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红楼 重悟真谛(十五)袭人,即是人生本身

作者:宋闱闱

清 孙温彩绘《红楼梦》插图。(公有领域)

袭人她就是人生本身,她是人生的七情六欲,是人生的五味俱全,是人生的有情有义,有滋有味,有笑有泪,也是生命的善恶同在。

袭人就像是一件貌似质朴暖和的麻布衣衫,可是,缝隙太大,质地太薄,既不能抵挡什么,也不能真正带给人什么,

我们说说宝玉的丫鬟袭人。袭人是一早就和宝玉有肌肤之亲的,却没有引发什么后果;晴雯和宝玉之间清清白白,却被以处置败坏淫荡的女子的残酷方式,赶出府去,毫不顾及她的着落和她日后的处境。我们这里不是要去抬高晴雯,贬低袭人,袭人和晴雯,其实在我们的生活里,从来都存在。

我们生活里多的是袭人这种类型的女孩,我们也定然见识过几个像晴雯那样,相貌美丽,人才出众,看似口齿伶俐,实际又缺心眼的女孩儿。我把袭人拿出来单独说,其实说的是情,人和人之间的情缘纠缠太深之后的那种善恶不分,是非全无的无可奈何。

宝玉有没有看明白袭人是怎么回事?当然看明白了,不然,也就没有曹雪芹笔下的这些情节了。那你说袭人就是心眼坏吗?也许并不是,晴雯和芳官一干人等被赶出府去,袭人也是在屋里哭的,我们相信她的眼泪是真的,包括她把晴雯所有的衣衫钗镮都送出给她,这份心也是真的。只是我们要注意到,在很早以前,很多事情宝玉都是躲开袭人去做的,譬如他要去看林妹妹,或者要让晴雯给林妹妹送个旧手帕表达心意,他都会专门等着袭人不在时,他才去做这件事。晴雯被无情地赶出府去,宝玉很痛心,在屋里流泪,就问袭人,我这屋里的事情我母亲怎么一清二楚,丫鬟们平日里彼此调笑的话,她都能复述出来,而且这么多人都挑得出错来,怎么只有你和麝月(也就是袭人平时的最佳拍档),你们没有任何错?而且他当时是质问的口气,说,四儿是我和你拌嘴,便特意叫她上来做些细活,未免夺占了你的地位,得罪了你,故有今日。芳官,也是过于好强,过于惹人厌,可是晴雯她和你是一起长大的呀,究竟也不曾得罪过你们呀,是她生得好,被这给误了。其实这番话,是在指斥袭人背后的小动作了,可见他也不是完全昏庸的。

那袭人就笑着说了:嗯,说不定太太先发落了这些人,过两天再撵我们出去呢。那这句话就是在堵宝玉的嘴了,就是拿她和宝玉之间的情份来压宝玉——哦,芳官和晴雯被撵出去,你是怀疑我告密?行,过几天你妈把我也给撵出去,和晴雯一样离了这里,这结果你满意了吧?就是他们彼此的关系里,已经没有了主仆规矩,也没有了真相。你对她的情就是她的反制武器,她太懂得如何限制你,要挟你,如何捏住你的命脉和你说话。

到这里,就全是宝玉的无奈了,他捂她的嘴让她别再说这么刺人心的话了,还要反过来给袭人赔不是,作小伏低到把袭人安抚好了,他才偷偷地出门,去见了晴雯最后一面。

晴雯死的时候,正是初秋,芙蓉和桂花都正好,宝玉就写了一篇诔文,说晴雯往生极乐,去做芙蓉花神了。他自己寻了个僻静地,焚香祭拜,读了这篇诔文。

这篇诔文很得黛玉的赞赏,说写得极佳,“黄土垄中,卿本薄命,红绡帐里,侬本多情”这句尤其好,宝玉和她商榷了半天,改成了“茜纱窗下,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

宝玉回到怡红院,他还对袭人等说,我们只当从来就没有过晴雯,没有芳官、四儿这三个人,我们几个人把以后的日子好好过起来。你看,晴雯的悲剧中,袭人其实是嫌疑最重的,几百年来读红楼的书迷们,基本形成了一种共识:袭人就是王夫人在大观园里的那个眼线,她是那个事无巨细的告密者,所以王夫人对大观园里的日常情形,丫头和宝玉说了什么调笑的话,都了解得清清楚楚。宝玉也不是不怀疑她,也不一定就不烦她,然而,他和她之间的纠葛,其中的情实在是太深了。所以,袭人多少的不如他意,他都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全部担待了。

这就是有情众生的悲哀。人有了情,不只是知得、懂得,彼此的恩爱缠绵,情还是知法犯法,是自私自利,是口蜜腹剑,中伤陷害,藏污纳垢。在宝玉对袭人的态度上,我们就领略到,人在情中,有多少无可奈何。多少诗词都是说情网,情如网,你被网住了,你能是心智清明的吗?你能是洒脱自如的吗?当然不是!这种情到了一种分不清是非的地步,连你的智商和人格都会随之缩小。

