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杰出的大工程建筑涉及军事防御、水利堰渠水道、皇宫帝陵、交通桥梁和宗教建筑与艺术等等的范畴。其中的万里长城是非常出类拔萃的一个,被视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著录的灼灼星曜,闪烁着中华建筑工程傲世的光彩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古来长城万里不是虚名
南北朝苏子卿《紫骝马》有句诗表现了长城的雄伟蜿蜒,在戍卫边防上起了重大的作用:“候骑指楼兰,长城迥路难。”(楼兰长城也是古长城中的一段)魏晋陆机的《从军行》诗吟:“苦哉远征人,飘飘穷四遐。南陟五岭巅,北戍长城阿。”让人为北戍长城阿的远征人致敬。现在人们通过观光踏访,追忆往事,遥思篇篇史迹。
现在旅客能够观光的长城只有金山岭长城、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居庸关、山海关以及嘉峪关,都是属于明朝所筑长城的遗迹。明代大规模修建长城主要有五次,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鸭绿江畔的丹东虎山口,确定了“九边十一镇”的城与关城结合的防御体系。根据2009年的调查数据,明代万里长城总长度为全长8,851.8公里。
早在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秦、赵、燕、魏、齐各国为了防御敌人的入侵已经兴建了防御长城。秦始皇派遣三十万大军攻击匈奴之后修筑中国北方军事屏障长城,工程也连接了旧有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绵延万里,“万里长城”之名由此而来,真的不是浪得虚名!历代万里长城的总长度达到21196.18公里(据2012年中国国家文物局数据),跨越中国大陆15个省境。
万里长城的建筑主要由城墙、关隘、城台和烽火台(也称烽燧)构成,沿线留下了四万多处万里长城遗产。昔日大部分的长城城墙兴建在险峻的山体上,利用地形加上高大坚固的长墙防御系统阻击敌军的侵袭。许多段万里长城遗迹矗立山脊线上,人迹罕至,当年建造时何等艰辛困苦!映照代代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血泪史,翻不尽、数不完。
天下城关要塞尽在长城
长城上的关隘都位于形势险要或交通要冲之处,扼天险阻来敌,气势雄浑,气力万钧。以下来举几个万里长城上的天下城关要塞,览一览它们的工程奇迹。
八达岭长城 依山就势因险阻敌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延庆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是“天下九塞之一”。它筑在山脊顶上,依照秦长城的修建原则依山就势、因险阻敌而建,并不截弯取直,随着山势而蜿蜒连绵,气势磅礡,可说是明长城最具代表性的精华。雄扼八达岭的关塞是居庸关,是明初大将徐达所建,跨在两山之间,易守难攻,赢得“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赞誉。远在战国时代燕国控扼的“居庸”塞就被《吕氏春秋》列入天下九塞之一,到了汉朝时已是颇具规模的关城。经过明代前后八十多年的修建,八达岭长城成为“城关相连”、“墩堡相望”、“重城护卫”、“烽火报警”的严密防御系统。
慕田峪长城 鹰飞倒仰近90度陡坡
长城的坡度一般都在50度左右,其中有一段接近90度的杰作,墙体全部建设在裸露的悬崖峭壁上,台阶只有几尺宽,极陡极窄,凡夫不敢涉足。这一段长城是在慕田峪长城“牛犄角边”边上,被人称为“箭叩”、“鹰飞倒仰”。
宏伟山海关 长城上古代城市建筑杰作
山海关长城包括关城长城、老龙头长城、南翼长城、北翼长城、角山长城、三道关长城和九门口长城等段。同时包含七大城堡:关城、东罗城、西罗城、南翼城、北翼城、威远城和宁海城。
山海关是长城城墙由山入海的关城,有“天下第一关”之称,于明初建成,全长26公里。不管是结构、布局和规模,山海关都是明代城市建筑中的杰作,也是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卫城建筑坚实稳固,对保卫明朝北京皇都起到了很大的防御作用。山海关是明朝“卫所兵制”的产物,后来“屯田制”促进山海关关城繁荣的贸易交流发展。
老龙头长城龙头入海
东端的老龙头长城始建于1381年,当时龙头入海23米,自然谐和景观壮丽,城垣上有澄海楼(后代已毁),另外还有入海石城、南海口关、一号和二号敌台、宁海楼、宁海城和滨海城墙。
九门口唯一过水长城
“九门口长城”是山海关以东的京东首关,全长1704米,南端是从危峰绝壁间起建,沿着山脊向北延伸到九江河南岸,这里位于辽宁葫芦岛,冬天河流结冰厚实可以通行,所以万里长城延伸到河上筑起巨大的过河城桥,人称“水上长城”,是万里长城中唯一的过水长城。“九门口”是因城桥下有九个泻水城门而得名。
金山独秀 金山岭长城
距离北京130公里,位于承德栾平县,邻接北京密云,走在燕山山脉脊线上的金山岭长城,处在京、津、辽、蒙的要冲交会处,它是明代爱国名将戚继光主持修筑的。拥有“万里长城金山独秀”美称的金山岭长城全长10.5公里,依山凭险,设有关隘5处、御敌的敌楼67座、烽火台3座,东端是高耸入云的望京楼。“望京楼”视野展望宽阔能直望京师,展现边塞上将帅军士对朝廷的忠诚劲节之义涵。
