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一诗诚明吟  勘破千古圣贤谜(上)

——邵雍诗之“诚明”文化小探

作者:梅花一点

宋诗讲究“理趣”,塑造意境之中凸显出哲理,衍绎意象之内暗含着义趣,大宋文化风貌,意韵煌煌灿烂。(伊罗逊/大纪元)

宋诗讲究“理趣”,像“柳暗花明又一村”,“远近高低各不同”,“淡妆浓抹总相宜”,“为有源头活水来”等等名句,塑造意境之中凸显出哲理,衍绎意象之内暗含着义趣,大宋文化风貌,意韵煌煌灿烂。实质上,如此文化风貌的形塑与风靡,与北宋鼎盛时期的理学家们(也叫做道学家)对社会影响和文化创造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我们且来看看北宋大儒邵雍的几首说理诗吧。

平淡诚明谁能行?

一次,笔者查阅北宋大儒邵雍《伊川击壤集》卷四,读到一首平淡无奇的《诚明吟》:

孔子生知非假习,
孟轲先觉亦须脩。
诚明本属吾家事,
自是今人好外求。

诗意大略是这样:孔子圣人天生的智慧,并非完全依赖向外学习获得的,孟子的先知先觉也必须透过修行、修炼才行得通。“诚明”本来就是我们儒门的修行之法门,只是今天的人们没有注意到,只好向外去追求,向外去找。

粗略一读,笔者觉得不过就是一首邵雍自说自话的学究诗。邵雍不就是在讲做人要诚明,要像孔子孟子一样吗?真的,看起来,这首诗了无新意,还不就是一位老儒生正在苦口婆心而又老生常谈的教育孩子们:我们应该尊敬并学习孔子孟子圣贤的样,好好学习,诚心诚意。

笔者不经意想着,邵雍这位千古大儒,确乎从小事做起,成就大师级、圣人级的学问,掂量起“诚明”,自然是举重若轻,所以,该诗不过是一首劝谕孩子们的好诗罢了。就如老子《道德经》第七十章说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做天下大成就之事,成天下大功德之人,哪个不就像这些平平淡淡而又平平凡凡的诚心诚意的行为一点一滴的做起呢?

可是,当读到邵雍还有一首涉及“诚明”话题的《逍遥吟》(《伊川击壤集》卷七),本人不觉暗暗吃惊,心里就直犯嘀咕了。且看看,邵雍这样写道:

吾道本来平,人多不肯行。
得心无厚味,失脚有深坑。
若未通天地,焉能了死生。
向其间一事,须是自诚明。

邵雍平淡无奇地说,自己的道理非常平常,也非常平易,可是很多人不肯接受,也不肯行动。若是得到这个道理,没有什么美味可口的感觉;但是,如果失足的话,那就掉进深坑里了。假若未能通达天人之学,理解天地的法则,怎么能够了却生死的差异。那麽,处于这生死差别间隔状态之中所能修习的事,必然来自“诚明”。

看来,邵雍掂起“诚明”这词,并不拿“仁义道德”出来说说,“礼智信廉”也不谈,其中的玄机是什么?这似乎超越凡俗世人的生命问题了,不止于超越生死的境界问题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奇想,让我们按捺不住地推测,“诚明”这心态境界在儒家思想里当是别有洞天。笔者不敢怠慢,赶紧查阅《四书》,看看儒家对于“诚明”一说,有何高见?

内圣外王 诚明内修

《礼记》的《大学》一开篇就说道: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脩身为本。”

这一段,就是后来宋儒推崇的儒家“内圣外王”之道。如何才是“内圣外王”?内圣,就是向内修行,修炼心性,以达到圣人的境界。外王,就是向外拓展自己的道德意志,展露能力和才华,以达到像一个“王”一样开拓至善的事业和建立高尚的功德。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被视为内圣之业,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被视为外王之业。

《大学》篇里还强调“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可知,这个“诚”,那就是诚心诚意,不自欺欺人。《中庸》篇更加直接阐述:“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所以,真正的“诚”来自心底的善念。

《中庸》还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敎。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意思是说:心地善良至诚,那是天然的光明和天性的明白。而明白了天道、大道,就会反身求诚,修心自省,就如同道德受教。这就是“诚明”一词的肇始,中华文化多了一个修炼文化内涵的名词,也指明未来数千年人们修心养性的道德心态。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所以,真正的“诚”来自心底的善念。图为清 董诰《月映梅花》。(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后人又演绎出的“至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等典故,当是与此有关。邵雍还化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典故,又写了一首:

谁谓金石坚,其心亦能断。
谁谓鬼神灵,其诚亦能贯。
(《六十五岁新正自贻(熙宁八年)》,《伊川击壤集》卷十四)

诗中显示的意思很明显,邵雍不仅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同时,邵雍也认为:真实的“至诚之心”也能感化贯通到鬼神之境。那么这样的至诚之心,还有什么神迹般的表现呢?

至诚能前知 儒家能预言

邵雍写到“诚明”一词的诗句并不多,但有时也采用《中庸》所用的“至诚”一词。在《伊川击壤集》二十卷还有一首写道:

尧夫非是爱吟诗,
诗是尧夫忖度时。
先见固能无后悔,
至诚方始有前知。
(《首尾吟一百三十五首》)

末句说的“至诚之境”,可以达到有“先见之明”的境界,也能够有“前知”的预测能力。乍一看,这个说法太突兀了,太神奇了,太不可思议了,有没有来源呢?对比《中庸》原文后,原来早有阐明: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原来,修行至诚之心,达到一定的境界后,是能够有“前知”的能力,并且能够预测国家的兴亡,预知人们的福祸。得至诚之道,不就如同神一般有预见过去未来的能力吗?

拜读至此,方才恍然大悟,儒家修行之理念里,能够产生的智慧境界的其中一个神奇特征,或者说是一个智慧选项,那就是能够做个“预言家”,就是能够成为一位先知先觉的“觉者”。邵雍一生传奇,在他身上最重要的神迹成就就是:能够勘查“遗忘的历史”,写就千古奇书《皇极经世》,测算出当今史料记载和考古都无法彻底厘清的从尧舜禹时代到周朝共和年间的纪年历史;能够预言“未知的未来”,书成千古奇诗《梅花诗》十首,纵贯中国未来千年历史的主体变化,直达今日。这不就是邵雍修行儒家“诚明”之道,获得真实的预言能力的来源之一吗?邵雍谨守“至诚之道”,而成就如此神迹般的人生境界,不是虚言,更非妄论,是有实实在在的根源,是有真真切切的依据。(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邵雍全集》第四册,北宋邵雍着,郭彧 于天宝 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四书章句集注》,南宋朱熹着,中华书局版
《老子今注今译》,先秦老子着,陈鼓应注译,商务印书馆版,2006年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