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白】之八:一坐度小劫 观空天地间

大纪元文化小组

诗仙李白(大纪元制图)

青莲,在佛教中被视为莲花中的最上品。李白自号“青莲居士”,其与佛家的渊源甚深。李白传世诗歌中,五十多首涉及佛家思想、修行理悟、佛寺名胜。诗人笔随心动,在描绘山寺风光的同时,修佛典故信手拈来,表达了对生命的彻悟及对宇宙的俯瞰认知。

赞颂佛寺 观空入定

1. 《登瓦官阁》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的秋天,李白抵达金陵,游览了位于城西南的瓦官寺。瓦官寺又称瓦棺寺,始建于东晋兴宁二年(364),是南京地区最古老的佛寺之一。(现在的同名寺院重建于2003年,古建筑早已无存。)

登瓦官阁

晨登瓦官阁,极眺金陵城。
钟山对北户,淮水入南荣。
漫漫雨花落,嘈嘈天乐鸣。
两廊振法鼓,四角吟风筝。
杳出霄汉上,仰攀日月行。
山空霸气灭,地古寒阴生。
寥廓云海晚,苍茫宫观平。
门余阊阖字,楼识凤凰名。
雷作百山动,神扶万栱倾。
灵光何足贵,长此镇吴京。

诗人登高远眺,瓦官阁高耸入云,仿佛与日月相接。一连串对偶句描绘寺内之庄严与寺外之壮阔景色,语句明快、流畅。“雨花”、“天乐”、“法鼓”都是佛家语汇,“法鼓”又指钟声,双关之意巧妙,化用自然,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崇佛之意。

2. 《秋日登扬州西灵塔》

千年古刹大明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的蜀冈风景区,鉴真高僧曾在此居住和讲学,该寺因而闻名天下,被誉为“扬州第一名胜”。

大明寺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隋仁寿元年(601年),文帝杨坚六十寿辰,诏令在全国三十个州内立三十座塔,以供奉舍利(佛骨),其中一座建立在大明寺内,塔高九层,称“栖灵塔”。

开元十四年,726年秋,李白登览西灵塔,赋诗赞曰:

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顶高元气合,标出海云长。
万象分空界,三天接画梁。水摇金刹影,日动火珠光。
鸟拂琼帘度,霞连绣栱张。目随征路断,心逐去帆扬。
露浴梧楸白,霜催橘柚黄。玉毫如可见,于此照迷方。

青年李白登临高塔,极目四望,留下这首令扬州生辉的经典之作。对偶组句描绘了眼前的壮丽天地:塔顶与天空的元气相接,布满彩绘的塔梁与三界相通(三天,乃佛教中所指的欲界、色界、无色界)。湖水荡漾,摇动着古刹和宝塔的倒影,阳光耀眼,宛如燃烧的火球。秋露和霞光中,神奇的白毫隐约可见,霎那间照亮了迷茫的世界。“玉毫”,指佛眉间的白毫毛。佛经中说,白毫可放大光明,照东方万八千世界。

全诗笔触华丽、大气,烘托出寺庙的殊胜,礼佛思想浓郁,结句“玉毫如可见,于此照迷方”富于禅意,透出诗人对于佛法的深彻理解。

扬州大明寺栖灵塔。(Gisling/Wikimedia Commons)

3. 《庐山东林寺夜怀》

东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北麓,寺院建成于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慧远大师在此创立净土宗。当时名士谢灵运因为钦敬慧远,为他在寺中开东西两池,遍种白莲。南宋绍兴六年,民族英雄岳飞曾在东林寺为母亲守孝。

东林寺正对庐山香炉峰,四周群山环抱,门前为虎溪桥。相传慧远住在东林寺期间,潜心研究佛法,他以寺前的虎溪为界,立下誓约:“影不出户,迹不入俗,送客不过虎溪桥。”

李白一生多次游览庐山,曾寓居东林寺,写有《庐山东林寺夜怀》。此诗究竟作于何时,学界观点不同,分别有开元十四年、天宝九年和至德元年之说。

我寻青莲宇,独往谢城阙。
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
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
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
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

“青莲宇”指东林寺,因慧远在此创“莲社”。“寻”则突出崇佛的意趣。寺内霜气弥漫,晚钟悠扬,月光照在虎溪上,一片清幽、宁静。从“天香”、“天乐”开始,作者转写佛教氛围和禅坐的体悟,妙用多个佛教用语。

诗人静坐入定,感受到大千世界进入毫发的精妙神奇,进而悟到:只要本心契合于佛理,便能获得澄澈释然,跳脱万劫轮回之苦。

江西东林寺内的莲池。(Gisling/Wikimedia Commons)

4. 无锡惠山寺

无锡惠山寺是江南名寺,始建于南北朝,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寺内遍布古迹,“听松石床”原是两棵六朝古松下的一块天然大石,石长20米、阔0.87米、高0.56米,石块表面平坦,一侧翘起,好像枕头。整条大石宛如卧榻,可供游人坐卧,静听松涛。唐代著名书法家、李白族叔李阳冰用篆体为此石写了“听松”两字,石床由此得名。

