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传】金莲川群英荟萃 挥师征大理

忽必烈传之四

大纪元文化小组

忽必烈传(大纪元制图)

 

如果说“思大有为于天下”的忽必烈在漠北潜邸时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通过与诸多名儒的交谈及通过他们的讲授和答疑了解了儒家文化、了解了如何做一名帝王、了解了如何治理一个国家,并初步有了“以儒治天下”的想法,那么,在金莲川时期,其身边形成的“金莲川幕府”使他未来在实践中进一步强化了“行汉法”的主张。史书说,忽必烈“圣度优宏,开白炳烺,好儒术,喜衣冠,崇礼让”。

从漠北来到金莲川的忽必烈,身边除了在漠北时的蒙古支持者与征召的汉族幕僚和儒士外,还有后来征召的各族能士以及在忽必烈身边效力的宿卫,这些名儒能士会聚在金莲川,形成了“金莲川幕府”。他们出入藩府奔波世俗,就像那一朵朵的金莲花,彼此相连盛开绽放心中的才华,为成就一代帝王的伟业,发挥着各自的力量。因此,对于这个群体,我们还是有必要介绍一下。

这些人大致分为几类:蒙古军事团体、术数家群体、名儒群体、宗侣群体和王府宿卫群体。他们中大部分人都认同儒家思想,他们给忽必烈建言的治国理政之道也是来自于此。其中的一些人物已经在第二章介绍过,现介绍其他主要人物。

◎ 蒙古军事团体

他们是以大将霸突鲁为首的蒙古贵族。成吉思汗时期,成吉思汗三个弟弟合撒儿、合赤温、铁木哥斡赤斤所属王族,因领地在蒙古高原东边的兴安岭一带,所以被称为“左翼诸王”或“东方三王族”。与之相对的“右翼诸王”或“西方三王族”则是指成吉思汗的三个嫡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所属王族,因为他们的领地在蒙古高原以西。

在东方三王族之下,还有一群具有势力、被称为“五投下”的五个军事集团,其中便包括成吉思汗的股肱之臣木华黎的家族札剌儿氏、成吉思汗的正妻孛儿帖家族弘吉剌氏。霸突鲁是木华黎的孙子,忽必烈的正妃察必亦来自弘吉剌氏。这五个军事团体支持忽必烈,为忽必烈效力,他们的首领在军事和政务上为忽必烈提供了强大的助力,是忽必烈登上大汗位和一统天下的重要支持者。

图为柏林国家图书馆所藏的波斯细密画册Diez Albums中的蒙古兵征战场景。(公有领域)
柏林国家图书馆所藏的波斯细密画册Diez Albums中的蒙古兵征战场景。(公有领域)

◎术数家群体

代表人物是释子聪(刘秉忠),对此,本系列第二章已经介绍过一些,在此以及后来篇章中还要提及。

在蒙哥即位后不久,释子聪被忽必烈召回和林,他就治国之道上书数千言,主要内容是:成吉思汗“以马上取天下”,但“不可以马上治”,忽必烈应效仿当年周公辅佐成王,辅佐蒙哥大汗治理天下。治国,内外要有序,在内要委任宰相,率领百官以理内政;对外需委任大将,统领三军以安国土,内外相济。不过天下之大,内外国事之多,非少数人所能顾及周到,所以应当选择开国功臣的子孙,分派到京府州县去监督旧官遵守王法。还要差官去检查,治理好的升官、不好的贬官。要慎择县官。

对于税赋,要重新按户口确定,要对百官实行监督,对百姓实行教化。提出“天子应以国为家、以民为子。国与民如鱼与水一般”。

应遵照旧制,各地办学校,实行科举选士制度,开国功臣的子孙应入学校受教育,从中选拔有才能者加以任用。孔子为“百王之师”,宜令各地立庙祭祀,访察当地名儒,请他们按照传统礼仪祭祀上下神灵。“今天下广远,虽是成吉思大汗的威福造成的,也是天地神明的保佑。”

现在通行的辽历不准确,需改制新历并颁行。建议着手撰修《金史》,使一代君臣事业传之后世。

要广开言路,不以人废言,也不以言废人,要使皇帝左右谏臣敢于直言,细致筹划。明君要分辨君子和小人,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禁止私设牢狱,禁止鞭背之刑。若纪纲正于上、法度行于下,天下可不劳而治。官不在多,唯在得廉洁能干之人。

忽必烈对释子聪的上述建言十分赞赏,后来相继加以采纳。如恢复州郡祭孔大典,遵循前朝仪轨;派人寻访名家名儒,大开言路,遵循旧礼,尊祭上下神祇,以和畅天地之气、以顺天时之行等。