在贾府遭遇灭顶之灾之前,查抄大观园就是个先兆,而袭人也是使得宝玉最终搬离了大观园的人。因为书中详细描写宝玉第一次挨打时,袭人到王夫人跟前,彼此有一番掏心掏肺的深谈,袭人说,宝玉挨打,大家都很心疼,作为他的贴身侍候的下人,也很没脸,然而,斗胆说一句,宝玉确实很该打,很欠这么一顿收拾,不然的话,将来会出更大的丑闻,闹出更大的祸事。这话说到王夫人心里去了,她感动极了,热泪盈眶地拉着袭人的手,夸她是个好孩子,自己没看错等等。那么袭人就提出更加扼杀宝玉的一个建议:搬出去住,不能总在大观园里头住,不然,迟早也会有丑闻传出。这个女孩她有着一种非常道学的观念,她老是觉得宝玉正在做些丑事,即将做些丑事。她出的主意,都是那种能摧毁宝玉的貌似正确的主意,就是说,和薛宝钗一样,从她们对人情世故的练达和价值观可见——宝玉根本就不是她钟意的类型。那么她一开始就从一堆丫鬟中脱颖而出,成为宝玉的最亲密丫鬟,你只能理解为,她更多的是视之为一种利益,她是一个喜欢掌控局面的人,用她的贤慧,她的隐忍,她的良药苦口的死谏,她成了怡红院最有话语权的那个人。当第三十二回,宝玉在桥上对黛玉说了那一句“你放心”之后,黛玉含羞而走,剩下宝玉一个人站在桥上,还傻乎乎地说着心里话,说的是,“好妹妹,为了你,我也是落得这一身的病”,这番话,全被来找宝玉的袭人听见了。她头一个念头,也是觉得,坏了,要酿出丑事了!要闯大祸了!大概这也是她给王夫人出主意,让宝玉早点搬离大观园的精神动力之一。

贾府败落后,宝玉出家了,真正让宝玉这个人,从繁华温柔乡里生出离世之心的,其中很大一个部分是袭人这个人物起的作用。这个人物,真的是能让人顿悟的。

因为袭人基本代表了人生的全部,她是母性的,含辛茹苦的,全心全意奉献的,她对你无所保留,倾其所有,同时,她又是为私的,强势的,并且将这种目光并不长远却又谋划得有滋有味的强势和自私,弥漫开来布满你周围,染指你所有的私人领域,最后,她还是人走茶凉。她和你朝夕相处,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多少年,她知晓你肉身的一切细节,你的喜好憎恶,可是,你的灵魂对她来说,是一个和天上的月亮一样遥远的事物。同样,她的内心对你来说,也是如此。

宝玉一定以为自己是了解袭人的,他了解她比所有人都好的那些温暖的细节,了解她的周到、细致、要强,女孩易碎易感的那部分,但是,他并不了解她的底线,遇事她会出什么牌。但宝玉错以为自己了解袭人,以为她是那个永远不会和自己分开的人。其实他了解黛玉的深情,黛玉的不安,也了解宝钗的“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理性,但是,他是不了解袭人的,也不会了解那种为着利益而产生感情的那一类人。

宝玉是个宁愿久聚不散的人,他以为他活在世上一天,姊妹们就都会围着他,他这样想过和黛玉的天长地久,却没能如愿娶到黛玉,黛玉死了,他后来娶的是宝钗。贾府败落后,仆妇奴才全都散去,袭人和宝玉也散了,袭人并不曾为宝玉守节,也并不曾离开了宝玉就痛苦地活不下去。她的命运,在一开始警幻仙子所出示的金陵十二副钗上,标示得清清楚楚——公子无缘,优伶有福。她嫁给了贾宝玉相交过的一个戏班子的朋友,蒋玉函。我们无需去慨叹为什么袭人不能和宝玉共苦寒,自然她有她逼不得已的理由。一如我一开始就谈到的——袭人她就是人生本身,她是人生的七情六欲,是人生的五味俱全,是人生的有情有义,有滋有味,有笑有泪,也是生命的善恶同在。袭人就像是一件貌似质朴暖和的麻布衣衫,可是,缝隙太大,质地太薄,既不能抵挡什么,也不能真正带给人什么。也就是说,我们三界内的情,质量大概只是如此,你付出的和你收到的,也许就像一片麻布一样,既不能遮风挡雨,也不能给我们智慧,平常人的相知,真的是质量很差。宝玉正是在这样的生命里,体悟到情的虚妄,情的自私,情的不洁和无奈,以及,人生建筑在情上的不可靠,易碎。

宝玉和黛玉很相似的一点就是,他们要的都是一种绝对的全心全意的彼此交付。如果他要娶的是黛玉,娶成的是宝钗,是天意的不成全,那么在含冤而逝的晴雯和改嫁他人的袭人之间,最让宝玉不能释怀,也是最让他灰心的是——从很久很久以前,当这个故事刚刚开始,当这两个姑娘都来到他的生命里,他的种种多情,他的自以为是的亲疏远近,其实,从一开始他就选错人了。

红楼梦》是一个下世经历红尘的灵魂,在经历一个大家族的繁华和散场后,所看到的世相:富贵是易碎的,人心和情都是不可靠的,这个世界看似坚固,其实是流沙筑成,一切都靠不住。这就是宝玉为什么出家做了和尚,也是大荒山那块通灵宝玉的历劫归来。◇

点阅【细说红楼】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