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看周围有没有这种场景:当孩子不小心摔一跤或者做错事被训斥时,有些父母就会表现出特别的心疼,生怕孩子受到半点伤害和委屈。这种极度的保护真的对孩子好吗?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古时候“岳母刺字”的故事。
南宋时的民族英雄岳飞,少年时代就熟读兵法,精通武艺。岳飞在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当时的南宋朝廷当权者腐败无能,被打的节节败退。这期间岳飞的母亲姚氏就多次勉励儿子从军报国,岳飞19 岁时前去参军,并在打仗中表现优秀,但不久后因父亲病故,岳飞便赶回汤阴为父亲守孝。
1126年,金兵又大举南下、入侵中原,岳飞目睹了战争带来的生灵涂炭,再次准备投军,却又担心家中的老母妻儿。母亲姚氏便把岳飞叫到跟前,问:“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岳飞坚定的答道:“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姚氏听了儿子的回答,很是欣慰。为了让他永远铭记“精忠报国”这四个字,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岳飞听后,二话没说,解开上衣,露出脊背,请母亲下针。
姚氏问:“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
岳飞说:“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
姚氏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后来,岳飞奔赴前线,英勇杀敌。在其家乡失陷后,岳飞与母亲中断了音讯许多年,当能联系上时,姚氏却给岳飞捎去口信说:“为我语五郎,勉事圣天子,无以老媪为念也。”意思是不要过多的关心她,要以国家为重。当岳飞多次派人接母亲到他那生活,他的母亲因怕影响他杀敌而一直拒绝,直到岳飞第十八次去接,他的母亲才去。
岳飞率领的“岳家军”大败金军,收回疆土,人们口耳相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他为南宋抗金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抗金名将。母亲姚氏,因其励子从戎,精忠报国,被传为佳话,被后代誉为古代四大贤母之一。
启发之语
岳飞的母亲难道不知道战场上刀枪无眼,自己的儿子随时都能丢了性命吗?她当然知道,但岳母是在传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中华女性,她识大体、明大义,在她的心目中国家和百姓的安危更胜于自己儿子的安危。试问哪家父母不想子女一生平安顺遂、儿孙满堂,但是能如此深明大义的教导孩子的,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我上学的时候,周围的学生经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撕打。记得有一次,班里的两个男生为了争谁坐前排而发生口角,以至打了起来,其中一个男生的眼睛被打到黑青。第二天两个学生的家长都找到学校,质问老师打架缘由,结果两个家长也打了起来,谁也不肯退让,老师不得已以小孩退学来威胁,家长才停止了打架。想想这种场景不滑稽吗?可是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却又比比皆是。每个人都不愿退一步去原谅或体谅他人,从父母到孩子都是如此,这样的家长还谈何教育子女?
试想一下,孩子在这样为私为我的教育下成长起来,又怎么会有大的抱负和眼界?每天只关注自己的利益是否受到损失,又怎会为了他人和社会牺牲自我呢?这样恶性循环下去,一代又一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会变得如履薄冰。
从岳飞的母亲姚氏身上,可以看出在教育孩子时:
1 不要过度的保护孩子不受伤害,让其在成长过程中受点挫折,对他以后能更好的生活会有帮助;
2 不要总是教孩子维护自己的利益,让他多做些助人为乐的事情,他会学习到多为别人着想;
3 对于在道德上对的事,父母应鼓励孩子去做,以磨练孩子的意志力。最终可以让孩子养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高尚品德。
@*
责任编辑: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