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注意说话!一直重复唠叨 孩子更反抗

父母的不安全感导致不自觉的想控制孩子,但是真正急的人是爸爸妈妈,而不是孩子。父母的不安应该由父母自己处理,真正对准备上学的孩子有帮助的不是催促和压迫,而是正面的话语。

什么是正面的话语?在早上时间确实有限的情况下,家长可以怎么对孩子说呢?下面就分成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生、小学高年级生,以及双职家庭的孩子,三个例子来看看。

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定“界限”取代催促

不停的说“快点”会让孩子也跟着急躁起来,尽量少用,当然如果能完全不用是最好的,因为“快点”这个词带来的语感和氛围通常是负面的。如果一再重复的说,就会变成习惯,变成口头禅。只要说个几次,不知不觉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无时无刻把“快点”挂在嘴边。

与其拚命说“快点”,不如告诉孩子一个限定的时间,用数字明确的让孩子知道紧迫状况,让孩子可以思考安排做事的速度。从小让孩子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该做的事,也可以培养他日后规划时间的习惯。

“快点洗脸!”(催促)

“快点吃饭!”(催促)

“现在是八点十分,你还有二十分钟准备。”(设定界限

“二十分钟内要准备好喔,我定了闹钟,你自己再注意一下。”(告知界限

“十分钟内吃完就可以了,还有时间。”(确认界限)

对于还不知道该怎么看时间的孩子,可以告诉他“当长针走到○○前要准备好”这样的方式,让他自己确认。设计闹钟或倒数计时器也很好,倒数计时器对界限的认知和培养时间的敏感度上很有效果。

“我拜托你动作快一点!”(求情)

“长针走到四之前要准备好。”(提示界限)

“长针到五我们就出发。”(确认界限)

但是,如果是高度焦虑的孩子,我不建议用这种方法,因为这会像定时炸弹一样给他莫大的压力。对于容易焦虑和强迫的孩子来说,心理上的安全感比什么都重要。

诱导竞争意识也是激励孩子的方法之一。

“你再拖下去就会迟到!”(威胁)

“妈妈也要准备上班,你准备上学,我们看看谁先准备好?”(提议)

“爸爸只要一分钟就可以换好衣服,很快吧?

不过我觉得你好像可以更快。”(鼓励)

幼儿时期的孩子竞争意识强,只是无法忍受失败。鼓励竞争,但不要求取胜。父母可以适当的配合或让孩子赢得比赛。

小学高年级~青少年:约定“次数”而非不断重复

很多父母每天早上都在重复唠叨孩子“起床”,但孩子好像还是一副老神在在的样子,那是因为你一直重复同样的话,反而会被忽略。当孩子觉得你在唠叨,话就不会输入脑海。所以如果是已经有一定自制力的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孩子,最好先透过对话来确认次数。

“都叫你几次了?每天早上都要人家叫才起床!”(负面的判断)

“要妈妈叫你几次才能起床?”(询问意见)

如果孩子回答三次,就按照约定的次数叫孩子。认同孩子的想法,最多就三次。

“起床,要准备上学了。”

“起床,这是第二次了,再一次妈妈就不叫你啰!”

“起床,约好叫三次的,这已经是第三次了,我不会再叫你了,你要自己起来。”

按照约定叫了三次之后,接下来不管孩子有没有起床都不要再去叫他了。不要忍不住急着说:“还不快起来在摸什么?”“怎么到现在还在睡?你不去学校吗?”重点是不要指责孩子。

如果真的迟到,那也是孩子必须自己承担的事,因为妈妈已经按照约定叫了三次。或许对孩子来说,或迟到一次被老师骂,还好过每天早上在妈妈的无限唠叨中,皱着眉头准时上学呢!

双职家庭子女:约定“前一天”做好准备

对于双职家庭或职业妇女来说,早晨就像战场一样,因为要同时准备自己上班和孩子上学。否则家长先上班,家里就没有人照顾孩子,所以分秒必争。这样每天早上在家先打了一仗,到公司还有一整天的战要打,说实话真的很辛苦。

这种状况,最好把自己和孩子稍微分开,设置严格的界限,并在前一天做好准备。建议可以把换衣服、吃饭、洗漱等上学准备任务分开,在前一天晚上准备好明天要穿的衣服和决定早餐内容,这样可以减少第二天早上争论的时间。

“怎么到现在还没换衣服?你要穿睡衣去吗?快点换衣服。”(催促)

“你昨天不是已经准备好衣服了吗?这样三分钟就可以换好了吧。”(设定准备时间限制)

“怎么还在发呆?快吃饭!”(催促)

“妈妈要上班了,五分钟之内不吃完我就收起来啰。”(设定准备时间限制)

每天为上学做准备,孩子从妈妈那里接收到什么样的信息?

“我一定是动作很慢的人。”

“我做事就是快不起来。”

“我每天都挨骂。”

“又要被妈妈骂了。”

每天习惯性的叫孩子“快点”,在孩子耳里听起来就像训斥或指责。会刻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塑造负面的自我形象。其实父母只是希望孩子能准时上学,不要挨老师骂,但表现出来却是反效果,让孩子接收到负面信息,这是很令人难过的事。

和准时上学一样重要的,是帮助孩子以好心情开始新的一天。如果可以,我会尽量让自己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准备上学的孩子身上,不然只要看到一定又想唠叨叫他快点。所以我有时会故意洗碗、吸地板,做其他事转移注意力。

现在在我家,没有大声催促,平平顺顺的上学已成家常便饭。不是孩子的动作变快,我儿子依然慢条斯理的,并不着急,这只是因为妈妈自己不再催促而产生的变化。

我依然会担心孩子迟到,老实说也很难不表现出来,但只要开始尝试,就会一点一点改变,父母只要改变话语,就能开启和谐的早晨。

想传达给准备上学的孩子的应该是“爱”,而不是焦虑、不安。为了摆脱不断重复“快点”的无限轮回,让孩子带着愉悦轻松的心情上学,就从今天开始练习吧。⊙◇

书封。(圆神出版社提供)

<本文摘自《妈妈的说话练习:百万按赞肯定!说对一句话,祝福孩子一生》,圆神出版社提供>

责任编辑:曾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