释子聪上书说,孔子为“百王之师”,宜令各地立庙祭祀,访察当地名儒,请他们按照传统礼仪祭祀上下神灵。图为明仇英画、文徵明书《孔子圣迹图》之《累累说圣图》。(公有领域)

这一群体的其他人如王恂和张文谦等也都是由释子聪推荐的,精通术数的他们同样都深通儒家大义。

王恂(xún),中山唐县人,他的父亲王良,对于天文律历无不精通。王恂禀性聪悟,三岁就能识字,母亲刘氏教他读《千字文》,他过目成诵。六岁开始上学,十三岁学习《九章算术》,造诣颇深。1249年,释子聪北上,途经中山,见到王恂后甚为赏识。释子聪南还后,王恂即拜其为师。

1253年,释子聪将他推荐给忽必烈,忽必烈召见他后,让他作后来的太子真金的伴读。他不仅给真金讲授算术,而且教他治国之道,说“算数只六艺之一,而定国家、安人民才是头等大事”。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认为本朝所沿用的历法不精确,就命王恂修正。王恂又举荐了许衡,他们与杨恭懿、郭守敬等参考四十余家的历书,日夜观测天象,做精密推算,创立了新历法,即《授时历》。

张文谦,邢州沙河人。自幼聪敏,记忆力强,与释子聪是同学,亦“洞究术数”。在释子聪的推荐下,忽必烈于1247年召见了他,命他掌管王府书记,他渐渐为忽必烈所信任。邢州问题就是他与释子聪共同建议忽必烈任用良吏,才得以解决的。也就是从这件事后,忽必烈更加重用儒生,让他们参与政务。

◎名儒群体

代表人物主要是窦默、姚枢、许衡、王鄂、赵璧、郝经等,其他人物还有徐世隆、李治、刘肃、元好问等。窦默、姚枢、王鄂、赵璧此前业已初步介绍过,可以说,忽必烈对他们格外信赖。

再看王鹗推荐的金朝学者徐世隆、李治。徐世隆,陈州西华(今河南西华县)人。二十岁中金正大四年进士,朝廷任命他做县令。其父告诫他说:“你还年少,所学不多,不忙去为官,应再多读书,增加知识,三十岁为官不晚。”因此,徐世隆辞官继续努力学习。

1232年父亲去世,第二年他同母亲北渡黄河,严实招他到东平为书记官。徐世隆劝严实收养贫困书生,因而许多名士都投奔而来。史载,他身材魁伟,胸襟广阔,乐观慈祥,熟悉前代历朝制度,尤其精通法律,善于断决冤案。

蒙哥即位后,召他去做管理燕京路的课税官,被他拒绝。1252年,忽必烈在日月山召见徐世隆,询问有关征讨云南的事。徐世隆说:“孟子说过‘不杀人的君王能统一天下’。君王不杀人能统一天下,何况小小西南一隅之地。”

徐世隆劝严实收养贫困书生,因而许多名士都投奔而来。示意图,图为清 袁耀 绘《山水楼阁图》局部。 (公有领域)

李治,真定栾城人。金朝时考中进士,调任高陵县主簿,未到任又改任知钧州,在钧州被蒙军攻陷后,北渡黄河,流落于忻、崞之间。忽必烈听说他贤能的大名后,就将他召至藩邸。

忽必烈先是询问他对一些历史人物的看法,如唐朝的魏徵与宋朝的曹彬。李冶说:“魏徵忠心直言,知无不言,唐朝的谏臣数他第一。曹彬伐江南不妄杀一人,可与方叔、召虎相比,汉代之韩信、彭越、卫青、霍去病等则不在话下。”

对于如何求得人才,李冶建言:“天下本不乏贤才,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他指出忽必烈已经聘用了诸多儒生,但“四海之广,又岂只此数人,大王诚心广求,将集聚于朝廷”。

忽必烈又问何以治天下,李冶的回答是,“有制度则治,讲求实际则治,重用君子黜退小人则治”,“治国之道在于建立法律制度和整顿纲纪两条,纲纪维系君臣关系,法律分别赏罚。上至大小官吏下至平民百姓,皆为所欲为、以私害公,这就是无法度;有功者不仅不赏反而受辱,有罪者不仅未罚反而受宠,是无法度。法度纲纪被破坏,天下不乱就是万幸了。”

忽必烈还询问地震的原因,李冶认为“或是由于有奸邪在君王身边,或是宫中妇女专权,或是有谗言邪恶或刑罚不当,或是突然要进行征伐,五者必居其一。上天爱君王如爱其子,所以以地震来示警”。因此,身为君王,“如果能辨奸邪、不使妇女专权、摒弃谗言邪恶、减轻刑罚、不随意用兵,上顺天心,下合民意,则可转祸为福。”忽必烈甚是称赞并予以采纳。

