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华盛顿点燃七年法印战争

华盛顿将军系列之二十九

作者:宋闱闱

必须堡(尼塞斯蒂堡,Fort Necessity)的大炮。(Shutterstock)

(接上文)

这次英军对法军营地的攻击,被称之为朱蒙维尔‧格伦战役(Battle of Jumonville Glen),法军伤亡惨重,当场十多名法军死亡,有二十多个加拿大人被俘。而那位话都来不及说完,就被印地安人一斧头劈死的军官,曾对英军声称自己是信使。杀死外交信使,和杀一个战俘,是有本质差别的。这令华盛顿忧心忡忡,他在日记里写道:“我们可能会遭到相当大规模的攻击”(we might be attacked by considerable forces),他预感到大事不妙。

“必须堡”修建得初具规格,能不能守得住不知道,战争倒是必须的。1754年7月3日,复仇的法国人就打上门来了。为首的军官是被杀死的法军军官朱蒙的弟弟路易‧库隆‧德‧维利耶(Louis Coulon de Villiers),领兵前来报仇,这是一支由六百多名法军和一百多名印地安士兵组成的军队,兵强马壮,有备而来。

战争从早上打起,华盛顿少校领着部下隐蔽在战壕里,勇猛迎战,双方交火持续一上午,还没分出胜负。然而,午后下了一场夏季常见的瓢泼豪雨,这场雨过后,法国人那边还在继续开炮,华盛顿少校这边,战壕里居然熄火了!

许是工地上露天施工,所有的东西都摊在露天里,加上雨水漫灌战壕,英方的火药,很不幸全被雨水打湿了。到了7月3日傍晚,法国军队就围住了“必须堡”,对着英国士兵们喊话:必须投降!不然,我们就杀进来了。此情此景下,“必须堡”摇起了白旗,华盛顿少校派了两个文官出去谈判,给出的谈判条件是,英军这边可以暂时放弃“必须堡”,但所有军士不能被留下成为俘虏,要保障英军安全离开。

这两个文官,一人受伤流血,无法正常交流,另外一人是能讲些法语的,大伙儿指望着他能和法国人沟通清楚。而这个据称能讲法语的士官,承受了历代的白眼和指责——就是这个不长眼睛的家伙,只有天知道他都谈了些什么,末了带回法国将领要求华盛顿签署的一份文件。同时,这个不长眼睛的家伙舌头也不好使,居然没对华盛顿少校逐字逐句解释清楚文件内容,却一个劲地催促他赶紧签字——签了字,大伙儿就都能安全撤退,打马回家了。可不能磨蹭了,茫茫绿林,豪雨倾盆,外头被法国人和印地安人团团围住,每一分钟都很危险。

版画《华盛顿和M.圣-皮埃尔》,描绘了 1753 年,年轻的乔治‧华盛顿与法国军事指挥官雅克‧勒加德‧德‧圣皮埃尔的会面。(公有领域)

谈判至午夜时分,华盛顿少校经历了他人生之中唯一的一次军事投降,他在一份法文投降书上,代表英军军方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投降文件里写明了,英军留下武器,可以在天亮后离开。也就是说,7月4日,天光刚刚透亮,华盛顿带着他的人马,作为战败方离开必须堡。

等回到弗吉尼亚的军团,英方好歹看到了由乔治‧华盛顿带来的英、法各执一份,由法文条款组成的投降书,华盛顿的签名,表示承认在军事行动中,暗杀了法国军方的使臣,那么,这个军事性质就不一样了。听明白了条款,华盛顿少校表示冤枉,他坚持当时的翻译丝毫没有提及“暗杀”,而是将那位法国人的死亡解释成损失。

就这样,年仅22岁的毛头小伙子乔治‧华盛顿成为点燃了七年战争的导火索。这次战争被史书称为“法印战争”,是法国军队和印地安人一起联合对抗英军,战争在新大陆点燃,自然也烧回了欧洲本土,英、法两大盟主在欧陆自然各有其忠实盟友国,奥地利、西班牙、俄国、普鲁士,也纷纷地拉起军队打出旗帜,千军万马地卷入战场,这场战争在欧洲和美洲新大陆打得狼烟四起,炮火连天,连这两大霸主国在遥远的东亚、非洲、加勒比群岛的殖民地也没能幸免,在当地也宣战开打。而这一切的源头,仅仅是因为22岁的乔治‧华盛顿在一份他看不懂的法文投降书上签下了他的大名。

在英国,著名作家奥福德伯爵(Horace Walpole,4th Earl of Orford​​)​​幽默地写下:一个弗吉尼亚的乡下小伙子在他的后院放了一把火,把整个世界都烧着了(The volley fired by a young Virginian in the backwoods of America set the world on fire)——这是一句精萃的总结。

点阅【华盛顿将军系列】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李乐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