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手机好比嗜赌、嗑药?专家建议这样戒瘾

根据统计数据,全球有超过66 亿人使用智能手机进行交流、上网或玩游戏,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手机上瘾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抑郁、不孕和大脑发育迟缓等,因此应设法摆脱对手机的依赖。

手机上瘾令孩童大脑发育停滞

上瘾被定义为一种可引起愉悦的行为,通过反复接触,会逐渐导致失控和进一步的负面后果。有研究指出,智能手机上瘾与大多数上瘾性疾病类似,但智能手机体积小、易于操作且便于携带,使得风险更加隐蔽和普遍。

今年4月,澳大利亚统计局 (ABS)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90%的儿童每周至少1小时花在屏幕上,且每周花20 小时以上的儿童数量有所增加。虽然5至14岁儿童使用屏幕的比例与2017-2018年相比保持不变(90%),但时间却增加了。

统计局教育统计负责人米歇尔•杜卡特 (Michelle Ducat))表示,40% 的儿童花费在屏幕上的时间10至19小时,但每周使用屏幕超过20个小时的儿童从16%增至24%。

日本东北大学加齢医学研究所所长、脑科专家川岛隆太(Ryuta Kawashima)教授对224名小学生进行的3年研究表明,长时间使用手机的学生,不仅语言能力下降,3年间的大脑发育几乎是停止的。初中三年期间每日频繁使用手机,大脑相当于小学六年级的水平。

川岛隆太表示,通过对日本7万多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愈长,成绩下降的幅度愈大。

他在其所着书中解释道,面对面交流,会以各种方式刺激大脑,使其积极工作。 而在网上这种简单的沟通方式,对大脑的刺激较小,只有部分大脑在工作。他强调,智能手机对人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研究发现长时间使用手机的学生,不仅语言能力下降,3年间的大脑发育几乎是停止的。(Shutterstock)

手机上瘾易引发焦虑、抑郁

2019年,《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JAMA Psychiatry)刊登的一项对6,595 名美国青少年的研究显示,与不使用社交媒体相比,每天使用社交媒体超过30分钟到3小时,内化症状(包括焦虑和抑郁)的风险增加1.89倍;每天食用3小时~6小时,风险会增加2.47倍,而每天超过6小时,风险会增加2.83倍。用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越多,焦虑、抑郁和孤独感就越强烈。

虽然可以通过电脑使用社交媒体,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是通过手机软件使用社交媒体。

另一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一周内频繁查看社交媒体最高的人罹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是查看社交媒体次数最少的人 的2.7 倍;全天在社交媒体上花费最多时间的人与在社交媒体上花费较少时间的同龄人相比,罹患抑郁症的风险高出 1.7 倍。

社交媒体上瘾好比嗜赌、嗑药 

今年7月,加拿大的一项最新研究指出,社交媒体上瘾可能与其它形式的上瘾(例如赌博和药物滥用)一样具有破坏性。

研究人员对750名年龄在16至30岁加拿大年轻人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常常使用智能手机访问社交媒体的年轻人愿意为留在社交媒体上做出各种各样的牺牲,这些牺牲包括:

· 约40%的人表示,愿意放弃咖啡、酒和电子游戏;

· 30%的人表示,他们宁愿1整年不运动、不看电视和不去最喜欢的餐厅吃饭;

· 近10%的人表示,宁愿接受无法生育或者放弃1年的生命;

· 5%和3%的人表示宁愿失去5年或10年的寿命;

· 不到5%的人表示,他们愿意感染性传播疾病,或被诊断出患有癌症等危及生命的疾病;

· 另外10%至15%的人表示,宁愿增重15磅、剃光头、放弃驾照、不再旅行、过没有空调的生活,也不愿放弃社交媒体。

另有研究显示,智能手机上瘾程度较高的人群比智能手机上瘾较低的人群在执行能力、视觉反应、听觉反应、自我抑制能力方面都较差;在总体幸福指数上,智能手机上瘾程度较高的人群得分也较低,而在害怕过错和拖延症方面得分较高。

社交媒体上瘾可能与其它形式的上瘾(例如赌博和药物滥用)一样具有破坏性。(Shutterstock)

如何摆脱对手机的依赖

川岛隆太呼吁学生,学习时远离手机,将每天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控制在1小时之内。

台湾卫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提议,治疗网路上瘾可根据成因的不同分为两种做法。一是透过心理治疗,帮助网路上瘾者认识自我、探索认同、做出改变,进而改善网路成瘾。二是医学干预,上瘾者通常患有其它精神疾病,例如忧郁、焦虑等,治寮相关的精神疾病有助于改善网路成瘾。

台湾卫生福利部桃园疗养院成瘾治疗科吴坤鸿(Kuen-HongWu)主任提醒,有些简单的方法可以帮助应对上瘾的问题,包括:

· 利用闲暇时间,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 使用应用程式帮你控制使用时间;

· 睡前关掉所有科技装置;

· 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包括吃饭时关掉手机,散步时把手机留在家,有助于减少查看手机的频率;

· 规划固定的休息时间,关掉手机或电脑讯息通知等,逐渐远离科技装置。@

身处纷乱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责任编辑:松林、李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