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仙传说》之王喜外传(四)

作者:岳小兵

(Fotolia)

第四章 铁镖快侠十五载 闹市目赌胯下辱

要知道,天下武学包罗万象,自古也是博大精深的,但为何传到今日,多数的武学只沦为皮毛的外功?那传说中的许多武林绝学为何失传?总归来说竟是人心不古、世道日下。

那传功的老道也是要挑徒弟传的,没有合适的徒弟宁可不传,宁可把绝学埋到棺材里,因为一旦徒弟违背师门禁忌,师父也是要清理门户的,若不取逆徒性命,至少必须让其武功尽失、无法作恶。

以祖师爷为例,他自创了十八般武艺,但却选了十八位弟子继承,为何?一个原因是预留制衡的力量,否则一旦出现叛徒就难以收拾。其二,就算师父不藏私,师父悟到的有些功法也是难以言表的,而徒弟能青出于蓝的却是凤毛麟角,久而久之便让武功的传承每况愈下。

而这个祖师爷既是修道之人,也知道某些厉害的功法是不能外传的,否则稍一不慎将天下大乱,他只能选那些根基好、品行佳的弟子传其武功的一部分。待弟子学成之后,祖师爷又会交付他们下山的任务,而这些任务又是更高层的意志灌输给这位祖师爷的,祖师爷也是要顺应天意,个中的道理缘由,祖师爷有时也是似懂非懂的。

好比说,祖师爷交代王喜要等待“韩主出世”这件事情,他也是在定中看到某个韩姓的青年将扭转历史,领悟到天意是希望各路好手襄助,于是祖师爷也就这么把这件事交办给学艺有成的弟子王喜了。

王喜自得了祖师爷的嘱托下山,之后正好巧遇那有师门渊源的荆轲,可惜相处时间不长,便与荆轲在易水离别,从此王喜就踏上了独自寻找“韩主出世”的侠客之行了。

在战国末年,到处兵荒马乱,学武之人正好派上用场。许多王公贵族和富贵人家总要聘请一些武艺高手担任护卫,此外,他们也有贵重的货物在各国之间旅行,也需要高手从旁协助。王喜当时心想:与其漫无目的地寻找韩主,不如栖身于商旅之中、周游各国,或许更能打探韩主的消息,于是便投身于某大货商的护卫行列。这一晃就是十五年过去了,那年王喜已是三十五岁的中年之人。

那一天,王喜随着商队来到韩国,当时已经是秦国一统天下的八年之后了。王喜忙里偷闲,来到闹市闲逛,忽见前面人声吵杂,也走去看看热闹,亲眼目睹了一位气宇非凡的青年背着一口宝剑,正遭受市井无赖百般戏谑,然而却气定神闲地忍受那千古知名的“胯下之辱”。

王喜定睛一看,这青年好生面熟,就是想不起哪儿见过,想想是不是应该上去打个招呼?就这么左想右想的当下,那青年已经钻入人群之中,立刻就不知所终了。王喜问那围观的路人,可有人识得这位青年?有人说那位是怀才不遇的韩信。这个韩姓顿时让王喜灵机一动:莫非这就是祖师爷要我找的韩主?而人海茫茫,这次未能相认,但几年之后,他们一起干了一番大事,而且同日含冤而亡,这是后话。

回头再来说说这个王喜,在这十五年的商队护卫生涯中,也是历经了数不尽的大风大浪--有那刁钻蛮横的地头霸王,也有那趁乱打劫的官家军队,还有那寻衅滋扰的商队仇家,几乎每趟出行都会遭遇风波。

而功夫的磨练,也正是在这种性命攸关的风浪中不断精进着,王喜后来闯出了个名号,人称“铁镖快侠”,王喜除了轻功身法快,出镖的速度也快,敌人倒下的时间也快,快侠之称号果然名不虚传。

王喜专练这轻功和铁镖,原是用于远距攻击之用的,在商队护卫中正好派上用场。王喜的镖法功夫也是日新月异,开始他只能一镖一击,渐渐地能使上了连环镖。配合这轻功敏捷的功底,王喜后来便可在身体腾跃的瞬间连发多枚镖,而且镖镖命中要穴,已练到了“镖无虚发”的境地。

随着王喜的镖法越来越神准,出镖的杀伤力却也越来越大。王喜谨记祖师爷“不滥杀”的教诲,慢慢就不喜欢使那杀伤力极大的铁镖暗器了,期间他曾改用实木做成木镖,但总觉得使起来不顺手,速度和劲道也太弱,对于那些精壮皮厚的劲敌,常起不到吓阻的作用,后来索性就放弃木镖。

王喜后来发现,用一寸大小的鹅卵石做成的石镖,有意想不到的功效,使用上与铁镖威力相近,但体积短小、重量适中,一手又可同时掌握数枚,使上连环镖竟比铁镖还好用。更重要的是,这鹅卵石随处可见、取材容易,比那铁镖和木镖更容易收集。自此,王喜腰上、腿上、手臂上始终暗藏几个石镖收纳袋,大约上百枚的石镖随时带在身上,成了另类的石镖快侠。

王喜使这石镖,原不是要取人性命的,只打在敌人的要穴,让其一段时间剧痛,手脚无法使唤,进而达到退敌的吓阻作用。久而久之,那大江南北的各路好汉都知道“铁镖快侠”武功高强但不取人性命,既敬畏又崇拜,也就越来越不来打王喜商队的坏主意了。@*

点阅【地仙传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