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必修课】尊重每位孩子的特质 救回一个孤单灵魂

作者:陈彦玲博士 / 整理:李曜宇・大纪元
上一次说到我在一间学校里担任志工评审,要为一百多件作品写奖状。那是一个非常愉快的过程,连我自己都非常享受,不过当时在写这些奖状时,我要带着我的老二老三,提着晚餐,搭着车到学校,在夜里工作,其他老师都很好奇我在做什么奇怪的事?

这件事情后来还帮助了该校的校长得到“卓越团队优秀领导奖”,我相信我小小地帮了他一把。这件事情也让他的工作团队发现教育的本质——去尊重每一位孩子的特质。这句话不仅适用在教育,每一个团队、每一个家庭里也都适用。

其实,我做事情已经被训练到一种定性——就是去为别人着想。所以当时我做这件事情,不是证明我自己有多厉害、多有创造力。我是相信这位新校长,他有这么大的胆量,刚上任就创新一个这么大的比赛,必定是有很崇高的教育理想,我也非常支持他这个理想,所以我必须让他的团队跟他是同心协力的。而且我不谈酬劳,我就可已放手去做事;那为什么一百多件作品都由我一人去写奖状?因为我知道这对传统性、固着性师资培训出来的人是很难做到的事情。

制度下的优胜者

在我们那个年代,一班可能有六七十人,毕业后真正从事教育工作当老师的人可能在三个以内,因为在近代科学底下研发出来的教育体制,它并不适合每一个人,所以能当老师的肯定要很会考试,分数要很高的人。这个体制下,除非另外上名牌大学的少数人,其余的人都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大大小小的被打击过很多次的信心。

这些老师已经是习惯考试制度下的得胜者,你要让他们替这些非得胜者的人,去想他的特质,这太难了!一般大家看到的就是班级前面的三个五个分数高的学生。术科奖状就是第一名、第二名,但如果要写每一个作品的特质,那奖状的名称哪里来?在一般老师的头脑里是没这样的辞典的。假如校长让这样的工作落到老师身上,肯定会引来怨声载道的骂声。

而且我还要求,任何一件作品如果被评审们退件的时候,请评审写下理由,不能只有打一个X,这是对一个创作者的基本尊重;假如评审写不出理由,那件作品就不能被退件。因为这个比赛是在学校里面,这里是一个在教育中很精致、系统的过程。

我的家乡在哪里?

这些要求,校长都欣然同意后,于是我们就开始为作品评分。进到教室里有满满的作品,有非常精彩的、有非常孤寂的,也有的是非常不被重视的小孩做出的作品,我一看就能知道了。其中一件已经被评审们贴了几张退件贴纸,再差一张就要出局了,那个叫作“完全不符合主题的作品”。

这次的主题是“我的家乡”,而那里是一个山里的小镇,没有海洋,可是那件作品竟然是在一个海岸,有一个灯塔,一个人在船上钓鱼。这样是否不符主题呢?当时我看到那件作品被摆在教室的角落,被贴了几张退件贴纸,于是我请校长找出这位学生的资料,而且请学生的班级导师特别关注这个孩子。

资料找到后,校长才赫然发现,这个孩子是位转学生,来自一个海边的小渔港,由于父母到都市工作,才把孩子送到山里的爷爷奶奶家。其实这位孩子的作品没有错,但在评审老师的眼里这压根就错了,这里哪有海呢?

在其它作品中,有些家长条件好、知识水平高,所以在作品里就用了很多精细的材料,比如说学校里有古迹,一砖一瓦的模型照样捏出来,看到后真的是爱不释手。还有的校友已经当爷爷了,他带着孙子一起做百年前的学校,和百年后的学校对照,那真是漂亮的作品。

可是在那件要被退件的作品里什么都没有,只是用废纸堆砌起来,用铅笔勾勒出来的线条,连色笔没有,线条也是不成熟的,但我觉得他的心是在那里的。所以我和校长说,这件绝对不能退,如果一退可能就把一个孩子的心给推出去了。这个孩子找不到自己的家乡了,他的家乡是不被学校认可的,请问哪里会是他的家?或许就是外头的黑道、监狱了。因此我请校长务必找到老师,要特别关注这位孩子。

不计酬劳 成他人之美

另外,我当时去学校写这一百多张奖状时,还是搭车牵着老二、抱着老三,带着一锅晚饭去学校的。那时是学校放学后,我才到学校开始工作,窗口经常有老师来看我在做什么,为何一个妈妈带着两个孩子,还要自己准备晚餐,而且我绝不接受学校给我的晚餐,因为我要从头到尾做给看老师们看,老师们还不认识我是谁,我是一个新人,但我要帮助校长,所以我要毫无牵挂的、不牵扯任何金钱的去完成一个教育的理想,连车费我都自己出。大约这样工作了两三天,就写出了一百多张奖状。

最后在这个事情过后,校长得到教育部的肯定,荣获“卓越团队优秀领导奖”。我知道校长再能干、一个老师再厉害,你没有一个团队是无法把教育办好的,这是办好教育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很多评审老师也在这个事情中获得启发,他们说:这是真正的教育。

那是一个很美好的颁奖典礼,全校都到齐了,连那个可能被排斥出的孩子他都有位子可以坐。这位孩子不再被排斥、不再转学,受到老师的关爱,顺顺当当地走上了他的求学之路。#(待续)

视频:陈彦玲博士【爸妈必修课】(46):教育的本质是什么?陈老师如何帮助一位小学校长获得教育部“卓越团队优秀奖”?你知道如何尊重孩子的特质吗?

本文刊载于旧金山9月5日教育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