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故事(26)大学首重明新

作者:刘如

幼学琼林。(古瑞珍/大纪元)

【原文】

大学首重夫明新,小子莫先于应对。其容固宜有度,出言尤贵有章。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小。

【字词义解释】

(1)大学:书名。原为《礼记》中的一篇,宋・朱熹将其与《论语》等书合称为“四书”。
(2)首:首先。
(3)重:重视、着重。
(4)明:即明明德,发扬原有光明的德性。第一个“明”作动词,发扬、彰显。《大学》首句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5)新:日新,天天更新。《大学》又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6)小子:小孩子。
(7)应对:语言的对答。
(8)容:容貌仪态。
(9)固:固然。
(10)宜:应该。
(11)有度:适中合度。
(12)出言:说话。
(13)尤贵:特别重视。尤,特别。贵,重视。
(14)章:条理。
(15)智:智慧。
(16)欲:要。
(17)圆:圆融。
(18)行:行为。
(19)方:方正。

【译文参考】

《大学》这一本书首先重视的是,每个人应当发扬自己原有的美德,日日更新,每天都有进步;小孩子首先要学应对进退的语言和礼节。人的仪态举止固然应该适中合宜,说话尤其重视有条理。智慧要圆融而行为要端正,胆量要大而心思却要细密。

【读书笔谈】

《大学》为曾子所着,讲的是以弘扬仁德为本,方能做到从修身齐家一直到实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如果说小学讲的重点在于日常生活中与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如何相处,目的在于学会最基本的言语应对和进退的礼节,成为一种生活常识和良好习惯,也就是见到人,知道如何说话和行动了,不至于出现失礼之错了。跟不同辈分和身份的人,在不同场合都知道如何不失礼数地应对、接待和相处了,那么下一步,就要重点学习和懂得为何要这样待人的根本道理了。

曾参像。(公共领域)

这个根本道理,是一切礼节,一切人与人接触时的进退、应对行为的原则或者说宗旨。这个原则就是仁德,就是道义,合起来就是人们常说的道德。也就是曾子著述的《大学》所要讲述的明德,治国的根本。人长大了,要懂得人生最大的目标和志向就是以德治理天下,教化天下,让所有人都懂得活着的意义就是达到至善的境界。做人做事的出发点和目标都是至善。

而小学就是孩子们的启蒙教育,最著名的是《三字经》、《弟子规》,本系列和其它童蒙典籍,启蒙时,首先讲的是孩子们能理解的善,以此为根本,但是还无法深入讲大道理,所以主要重点讲的是日常人伦关系,如何待人,如何言语,如何进退,如何守住礼仪规范,然后就是打下将来读古典书籍的基本知识,学会文字和句法,以及了解许多做人的历史典故。以备将来进一步系统学习道德。

也就是说,长大后,小学学的行为举止和言语句法,不能停留在知道如何做,而不知道为何要这样做的道理,古人常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讲的就是这样的意思。既然长大了,就要系统学习行为规范和技能知识背后的大道理。这样才不会教条古板,死守外在的礼数,分不清本末和主次,成了没有圆融智慧的迂腐文人。

比如男女授受不亲是一般男女相处常规,但是如果身处特殊境遇,比如偶然间碰到一单身女子渡河时溺水,只有自己一位男子在场,此外无人可救她,需要自己救人并背她渡河,情况紧急,这时,就不能按常理做事,要知世间的规定和礼数,终究是为了人与人之间,家族与家族之间,彼此尊重友好相处,不至于招来不平、怨恨、误解,避免矛盾和争斗,让社会平和。归根结底,是让人懂得爱护他人,有个基本的底线。但是如果因为固守礼数规定,而见死不救,那就变成礼数妨碍了大道,妨碍了为善的根本原则,那么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原有的一般礼数或者固定的规范,就不能再死守,救命最为重要,是最大的符合仁德道义的行为。

再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的是君臣父子之间要有上下的规矩和本分,臣子或者子女要懂得尊重上位者的决定并执行命令,但是如果为君者,为父者,德行严重有亏,就要有勇气阻止他的命令,不可唯命是从,否则就会让君让父做出不义之举,反倒助纣为虐,不仅自己不道义,还陷自己的君主或者父亲于不义。也就是说,任何事都要把握是否符合道德,是否光明正义来思考。这就是《大学》讲的“止于至善”的道理。

正所谓事情有轻重缓急,事急从权,一切都从根本上思考怎样做才是真正善待他人,才是最合适的,这样做就不会教条。所以,礼数与规定的背后,是道德,不可忘了礼数进退等待人的规矩,其目的是为了实现道德的教化。此为守礼的根本。但是要注意,不可以此为借口,否定一般情况下的基本礼数,人们需要一个基本规范,否则,就会让社会秩序变得很混乱。一切事情都要有度。凡事不可走极端。

所以,本课在讲明大学首重明新,也就是讲明首先看重让人明白德性,并日日修正自己,天天有新的领悟进步后,很快回到孩子需要如何做的教导,小孩子首先要学应对进退的语言和礼节。人的仪态举止应该适中有度,说话要有条理。智慧要圆融但是不忘行为要端正,才智始终要围绕正道起作用,胆量要大而心思却要细密周全。不能鲁莽。也就是胆大心细,有勇有谋才行。看起来讲中庸,实际上是围绕道德这个根本在讲如何正确学习和应用这些通用的礼仪和言语,善用才智和勇气。

【说故事时间】

台湾台南孔子庙明伦堂所书的《大学》书法。(M.Weitzel/Wikimedia Commons)

《大学》首句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要达到止于至善,首先要做的是“明明德”的功夫,第一个明是明白后加以弘扬,第二个明,是光明正大,所以明明德就是使人天生的光明善良的美德能够弘扬开来,而让天赋性灵发光的方法就是内省,吾日三省吾身,透过反省找出缺失,改正缺失,不断地向内找,不断地修正,去掉自己的执着心,一直达到至善的境界为止。

宋朝有一个人名叫赵概,每天用投豆的方法来检视自己的行为得失。他准备了三个盒子放在书房里,一个是空的,一个放黄豆,一个放黑豆。每天晚上睡觉之前,赵概就打开这三个盒子,仔细回想自己一天的言行,如果说了一句好话,做了一件好事,或有一个好的想法,就取一粒黄豆投进空盒;如果说错话惹是非,做了坏事,或有过坏念头,就取一粒黑豆投入空盒。借着空盒里的黄、黑豆子的多寡来提醒自己改正过失。一开始黑豆投的数量比黄豆多,但渐渐地黄豆越来越多,黑豆越来越少,赵概的道德修养也越来越高。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思齐”就是想着要向贤者看齐,“内自省”就是不断向内找出自己的不足,这样就能不断进步,达到至善圆满的境界。

(资料来源:正见网传统文化教材)

点阅【幼学琼林】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