在忽必烈身边,另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是郝经。郝经祖籍潞州,后迁居泽州。金末,举家迁于河南鲁山避难。这时他才九岁,人称“奇才”。金亡后,郝经全家又迁居顺天。郝经因家贫,白天打柴买米度日,夜间苦读。如此过了五年,当地守将张柔、贾辅听说后,将他请去并奉为上宾。张、贾二家藏书万卷,郝经有幸博览,经史子集无不精通。其祖父的弟子元裕对他说:“你和你的祖父很像,才器非凡,望倍加努力。”

忽必烈在金莲川建立王府后,召郝经去咨询治国安民之道。立志“以复兴斯文、道济天下为己任”的郝经旁征博引呈献数十条拯救时弊的良策,忽必烈大喜,将他留在王府中。

《画山水.册.卧居山林》
郝经因家贫,白天打柴买米度日,夜间苦读。示意图,图为无名氏《画山水.册.卧居山林》。(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宗侣群体

主要人物是僧人海云、太一道教大师萧公弼和吐蕃萨加派僧人八思巴。他们对忽必烈的个人信仰、日后元朝的宗教政策以及治理吐蕃具有重大影响。

比如在1258年主持的佛道辩论中,忽必烈虽然站在佛教徒一边,但深受身为基督徒的母亲的影响,他对道教首领们也没有采取过激措施。他平息了佛、道教徒之间的冲突,在蒙古贵族和汉族儒士之间都赢得了赞誉。

◎王府宿卫群体

这一群体成员都是由王府的怯薛军护卫组成,他们来自蒙古、色目、汉人等不同民族,都对忽必烈忠心耿耿。代表人物如廉希宪、阔阔、贺仁、董文用、董文忠等。

廉希宪是布鲁海牙之子,自幼就身材魁伟,举止与一般儿童不同。十九岁时入王府侍奉忽必烈,深得忽必烈喜爱。他特别好读经史,手不释卷。有一天正读《孟子》,忽必烈突然召见,他匆忙将书揣入怀中。忽必烈问《孟子》书中所言何事,廉希宪说讲的是性善、义利、仁暴等。忽必烈说他有学问,称他为“廉孟子”,并以此知名于世。廉希宪还善射,众人赞他“文武全才”。

1254年,忽必烈获得京兆作为其封地,遂任命廉希宪为京兆宣抚使。京兆控制陇蜀,诸王族的封地分布于左右,境内羌戎杂居,号称难治之地。廉希宪就职后,深入体察民间疾苦,并向名儒如许衡、姚枢等人请教治世之道。他还请忽必烈任用许衡来管理京兆学校,以教育人才作为根本大计,并将儒士另立户籍。

1259年,忽必烈准备攻取鄂州,廉希宪率领儒生百余人拜伏在军门外,呈请忽必烈在王师渡江以后,“凡军中所俘士人由官府出钱赎身,遣归原籍,以表示殿下广施恩典。”忽必烈采纳了这个建议,因此被放还的儒生达500余人。

忽必烈的“金莲川幕府”成员中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等,但谋士主要以汉人幕僚为主,这无疑是他主动接受并推崇儒学、吸收汉人制度的开端。这也为元帝国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方略和官员准备。在元帝国建立初期,幕府成员不仅成为朝廷主要干臣,而且对于推行他们绘制的政治蓝图起到了关键作用。这幅政治蓝图的核心是:以汉法治汉地,原有蒙古制度参考汉地等先进方式予以变通,以适应君临南北的形势需要。

史书对忽必烈推崇儒学、任用汉人的评价是:“其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

而在军事方面,忽必烈更依赖蒙古人的支持以及蒙古统帅的建议及辅佐,尤其是左路诸王和“五投下”成员。

蒙古士兵雕像
在军事方面,忽必烈更依赖蒙古人的支持以及蒙古统帅的建议及辅佐。示意图,图为蒙古士兵雕像。(shutterstock)

征服大理 禁止屠城

关于忽必烈早期是否参加了灭夏灭金和伐宋的战争,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但从小在马背上成长起来的忽必烈,应不缺乏军事才能,包括军事指挥才能。

1252年六月,蒙哥汗任命忽必烈为征伐云南的军队统帅,这是忽必烈总领漠南后的第一次重大军事行动,也是史书上记载的他第一次独立指挥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这一年忽必烈三十七岁。远征云南的目的是从西南包抄夹攻南宋控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同时切断南宋战马的来源。南宋战马长期依赖于西南少数民族的供应,大理是主要供应地区。此时,盘踞在西南的是少数民族为主的南诏国,或称大理国,并不属于中国,由于其国君段兴智孱弱,大臣高氏兄弟专权。

