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现代社会的种种嘈杂与烦恼,雅兰和您一同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身心安和之道。安和系列内容将分为三季:第一季“人与自然之和”,第二季“人与人之和”,第三季“人与心之和”。
上次我们说到居天下之中者曰中国,中国的文化影响如此深远,它其中承载了哪些深厚的智慧呢?
中国的文化根源于佛家、道家和儒家。像我们的先祖黄帝,他曾问道于广成子,最终得道,道家文化讲说真话办真事,最终返本归真。佛家文化相信人有因果轮回,所以人要与人为善。儒家文化讲宽容忍让,如何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这些文化都以如何在这一世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找寻到真我,从此离苦得乐为真正目的。认为人的生命是有生生世世轮回的,所以并不看重这一世的得失荣辱。
因为有这些文化支撑,所以面对人生中很多烦恼、困境能够看得淡、放得下。中国历史上没有心理咨询师这种角色,而是通过中国的文化艺术,对人心起到调节,让人的情志达到抒发,使人和自然宇宙相融通,从而乐而忘忧。
面对得失,会有“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1] 让人豁达从容;面对困境,会有琴棋书画诗舞花茶等艺术使人超脱,但是人还是会有烦恼,这些烦恼哪里来呢?是因为人都有人心,表现为自私,贪婪,妒忌等等,当人心彰显的时候,便会有争抢和伤害,但人也有道心,表现为光明,善良,平和,忍让,当道心彰显的时候,人间便会有关爱和平。
那么怎么样让人心得以克制,让道心得以彰显呢?我们从一个故事说起,在商朝末年,有个虞国和芮国的小诸侯国,两国国土都很小,因为一块田地起了争执。争了好几年都争执不下,有人说周国的国君姬昌(也就是日后的周文王)他非常仁义,不如你们找他去评论一下吧。两位国君就到了周国,没想到在这里田野里农夫相互让地界,走路的人相互让道,到了朝廷之后,官员们相互谦让,有礼有节。两人看后非常惭愧,我们相争的正是人家相让的。两人回去后,都不再争那块土地,反而这块田地成了闲田。这便是虞芮之争的故事。
中国文化中从尧舜禹时就在探寻如何治理人心的方法,有十六个字,从尧传给了舜,从舜传给了禹,那便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2] 人心是很危险的,道心是很微茫的,惟有时时保持警醒专一精进,才能行走在中正的道德之中。
那么人又怎样不偏不倚地走在中正的道路上呢,在中国文化中表现形式之一是礼,让人发于情,而止于礼。虽然人有人心,但是可以用礼来让行为举止合乎道德规范,让人行走在“危”和“微”之间,从身修、家齐、国治到天下平,不断彰显光明的道心。相传周朝推行礼治,让周朝延续了800年,成为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最长的一个朝代。周公“制礼作乐”礼乐文化影响了中国数千年,因此中国曾被称为“礼义之邦”。
在中国文化中,从祭祀、军事、国家典制、再到人伦秩序,婚丧嫁娶,建筑、饮食,服饰,交际,都能看到礼的身影。“人有礼则安 无礼则危”[3]。在这种文化下,人们具体是如何使自身得到安顿的呢,我们下次和您接着分享。
参考资料: 1、《增广贤文》 2、《尚书·大禹谟》3、《礼记》
点阅【馨香雅句】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