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2年03月28日讯】(大纪元专题部记者温妮、梁欣采访报导)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集团(BlackRock)董事长拉里‧芬克(Larry Fink)日前表示,俄乌将重塑世界经济,结束过去30年来的全球化。而台湾经济学家邱达生和旅美经济学家程晓农分析,去全球化主要体现在俄罗斯。
贝莱德是全球规模最大资产管理集团、风险管理及顾问服务公司之一,该公司管理着十余万亿美元资产。
贝莱德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芬克在3月24日写给股东的信中说,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入侵结束过去30年所经历的全球化,这场战争将重塑世界经济,并使企业撤出全球供应链,进而推高通货膨胀。
他说,中共病毒(Covid-19)大流行已经对全球政治、经济和社会趋势产生深远影响,而俄乌战争将加剧这种影响,并以一种无法预测的方式影响未来数十年,而且这种影响不仅限于欧洲。
俄乌战争的影响迅速冲击整个欧洲,打乱本已紧张的供应链,削弱市场信心,并推动原材料和能源价格飙升。
商业调查显示,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欧洲3月份经济复苏趋势放缓,相比之下,美国商业活动有所回升。
标普全球调查显示,供应瓶颈改善和招聘使得企业产量有所增加,但乌克兰战争和中共疫情封锁令供应链日益紧张。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3月24日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之前3.6%,下调至2.6%,并预计欧元区经济增长仅为1.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则将美国经济增长预期从3%下调至2.4%。
不过,台湾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东海大学经济系兼任教授邱达生和旅美经济学家程晓农均对大纪元表示,俄乌战争外溢效应有限,主要影响在于加剧通胀压力,最受冲击的还是发动战争的俄罗斯,真正出现“去全球化”的应该是俄罗斯。
分析:俄罗斯并非不可替代
邱达生告诉大纪元记者:“尽管俄罗斯是能源大国,但俄乌战争冲击之后,我们发现俄罗斯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位置,似乎没有我们之前想像的那么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讲,它的产品其实是可以替代的。”
这一点得到北美投资策略专家Mike Sun的支持。Mike Sun曾在3月13日接受大纪元采访时说,这个地球并不缺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等等,能源价格上涨是突发事件打乱供需平衡所造成的暂时性影响,只要中东地区增加石油产量,油价很快就会降下来。
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3月26日在海湾官员出席的视频会议上吁能源生产国增加产量,以防俄罗斯利用其石油和天然气“敲诈”欧洲国家。
出席会议的卡塔尔能源部长、卡塔尔能源公司(QatarEnergy)首席执行官萨阿德‧卡比(Saad al-Kaabi)承诺,卡塔尔将支持欧洲和美国,即使卡塔尔能拿到更高的价格,也不会减少输送给欧洲的能源份额。
美国总统拜登近日在布鲁塞尔与欧盟领导人举行峰会,据3月25日美欧最新协议,美国将在今年向欧盟额外提供150亿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以帮助欧盟摆脱对俄罗斯能源供应的依赖。
俄罗斯正在被“去全球化”
邱达生告诉大纪元,贝莱德董事长芬克所说的“结束过去30年的全球化”,应该是指俄罗斯,而不是全球,俄乌战争对其它国家的冲击应该有限。
他解释说,原物料价格上涨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第一是主要央行过度货币宽松和供给;第二是物流阻塞;第三是俄乌战争。前两个因素都在逐渐改善和解决,预计最慢今年第四季度可以解决,而目前持续的影响是俄乌战争,这是导致通胀持续的一个新的因素。
关于俄乌战争,邱达生预计会很快结束,而不会发展成持久战。他分析说,“以俄罗斯的经济实力和财政条件,加上全球主要先进国家对它实施的经济制裁,俄罗斯已没有充分经济能力来支撑持久战。”
旅美经济学家程晓农同样认为,俄乌战争的后果将使俄罗斯“去全球化”,并加剧全球通胀压力,而全球范围的去全球化不会很快发生。不过,他认为俄乌战争对欧洲的冲击会很大,包括高达1000万的乌克兰难民。
据联合国估计,自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已有超过1000万乌克兰人流离失所,为乌克兰非战争地区和欧洲邻国带来巨大压力。
与此同时,俄罗斯也在承受因发动战争而引发的国际制裁后果,据信俄过去15年经济成就将被摧毁。
国际金融协会(IIF)经济学家预计,今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GDP)将萎缩15%,明年将下降3%,并且俄罗斯经济将长期承受人才流失和技术禁令所带来的损失。
除了各国政府祭出制裁措施外,全球跨国公司及大财团也纷纷抵制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据耶鲁大学管理学院(Yale School of Management)统计,截至3月16日,全球已有超过450家公司撤出、缩减或暂停在俄罗斯的业务,所涉行业横跨能源、汽车、金融、航空、矿业、重工业、资讯科技、商业咨询、会计、物流、娱乐、酒店、零售等各个领域。
中欧大学(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历史学家弗拉基米尔‧库利科夫(Volodymyr Kulikov)告诉《华盛顿邮报》,“我们正目睹一个大型经济体迅速、大规模地去全球化和孤立起来,这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责任编辑:连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