风面”、“雁南飞柳芽茂便是春”等等。

后来人,作成了图画版“消寒图”,代代相传,增添趣味。无论字版或画版,皆称“消寒图”。“数九”画字划或涂画染色时,人们以颜色表示当日天气,例如红色是晴日、蓝色是阴天、绿色是雨天、黄色表刮风日、白色是下雪日。一般而言在九九消寒图的一侧还附有〈数九歌〉,又称〈九九歌〉。

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

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被称作“雅图”。例如:

涂圆版消寒图:以八十一个圆形代替八十一笔划;图外并配有“九九歌”。《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有直排圈九丛,丛九圈者,刻而市之,附以九九之歌,迷其寒燠之候。”

染梅版消寒图:以梅花八十一朵代替八十一笔划。也有一枝寒梅着花九朵,每朵含九花辫的消寒图。人们习诵:“日染一瓣,瓣后而九九出”。在寒梅图的一侧常见写有“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窗外草青青”的文句,表示梅花画完,也就是春深草色青的时节。《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辫,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葫芦型消寒图:葫芦型的消寒图构图曲折、内涵丰富。图中间有“雁南飞哉柳芽待春来”九个大字,围绕着九个大字的是押韵的“九九歌”,从头开始顺序排列成葫芦的形状,从起至终蜿蜒曲折。将葫芦消寒图“九九歌”通诵了,既了解了中国历史,从三皇治世直到清朝入关定鼎中原的重要历史大事,也丰富了中华文化中的节气知识。

九九歌 观节气学历史

头九初寒才是冬,三皇治世万物生,尧汤舜禹传桀事,武王伐纣列国分。
二九朔风冷难当,临潼斗宝各逞强,王翦一恕平六国,一统江山秦始皇。
三九纷纷降雪霜,斩蛇起义汉刘邦,霸王力举千斤鼎,弃职归山张子房。
四九滴水冻成冰,青梅煮酒论英雄,孙权独占江南地,鼎足三分属晋公。
五九迎春地气通,红拂私奔出深宫,英雄奇遇张忠俭,李渊出现太原城。
六九春分天渐长,咬金聚会在瓦岗,茂公又把江山定,秦琼敬德保唐王。
七九南来雁北飞,探母回令是彦辉,夤夜母子得相会,相会不该转回归。
八九河开绿水流,洪武永乐南北游,伯温辞朝归山去,崇祯无福天下丢。
九九八十一日完,闯王造反到顺天,三桂令兵下南去,我国大清坐金銮。

这首清朝的〈九九歌〉涵盖中国历史悠久的文明,许多著名历史人物的是非成败再度跃然纸上,葫芦图中乾坤大,构藏中国悠悠荡荡五千年的历史长河。

从立冬数到春分的〈九九歌〉,各地各朝各有流行,内涵也不同,反映一时一地的物候,例如二十世纪流行于北京地区有一首〈九九歌〉这样念: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九九加一九”那不就是十个九了吗?耕牛遍地走,也就是过了春分接近清明时节的景象了。九九歌通俗押韵,使人便于记忆,各时各地的内容有相通处也有变化处,读来朗朗上口,显现中华文化涵容博大的民俗智慧。

注*:四郎杨彦辉,今日的戏曲中多名以“杨延辉”。双红堂文库藏民初北京排印本唱本目录,戏曲·190:第二扎之3〈四郎探母坐官盗令1-7〉[事略]记载的四郎名为“杨彦辉”。原文:[事略]四郎杨彦辉。沙滩赴会。被箫邦掳去。更名木易。匹配铁镜公主为妻。夫倡妇随。

双红堂·戏曲此辑所收主要为民初1920-1929年北京中华印刷局、泰山堂排印本,并含致文堂、老酉堂等书坊的部分排印本及少量石印本。本文所录之清末民初“葫芦型消寒图”及个中所记“九九歌”,当是应和了当时的俗民戏曲文化,而以杨彦辉为探母的四郎之名。

* #

责任编辑: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