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不同,帝王有别。从圣王教化、礼乐诗歌、经典文籍传下的道德规范,也会随着王朝的兴替,不断地从塑更新。蒙元帝王成吉思汗、忽必烈力振天纲,再造乾坤。因此,汗廷国风忠孝宽仁,充满雄文壮武的气息。帝国气势磅礴,阳刚雄伟,少林古寺随着刚健的乾元气象,荟萃出新的精华。
蒙古敬天 汉臣慨叹
蒙古起于大漠草莽。成吉思汗建国伊始,大蒙古国还没有文字,文明开化远逊中原,但他以今古绝伦的勇智,敬天地、重信义的宽广胸襟,影响了东西方世界。历史的车轮驶向蒙元帝国,也将少林寺带进新的王朝。
蒙古一直保持着虔敬、淳朴的敬天信仰。从蒙古大汗到平常百姓,他们把所有的大事、小事都归为上天的安排,每逢正月初一必是拜天。当时的蒙古人开口讲话,第一句就是:“托着长生天的力量,托着皇帝的福。”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事往往说是“上天教的”,对于另一个人要做什么事,其他人会说“上天在看着”。
蒙古大军征伐时,无论进兵,还是撤军,都会先烧羊甲来断吉凶,宋人为此起了一个雅致的别名“烧琵琶”。南宋使臣彭大雅谈起出使蒙古的印象,他说蒙古人心地专一淳朴,有着太古之风。少林寺迎来的这朝子民,恪守着对上天的笃诚。
汗廷护道 禅风远扬
蒙古远在茫茫大漠,原始信仰是萨满,而少林寺位于九州中心,是地道的佛门。二者本无交集,却因着天命的造化,越走越近。
蒙古南下征讨金国,风云际会下,有位僧人跃入世人的眼界,成为当时的焦点之一。他就是万松行秀。万松15岁出家,勤恳地研读佛经,经过考试合格成为正式的僧人。万松口才一流,雄辩天下。耶律楚材形容万松,他的语锋变化无穷,巍巍凛然犹如万仞高山,使人难以攀登;每次他滔滔论讲,就像万顷波涛,难以看到边际。
万松身在佛门,却是满腹将相之才。金朝明昌四年(1193年),金章宗召请他到皇宫说法,并亲自相迎,授予他锦织袈裟。章宗外出打猎时,还特意驾临万松禅室,询问佛法要义。
1215年,蒙古大军攻打中都,寺院的僧人为避兵祸,都急切地请万松禅师南下避难。万松对众人说:“难道蒙古人就不知道佛法吗?”
对于当时流行的各种宗教,成吉思汗制定自由信奉、平等对待的国策,并豁免各派的赋税和徭役。只要寺院不反抗蒙古,蒙古军也不会侵犯寺院。蒙古军破城时,万松正率领僧众诵念佛经,军队并未侵扰。
1229年,元太宗窝阔台即位,继续推行自由的信仰国策。少林寺高僧慧庆、慧肃、智资等人奉汗王之命,前往各地担任僧官,协助汗廷统领天下僧门。元太宗敬重万松行秀,特别赐他一枚佛牙,尊称他为“万松老人”,蒙古汗廷也尊其为“国师”。
得益于蒙古帝王的庇护和扶持,禅风在北方迅速传扬,有力地辅助了蒙古治国。
忽必烈是一代英主,度量弘大,知人善任。传说中,他是转轮王的化身,由于功盖苍宇,威德无比,以致感得天人飘洒金花,示现祥瑞。他为了庇护王朝子民,敕命建造护国寺,为芸芸黎庶祈祷祝福。1245年,忽必烈命福裕前往少林寺设立资戒大会,又赐给他田地和财物,派他修建报恩寺。在忽必烈的扶持下,在一次资戒大会中,接受具足戒的僧尼高达十万人。
忽必烈尊敬禅宗高僧海云,并向他询问佛法大义。海云认为,帝王治理国家,在天命,也在人为,都不离一个“心”字。帝王有仁心,社稷万民都会安泰。身为王者,如果想知道古今兴衰成败之事,一定要访求天下鸿儒贤才。帝王能常常虑及百姓安危,任贤纳谏,赏罚无私,常为百姓谋求福祉,这也是佛法的一层意义。忽必烈感慨万分,赐予海云珠袄金锦无缝大衣,待他敬以师礼。
大元国风淳厚古朴,富甲天下。帝国流露的雄浑气度,和蒙古皇室敬重天地、扶持佛门,有着很大的关系。
禅风广扬,遍及国土。僧俗大众栖居少林,或参禅修行,或健身习武。仅大元一朝,就有二千多人到少林寺出家,成为历代之最。
经世济民 淡荡金风
大智闲闲、无拘无束的少林僧人,将一腔清雅寄予山林。松间石上,月下风前,无论何时何地,僧众都会尽情地舒展高洁。在星坛月馆之下,那些参禅悟道的逸士,一旦明心大悟,就会掣断浮华缰绳,如同化身龙象,再次返还世间,济救芸芸苍生。
万松老人教导出很多高足,他的弟子东林志隆、木庵性英、雪庭福裕等人先后住持少林寺,大振山门。
