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痴呆症一般指老年人腦力下降,尤其是記憶力和判斷力方面,是一種非正常的退化性腦部疾病。由於遺傳、環境以及年齡增長等因素,大腦退化似乎不可避免,但延緩失智症、帕金森等的進程並非沒有辦法。
由於痴呆症發病隱匿,不少人對痴呆不太了解,認為這只是由於年齡增長而導致的健忘和性格改變,對此並不重視。這就導致痴呆症患者發現時多為中晚期,治療效果差。因此,提高警惕,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尤為重要。
老人有這些表現要小心
1. 短期記憶障礙
短期記憶障礙是判斷失智症的最重要特徵,也是失智症最早出現的症狀。可以通過問患者一些簡單問題進行測試,如問病人今天午餐吃的什麼?早餐吃的什麼等,以此觀察他短期記憶的狀況。
患者可能記得住20年前發生的事情,但卻記不清幾分鐘或幾小時前發生的事情。
患者在與人交談或公開講話的時候,突然表現的很迷茫、困惑。出現這個現象可能是因為他突然想不起來要講的時間、人物、地點或事件。可能無法把一個人的名字和面孔對上號,有時乾脆就忘記了對方的名字。
2. 語言交流困難
一個平時愛說話的人,突然變得話越來越少,慢慢的越來越少參加社交活動,越來越喜歡一個人在家裡待著,這時就要警惕了。這通常是因為記憶障礙造成的困惑、尷尬,甚至對別人的冒犯,讓患者很痛苦,所以乾脆就少說話或者不說話,採取了逃避的方式。
3. 虛構
什麼是虛構?就是當大腦記憶出現問題時,用假的記憶來進行填補。比如當一個人想不起自己是不是參加過一個活動,上過某個學校, 他的大腦裡就編出一些不實的信息來填補記憶空白。這樣他看上去語言還是流暢的,也不是有意撒謊,其實自己都沒有意識到自己講的話是虛構的。這種現象在有酗酒史的人中特別常見。
4. 興趣減少
患者此前可能有很多業餘愛好,興趣也很廣泛,但是慢慢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致。這種情況經常和抑鬱、焦慮的情緒混合在一起。表現為動不動就發脾氣,或者變得沮喪、焦慮、抑鬱。
5. 行為重複
比如開始重複做一件簡單的事情,一趟一趟的跑商店,反覆的繫鞋帶,重複洗碗和衣服。
6. 不能完成簡單的任務
在臨床上,我們讓病人用右手把一張紙從地上撿起來,放到左膝上;或者用左手去碰右耳朵。如此簡單的任務,對患者來講會變得很困難。也正因為如此,患者不喜歡遇到新問題,而喜歡規律、簡單的生活。
7. 容易摔跤
老年人平衡力不好、肌力不足或視力變差都容易造成摔跤。不過,摔跤也是失智症的一個早期表現。先邁左腳還是先邁右腳對普通人來說不需要思考,但是對失智症患者有時就變得很困難,患者在走路或者下樓梯時,對腳下的距離和空間的判斷會出問題,所以有時會踩空。另外,他們的方向感也越來越差。此時對他們身體安全的保護尤為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通過改善飲食生活習慣、進行腦部鍛鍊等方法有助於降低痴呆的發病風險:
1.勤於動腦
研究顯示,常做用腦且有趣的事情,可保持人的頭腦靈敏,鍛鍊腦細胞反應敏捷,如多看書、多學習新鮮事物;培養業餘愛好,可活躍腦細胞,以延緩大腦老化。
2.控制血壓
血壓控制在130mmHg或以下的人,有利於維持腦血管健康,防止中風對大腦的傷害。
3.重視聽力問題
研究發現失聰病患者更容易患失智。尤其重度聽力下降而沒有戴助聽器的患者大腦退化更快。建議聽力障礙嚴重的患者不要怕麻煩,儘量配戴助聽器。
4.控制吸菸
吸菸不僅會造成血管病變,還會導致記憶變差。
5.預防肥胖
研究發現,腰圍BMI大於25的人,只要減輕2公斤,記憶力和注意力就會有明顕進步。
6.預防憂鬱症
有研究發現,憂鬱症患者由於大腦內的神經物質分泌失調,會使大腦退化,日後罹患失智症風險較高。
7.經常運動
神經發炎等炎症需要身體的修復,而修復機制取決於淋巴液、血液和其它體液循環是否暢通,運動起到重要的作用。進行適量的有氧運動,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減緩大腦衰老。
研究發現有氧耐力運動:慢走、慢跑、游泳、健身操等。保持每週6小時的適量體育運動,就可以起到預防痴呆的效果。
8.控制糖尿病
糖尿病併發症可能引發腦血管疾病,進而影響腦部健康,因此控制糖尿病非常重要。
9.積極參加社交
有研究報告指出,擁有願意傾聽自己說話的親友,能幫助改善認知功能,減緩老化或阿滋海默氏症等疾病所造成的大腦衰退。老人要多出門活動,增加彼此交流,活化大腦。
10.控制飲酒
過量飲酒不僅使中風風險升高,有研究發現,一個星期飲酒超過21單位(units,一個單位為10毫升),將增加失智危險。
11.改善飲食和生活習慣
選擇低鹽、低脂、高蛋白質、高維生素飲食,戒菸戒酒,避免熬夜等不良的生活習慣。建議大家多食用綠色蔬菜、堅果、魚類、橄欖油、豆類、奶類等,少進食紅肉、人造奶油、甜食和油炸食物等。綠茶、薑黃、適當補充輔酶Q10(CoQ10)等具有抗氧化作用,對大腦也有好處,含益生菌的泡菜等也不錯。
(責任編輯:李紅)
本文網址: https://www.ntdtv.com/b5/2023/05/09/a103707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