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公讲义】欲平天下 先修其身

大学之道上篇(3)

文/章阁 整理

蒋公认为要想治理好一国(或一个省,或一个县),就要先从家庭做起,“先使一家的人,能够明明德,再推而广之,才可使社会上家家户户都能齐一平均,则社会进步,国家亦未有不达于治理的。”。(shutterstock)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

蒋中正认为这八节,“就是从修己以至于治人所应有的先后程序。”

在讲解“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的意义之前,蒋公介绍了孔子所处的历史环境,“正是春秋夷夏纷纭的时代”。所以孔子所说的“天下者”,蒋公说:“并不是指今日世界,而实际就是对现在整个的中国而言,当时所谓国者,最大的不过是今日的一省,而其小国,则甚至有小到今日一县范围的(但是后来到了战国末期,诸侯互相征战,其大国的国境,始有兼及今日几省之大者)。”

“故当时所谓平天下,实在就是统一中国之意,如要求其天下平定,便要使天下(全国)的人民都能明明德,都能实践礼义廉耻。”

蒋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但是天下之大,人口众多,如何能在一时之间,使人人都能明晓道德,都能做个好人呢?”

蒋公认为解决的办法,即“由小而大、由近及远”,“那就是要先从一国(一省或一县)起,先使一国治理得很好,一国的人大都皆能了解四维八德[注],实践礼义廉耻,再推而至于天下,这就是‘平天下在治其国者’的意思,亦就是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道理。”因此在明明德,第一个“明”字,蒋公认为“就是实现”,遵循真理而行,在日常中修身养德,是治国平天下的基本法则。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要想治理好一国(或一个省,或一个县),就要先从家庭做起,“先使一家的人,能够明明德,再推而广之,才可使社会上家家户户都能齐一平均,则社会进步,国家亦未有不达于治理的。”

“‘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这是对于男子在家庭的本分而言”;对于女子在家庭中的本分,则是“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根据朱熹的注解,“之子”就是“是子”。妇人嫁人,称为归。

对于“齐家”的道理,“乃是先要使家庭中男女长幼,齐正和睦,而不犯分越礼,然后使国人皆能效法的意思。这就是‘治国必先齐其家者’,亦就是‘齐家而后国治’的道理。”

蒋公认为“齐家”的“家”字,可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指狭义的家庭之家,另一种解释是指‘家家户户’之家,就是‘社会’的意义。”

对于狭义的家庭个体而言,“那么所谓齐家的‘齐’字,应当作为‘导之以德,齐之以礼’的‘齐’字来解说,这‘齐之以礼’的‘礼’字,当然是四维中礼义廉耻之礼,就是要在家中人人能明礼重纪,各安其分,各守其序,而并无违忤越犯、颠倒纷乱或参差不齐的现象,这样就是在伦常要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在事物要有条理,有秩序,方可谓之诚正修齐、亲亲和爱的家庭,我以为这就是齐家的意义,因为只要其家庭能亲亲敦睦,明礼安分,有纲有纪,有条不紊,那么这个家庭,就可为社会的模范。”

在一个家庭中,有的贤德,有的不肖,品行资质不一。要使一家人都能明晓道德,彼此谦善礼让,“那就必要你本人先修其身”,无论管理社会,还是齐正家庭,“都要从修养自己的品德行为与生活做起,必须成德立业,以身作则,拿自己的品德来感化全家之人,都能发挥天性,止于至善,这就是‘身修而后家齐’的原意,亦就是‘治国必先齐其家者’的道理所在。”

注释:
四维八德:齐国管仲所作《管子》,将礼、义、廉、耻称为国之“四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第六讲中特别倡导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八德”,两者合称“四维八德”。

参阅资料:《 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六《科学的学庸》

(点阅【蒋公讲义】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