至德元载(756年)安史之乱中,李白携妻宗氏南下,抵宣州。此番南游期间,诗人在大理评事李黯的陪同下游览了惠山寺,并作客于寺院住持昌禅师的别院,写下两首《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其一首写道:

远公爱康乐,为我开禅关。
萧然松石下,何异清凉山。
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
一坐度小劫,观空天地间。

诗人将昌禅师比作高僧慧远,以康乐公谢灵运自比。二人对坐松石上,好似身在佛教胜地五台山,神清气爽。水流澄明,作者的心境也同样平和,不起波澜,通体空净。李白静坐不动,仿佛度过了漫长岁月,领略天地间的空寂、高妙。(“小劫”是体现佛教宇宙观的时间单位词,相当于一千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

山寺内的金莲桥、御碑亭。(Huang/Wikimedia Commons)

与僧人谈佛论道

李白一生广交天下朋友,与很多高僧、禅师探讨佛理和文学,结下友谊,其中,有名号传世者达三十多人。我们来看两首代表性诗作。

《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

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
腾转风火来,假合作容貌。
灭除昏疑尽,领略入精要。
澄虑观此身,因得通寂照。
朗悟前后际,始知金仙妙。
幸逢禅居人,酌玉坐相召。
彼我俱若丧,云山岂殊调。
清风生虚空,明月见谈笑。
怡然青莲宫,永愿恣游眺。

诗人与元丹丘本是道友,却也能谈佛论禅。李白论曰:人生如梦,我已先行了悟。地火水风假合成世间此身,一切都是短暂幻象,必须消除心中的疑虑和烦恼,才能获得永远的超脱,进入清净、怡然的神佛仙界,永得逍遥游。

《赠僧朝美》同样因其蕴含的佛理而引人注目。

诗云:“水客凌洪波,长鲸涌溟海。百川随龙舟,嘘吸竟安在?中有不死者,探得明月珠。高价倾宇宙,余辉照江湖。苞卷金缕褐,萧然若空无。谁人识此宝,窃笑有狂夫。了心何言说,各勉黄金躯。”

李白运用比喻来阐述高深的哲理。他把人生比作茫茫大海,把人心的各种贪欲比作吸食人的大鲸鱼。在欲望和烦恼的海洋里,有人幸运地探得宝珠,那便是人生的真谛,它的价值与整个宇宙等量,光照江湖。

李白自比“狂夫”,表示自己已识得此宝。他与朝美僧对此会心知意,不必言说。两人彼此勉励,以修道成佛为重。

诗里的“黄金躯”指代什么?《后汉书》里写道:“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也有学者指出,佛家讲“六道轮回”,六道之中,以人道为最重,人身可修成佛,堪比“黄金”,所以“黄金躯”指人身。

李白是真正修过佛的。《赠僧崖公》一诗即是最好的证明。李白在诗的前半段记述了自己学佛得神通的经历。

昔在朗陵东,学禅白眉空。
大地了镜彻,回旋寄轮风。
揽彼造化力,持为我神通。
晚谒泰山君,亲见日没云。
中夜卧山月,拂衣逃人群。
授余金仙道,旷劫未始闻。
冥机发天光,独朗谢垢氛。
虚舟不系物,观化游江𣸣。

朗陵,是一座山,在古时蔡州朗山县,即现在的河南确山县西北处。诗人跟随一位名叫“白眉空”的大师学禅,因而得以如明镜般观察大地万物,尊师拥有造化神力,我也因此具备神通。晚来去拜谒泰山之神,亲眼看见太阳在云朵中隐没。禅师又教授我世人前所未闻的金仙道。绝世天机发出智慧之光,乾坤朗朗,不染尘垢。

这些文字生动而神奇,可见李白通过学禅获得了深厚的法力,并且对佛理心领神会。

诗的后半段写僧道崖的言行,这位高僧谈论佛法,震动海岳,点化公卿。

江𣸣遇同声,道崖乃僧英。
说法动海岳,游方化公卿。
手秉玉麈尾,如登白楼亭。
微言注百川,亹亹信可听。
一风鼓群有,万籁各自鸣。
启闭八窗牖,托宿掣电霆。
自言历天台,搏壁蹑翠屏。
凌兢石桥去,恍惚入青冥。
昔往今来归,绝景无不经。
何日更携手,乘杯向蓬瀛?

李白仰慕高僧,不禁问道:何时我们一起乘着木杯,同去蓬莱仙岛?乘坐木杯渡水的神异之事,在南朝(梁 惠皎)《高僧传‧神异下‧杯度》有所记载,后泛指乘舟。李白使用这个词,语意双关,为全诗增添仙气。

结语

关于佛、道修炼及神仙信仰的描写,是李白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内容往往没有得到现当代读者的足够重视。不少学者在鉴评时,经常以出世情结、排解苦闷、甚至迷信幻想来进行解释,未能领会诗作的真意和深度。

江山秀丽,古刹巍巍;流年似水,法鼓苍茫。李白游佛寺,述佛理,提醒众人:红尘欲海,切勿迷失;黄金之躯难得,众人皆当自勉(未完待续)

点阅【诗仙李白】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