全线密集的敌楼,构成高度警戒的防卫线。敌楼是城墙上御敌的城楼,高高临下,用来瞭望、指挥、传令,同时也可以置放器械物资,平时则供守城巡逻者遮风避雨之用。长城上的敌楼多数都是长方形或方形,也有数量极少的圆形敌楼。金山岭长城的敌楼具有多样形式,构筑精巧一枝独秀。至今仍然保存良好的遗迹吸引世人眼光,“金山独秀”,名至实归。
嘉峪关 天下第一雄关
嘉峪关长城衔接丝路,建于洪武五年(公元1392年),是明代长城最西端的起点。嘉峪关长城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和关城共构成坚实的防御体系。嘉峪关的关城是具有内城、外城和城壕三道防线的坚强防御关隘,至今保存良好的嘉峪关城是明长城军事城堡的代表,与东端的虎山长城的城堡规模并驾齐驱。
关城座落嘉峪关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内城墙上还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等共十四座的建筑。关城北面是森严的黑山,南面白皑皑祁连山,两翼城墙横穿沙漠滩,宛然似戈壁一游龙。清代大臣林则徐在往新疆途中目睹嘉峪关胜概,不禁驻马感叹《出嘉峪关感赋四首 其一》: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奥妙入微的工程科技
万里长城夸世之名,除了长度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墙之外,它的稳固耐久也是世人有目共睹的。长城夯筑的墙体宽阔扎实,重心稳重。同时,科学家发现万里长城工程建筑使用了一种古代科技的杰作来黏合砖石,建造出坚固异常的墙体,耐攻耐震又耐久。
自然糯米砂浆奇效
天然的农作物糯米本身含有一种超级强力黏着剂“支链淀粉”的成分,人称“黏着剂中的黏着剂”,可以让糯米制成的砂浆变成超强的自然黏着剂。建筑工匠煮烂糯米后,把糯米浆汁倒入三合土和匀,制成糯米砂浆来砌合砖石,不仅黏性极佳又具有优良的防水性能,让建筑物挺立几百年、上千年。这一项古代中国伟大的创发科技的效用仍然遥遥领先于现代人造的黏着剂。
中国宋、元之后,使用糯米砂浆的砌墙技法已经很成熟,除了万里长城,鼎鼎大名的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清东西陵、钱塘江海塘等明清工程都使用糯米砂浆来黏合砖石,耐震效果良好。此外,明代建筑的南京、西安、荆州古城墙,历经600余年仍巍然挺立。
宏伟和细致兼融的工程
万里长城的建筑设计,还有许多宏伟和细致兼融之处。以雄伟壮观的八达岭长城为例,这里的城墙平均高7.8米,最可高处达14米,城墙顶上宽达5.8米,可容“五马并骑,十人并行”。坚实的墙体内填泥土、石块,以传统的夯土墙构筑法夯实。夯土墙是商代时就已经成熟的建筑技术,历代一直使用不衰,明代的万里长城就以夯土墙法构筑。
八达岭长城的城墙两侧都用坚固耐蚀的花岗岩包砌,横架竖垒咬合成一体,墙体上方铺三、四层城砖,都用糯米砂浆灌缝,使得城墙三面都风雨不透。墙上楼台以及部分墙顶上内侧沿线还有一种排水的重要设施叫“吐水嘴”,是一米多长的石槽,借此设备得以即时排泄长城墙顶地面的积水,并引出至内墙外一米多远处流出,以免经年累月滴水穿墙基。
长城对敌一侧的墙上砖砌的齿状矮墙叫堆墙或堆堞,其下敷设方形“射洞”,是用来掩护兵士攻击敌方的墙体;一般在内侧顶上砌平齐低矮的宇墙,用来防护人马安全。堆墙和宇墙用的砖都是特制大砖,其顶部上敷脊砖,都采用内高外低或中高两侧低的形制,全具有便利排水功能,维持长城的耐久生命。
结语
后代考古研究发现,在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中就有方城的建设遗迹,例如曲沃方城[1]。显示筑城的历史在中国古代开展得很早。起于春秋战国时代直到明代的万里长城的建筑融合了城邦国家的历史文化因素与建筑科技的演进。
万里长城的建筑历史之长,工程建造之艰、投入心血之巨与文化内涵之厚,都是世界上其它工程难以望其项背之处。万里长城虽然是军事防御工程,其建筑与大自然保持了良好的谐和,展现了利用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来自天人合一的思维与实践。
可惜,目前现存的万里长城保存良好的遗迹已经很有限。自然风化、沙暴的现象当然是不可避免的破损因素之一,然而中国建筑专家表示,相比于自然界的吞噬,人为的破坏因素似乎来得更加赤裸和残忍。[2]
注释
[1]《山西曲沃方城遗址发掘简报》1988年第四期《考古》。
[2] 一些为了现代建设方便而对万里长城遗迹的伤害,惨不忍睹。还有媒体报导,如今长城脚下的乡村家家盖的猪圈、鸡舍几乎都是劫取长城的砖块来盖的;还有许多农民为了省事,竟然在长城上挖个洞做厕所。在中共宰制控制之下,对中华民族的道德和精神文化的破坏太深刻了。
参考资料
[1] 王金锋 《长城纵览:古代浩大的防御工程》
[2] 朱法元 吴琦幸:《中国文化ABC》
[3]大纪元2017年8月26日文章:《万里长城千年不倒 科学家:全归功于糯米》
[4]《史记》
@*#
-点阅【 璀璨中华文化 】的亮点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