随同忽必烈出征的金莲川幕府成员中有释子聪、姚枢、张文谦、廉希宪、贺仁、董文用、董文忠等。出征前一晚,姚枢在夜宴上给忽必烈讲述了宋朝大将曹彬取南唐未杀一人的故事。第二天,忽必烈在马鞍上对姚枢大呼道:“汝昨夕言曹彬不杀者,吾能为之,吾能为之!”姚枢马上回道:“圣人之心,仁明如此,生民之幸,有国之福也。”

出征的大军有十万之众,第二年四月大军到达六盘山,在此度夏修整准备。秋天,大军经过临洮进入藏族地区,到达忒剌(今四川松潘)地方。忽必烈下令兵分三路,大将兀良合台率领的蒙古千户军为西路军,一路经色达、甘孜、新龙等地,几乎没有遇到抵抗,进入云南境内,众多当地部落望风而降,其先锋直指大理北境重镇丽江,随后到达龙首关。兀良合台是成吉思汗时期的著名将领速不台之子,也非常骁勇善战。

诸王抄合、也只烈的东路军取道川西古隘道,进至松、茂二州,经南宋雅、黎二州外围南下。而忽必烈率领的中路军则取道吐蕃东部人迹罕至的地区,进军神速。在途经雪山时,因为山路盘旋曲折,连忽必烈都得下马步行。其后大军过大渡河、金沙江,相继攻下了许多砦栅(zhài zhà,指设置的军事障碍),距离大理国四百余里的摩娑二部酋长投降。不久后,白蛮酋长阿塔剌也投降。

十二月,忽必烈大军包围了大理城。大理城倚点苍山,傍洱海,如果依托坚城固守,不易攻下。早在一个月前,忽必烈就派遣玉律术、王君侯、王鉴等为使者,前往大理国招降,但遭到权臣高祥的拒绝,还愚蠢地杀死了三位使者。

面对气势不可挡的蒙古军队,高祥和其弟高和带着段兴智趁夜逃走。蒙古大军乘夜攻城,拿下大理,忽必烈同时派大将也古拔都儿率军追击高祥等,在姚州(今云南姚安)将高祥兄弟斩杀,而段兴智则逃到善阐(今昆明),大理国灭亡。忽必烈以高祥为“忠臣”之故,下令以礼葬之。

出征的大军有十万之众,第二年四月大军到达六盘山,在此度夏修整准备。(大纪元制图)

忽必烈进入大理城后,诸将以大理杀死三位使者为由,想要屠城。随行的张文谦对忽必烈说:“这是高祥一人所为,不是老百姓的罪过,请宥之。”释子聪也“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杀”,劝说他不要妄杀一人。忽必烈深以为然,令姚枢在裂帛制的旗上书写禁杀之令,除通告全军之外还在大街小巷广而告之。大理城百姓遂得幸免。忽必烈也兑现了出发时对姚枢的承诺。

释子聪曾赋诗赞大理之战,诗曰:“天王号令迅如雷,百里长城四合围。龙尾关前儿作戏,虎贲阵上象惊威。开疆弧矢无人敌,空壁蛮首何处归?南诏江山皆我有,新民日月再光辉。”

1254年一月征服大理国后,忽必烈留兀良合台统兵戍守,追击段兴智以及未降地区,以刘时中为宣抚使,经略抚治云南,自己则班师北返。而其部下此后能统一云南,与忽必烈的信任和放手以及调度有方是分不开的。

自此,蒙古大帝国在西南拥有了一片国土,“衣被皇朝,同于方夏”,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中央政权恢复了对云南的管辖,而且在于对南宋形成了战略性迂回包抄,为后来灭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忽必烈在征战中显示的军事才能,提高了他在蒙古军中的威望,也是后来其赢得诸王贵族支持登上汗位的一个原因。

后来兀良合台擒获段兴智,蒙哥汗不仅没有杀他,还于1256年在和林皇宫接见了他,赐予他金符,任命他为大理总管,子孙世袭,并赐名“摩诃罗嵯”,即梵语“大王”的意思,让他回云南帮助招抚治理。此举有利于稳定西南。此后,至1382年驻守云南的元朝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兵败自杀、大理总管段世战败归降明军,蒙古人建立的政权统治云南地区长达128年。

1257年底,兀良合台率军从云南进攻安南国(今越南),第二年,迫于蒙古大军的压力,安南国王承认蒙古人的宗主地位。

不过,忽必烈南征大理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由于“沿途没有食物,行军极为困难”,“亡失马,凡四十万匹”,人员损失同样巨大。

1304年,元政府在忽必烈曾登临俯视大理城激战的点苍山崖壁上镌刻“平云南碑”,以纪念半个世纪前忽必烈远征大理的功业。

参考资料:

《新元史》
《元史》
忽必烈传
《忽必烈秘史》
《忽必烈的挑战》

点阅【忽必烈传】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张宪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