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19年12月21日讯】(大纪元记者李新安采访报导)圣诞节临近,中共要求中国人从网络到社区不过圣诞节,而网民则发起“圣诞快乐,抵制微信”的全民非暴力行动试水。网民们相约在圣诞节这一天做到:不登录、不支付。
近日,署名“瓦尔登”的网民在品葱网等平台发出倡议书,称在国内试验性发起一个“抵制微信”的活动,一方面是对香港抗争的一个小小的呼应,更重要的是唤起公民意识,为今后即将到来的抗争浪潮做足准备。
据悉,品葱被称为墙外知乎,是一个服务器设在国外的中文社区。因为脱离了中共的言论管控和网络实名所产生的恐慌,许多网民特意翻墙出来,讨论一些在墙内比较“敏感”的话题。
文章认为,暴政最强大的帮凶——微信,控制着人们的行动和思想。在国内,微信被封司空见惯,不少人经历禁言、封号、或因言获罪。人们长期生活在被管制的状态下,甚至意识不到这样的恶。
文章表示,“微信号后,微信群里,不是一具具行尸走肉,那是一个个渴望自由的灵魂。我们决意以一次沉默的行动,拉开我们反抗的序幕。”“这是一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先声。这是一场效仿香港抗争者无大台模式的彩排。”
网上另一篇《相约圣诞:践行一种公民生活》的倡议书也提出,“无论微信给我们提供多少便利,也改变不了微信作恶的事实:微信沦为体制的工具,无时无刻监控着你,谎言与恐惧如影随形。”
文章呼吁民众行使公民权利。认为“我们承受双重伤害:一是来自体制的暴力,二是来自集体的冷漠和无知。”“封杀成为常态,……投诉无门。”“不!我们要奋起反抗!”“做一个公民,无所畏惧!”
倡议者还制作了一些抵制微信的和不太敏感的创意图片,供网民们转发朋友圈。
网民纷纷跟帖表示支持和响应,“这样事好操作。”“有个葱友说得好,千言万语不如实践一次。”“支持,但象征意义为多啦。”“我做!……就应该从这些小事开始组织。”“支持抵制微信活动,这只是每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追寻自由的一大步。”
网民“沉默的广场”表示,现代人的生活被微信绑架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更可怕的是裁决的权利完全掌握在一家企业手上,它不用依照任何法律,就可以剥夺你的通讯权利。
“我主张通讯工具多元化,避免单点失效的风险。另外我也不满微信的内容审查,因此一直建议身边的人多用隐私保护做的更好的app联系。我的方案是:和国外的朋友多使用Messenger或电报,正事发电邮,和家人多用电话联系。同时关掉朋友圈和订阅内容,最大限度减少对微信的依赖。”该网友说。
互联网网络自由观察人士古河在接受大纪元采访时表示,抵制微信的活动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现在的象征意义其实是一种宣传,因为普通老百姓不知道微信的危害性。
古河表示,微信是中共政府用来控制老百姓、监控老百姓的非常重要的工具。中共把它和很多方面挂起钩来,比如诚信、社会指标、工作、学习等有意识地挂钩,这样就使得百姓无法摆脱。
“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说,微信感觉很好用,符合了大陆老百姓的生活习惯、使用习惯,所以它就像一个鸦片一样的,老百姓吃了这个鸦片就是上了瘾,不想摆脱。所以抵制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揭露微信的危害性,让老百姓认识到微信对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家庭等等一系列的监控。”他说。
微信收集全世界情报 监控民众
腾讯公司去年3月宣布微信(WeChat)已超过10亿个账户。NPR(National Public Radio,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报导,随着中国科技公司在中国以外地区扩张其业务,他们也扫描外国用户的大量数据。荷兰互联网研究人员表示,每天在中国境内外进行的数百万次微信对话都会被标记、收集并存储到与中共公安机关相关的数据库中。
微信被指已成中共国际超限战的核武器。因为存在着大量把微信作为唯一即时通讯方式的人群,包括那些需要与他们发生商务或社交联络的人们,使得中共通过微信监控和收集情报的范围远远大于华人圈。在微信后台的中共公安部就可以轻松收集到全世界的各种情报。
网友“Fredrick”认为,支持抵制微信,有替代方案才能有效抵制。最有效的抵制还是发动西方政府制裁腾讯、微博、阿里巴巴这类企业。
独立政经分析人士秦鹏向大纪元表示,这个活动代表了这些人的觉醒,这种勇气值得赞扬。更重要的是一种反抗精神,对暴政帮凶说不。可能会带动产生更多的效果,比如有人在海外起诉微信。
“有人敢反抗,有人敢告它的话,它真的会很麻烦。”他说。
香港反对暴政运动 唤醒民众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维权人士对大纪元表示,微信具备非要丰富的监控功能和特殊用户功能限制,是因为微信在软件开发的初始阶段就规划了产品的筛选和监控功能。
有许多证据表明,微信正把许多用户的信息,包括对话内容、生理特征、位置、消费信息、健康状况等报告给政府。有一些城市甚至不使用微信就无法驾车驶离停车场,无法在一些餐馆点餐。
该维权人士认为,对微信的抵制行为很有作用和意义。“即使我们在短期内改变不了人们被数字帝国监控的局面,但是起码可以唤醒更多民众重视个人隐私和自由被不断侵蚀的状况。”#
责任编辑:周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