金国兴定末年,崇信佛门的寇彦温等上百家富豪乡绅施散金银财物,作为供养佛门的百年资财。兴定四年(1220年),志隆在少林寺开设“药局”,采摘、购买治疗常见疾病的药物,无偿为寺院内外的僧俗大众治疗疾病。少林医药由此光大,誉满天下,济人无数。
万松老人还有几名俗家弟子,例如耶律楚材、李纯甫、赵秉文等人都是金元的名流文士。1214年至1217年,契丹贵族耶律楚材和志隆一起拜万松为师,参禅静修。万松授楚材法号“湛然居士”。楚材不惧严寒酷暑,忍苦静修了三年,进入“忘死生,外身世,毁誉不能动,哀乐不能入”的境地。
耶律楚材归附成吉思汗后,随扈蒙古大军西征,全程共计六万多里。他在途中历尽艰难险阻,都没有改变顺从天命、辅佐汗廷的志向。楚材位极人臣,为社稷呕心沥血,运筹帷幄。
蒙古军攻打金国,即将攻下汴梁城。大将速不台认为金人抵抗蒙古时日长久,导致蒙古军死伤众多,因此主张屠城。耶律楚材闻讯后,上奏元太宗窝阔台:“倘若尽杀城民,那些能工巧匠、收藏典籍丰厚的富贵之家,都将销毁殆尽。空旷的土地上,没有子民去耕种,要土地又有何益?” 耶律楚材据理以争,仅在汴梁一地,他就救下了上百万的百姓。
世人都说佛法可以治心,但不能治国。耶律楚材既能修己正心,又能辅国安民。他辅佐蒙古王治理天下,闲暇之余,时而焚香参禅,时而弹拨古琴。古调清雅,犹如出世白莲之馨香,把经世济民的情怀,传遍九州四海。
一介衲子 位列王公
自古以来,人们常说德高帝王服。古老的理念,不论语言和民族的差异,都同样适用。
在少林寺内,有一通蒙元圣旨碑,于延佑元年(1314年)刻立,碑上刻着蒙古皇帝的四道圣旨。其中一道圣旨讲到,1253年,元宪宗蒙哥敕命少林住持雪庭福裕为都僧省,由他管理汉人僧侣,以及畏兀儿、西番(吐蕃)、河西(原西夏)的僧众。
蒙哥天赋卓绝,非常敬重神佛,对佛家信仰也有着独到的理解。一次,他伸出手掌,对近臣比喻道:佛门如手掌,如果不察根本,其它各门竞相夸耀,就如同群盲摸象一般。蒙哥天性宽仁公平,诸国王公愿意进入蒙古的鸿羽下,作汗国的子民。
蒙哥选定的少林住持福裕,天资聪颖。福裕九岁(1211年)入学,一天就能认识一千多字,乡里百姓称他为“圣小儿”。福裕双亲早逝,孤苦无依。一天,他在路上遇到一位老僧。老者劝他出家学佛:“只要能诵念《法华经》就足够了。” 福裕反问道:“难道佛法中,只有《法华经》吗?” 老僧被他问住了,独自思量着,这小儿是个龙象胚珠,心胸广大,将来一定可成大器。于是,老僧就带他去投拜休林和尚为师。几经辗转,福裕赶赴燕京,跟随万松学习禅法。
福裕住持少林,蒙古王赋予他很大的权限。只要福裕认识的僧人,不管对方是否在眼前,福裕都可以自行给他们颁发戒牒文书,使出家人免交赋税。蒙古王还规定,大蒙古国的一些大和尚,可以直呼福裕的名字,但是少林寺僧人不许直呼住持之名。如有僧人不守清规戒律,违背佛门作恶,必须接受住持的惩罚。
福裕去世后,元仁宗在皇庆元年(1312年)追封他为晋国公、大司空、开府仪同三司,并敕命文臣为他立碑。翰林学士程钜夫撰写碑文,著名书画家赵孟頫书绘,礼部尚书郭贯篆写碑额。元朝皇帝对一介僧人赐予如此显赫的荣耀,可谓荣宠至极。
烟盖云幢,影摇少林。千山皓月烟波静,星斗阑干仙鹤鸣。这是桃花源一样的美景,也是少林僧人静修参禅、慧悟之后,豁然明朗的高洁所在。寻常的山川、明月、星斗,在僧人眼中化为超凡的仙景,让人流连忘返。大元时期的少林,像是尘寰的智慧男儿,一心立志,撞开千古明月。皓洁的月光遍洒人间,照亮崎岖坎坷的弘道之路。
参考资料:
1.《佛祖历代通载》卷21,(元)念常
2.《黑鞑事略》(南宋)彭大雅
3.《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序,耶律楚材
4.《敕赐开元寺园照塔记》
5.《遗山文集》之《少林药局记》,元好问
6.《湛然居士文集》序,万松行秀
7.《继灯录》,(明)鼓山沙门元贤
8.《蒙鞑备录》之《鞑主始起条》,(宋)赵珙
9.《世界征服者史》下册,(伊朗)志费尼
10.《少林访古》温玉成,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1999年 #
(大纪元原创作品,请勿侵权。)
责任编辑:张宪义、李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