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过年

作者:辛铸

过年前后是每个小孩最兴奋的时期了。(fotolia)

 

过年前后是每个小孩最兴奋的时期了,最难忘记得是我还在上小学的时候,每年母亲都要办好多年货,在刚进入腊月的时候,就开始灌香肠、腌腊肉、制鱼干。平时晒衣服的竹竿,变成了最好的晒架,挂满了各种自制的盐渍品,让冬天的暖阳和季风来干燥这些食物。年关快到时,就要找街坊邻居家中有石磨子的,帮我们磨米作年糕,年糕跟当地市场常见的年糕不同,它的大小犹如一个托盘,口味也不一样。

除夕那天更是早早起来,作些猪、鸭、鸡、蛋类的卤货放在那儿,堆得像个小山似的,因为从初一起,除了煎年糕外,母亲是要到初四才再起油锅,所以水煮食物就是这几天的主要食物了。由于过年期间不能杀生,卤货、香肠、腊肉和鱼干一直要吃到月底为止。

年三十的年夜饭是最隆重的,家中的孩子都要聚集在一起,先把一些水果、煎年糕和卤货用来祭祖,过后才能拿来食用。那时我们小孩子嘴馋,会偷吃放在供桌上的东西,常常遭到爸妈的斥责,说是给祖先吃的,要等到上过香、拜完后,才能动用。

当然随后而来的年夜饭,是我们小孩子最期待的,因为平时许多不常吃到的母亲拿手好菜,在今晚的饭桌上多半会出现。我记得那时我最喜欢的是:芹菜豆腐蚝汤、糖醋腰花、鲜炒花枝、豆腐泥鳅、红糟鳗鱼、扁肉燕丸、佛跳墙等。有时哥哥托人由马祖带回大黄花鱼,那更是被母亲视为珍宝,会作出一道红烧黄鱼,让大家品尝这种独一无二的美味鱼鲜。饭后甜点是芋泥,那时是用猪油,拌的滚烫。我们小孩贪吃,常常一大口,烫得眼泪都掉了下来。

吃过团圆饭后,父母都要用卫生纸替小孩抹嘴,意思是童言无忌,若小孩说错了什么话,希望神明不会怪罪于他。那时还没有电视,年三十晚上,街上也没大人或小孩出来走动,所以吃完年夜饭后,便于家人在客厅中,或者聊天,或者玩牌。

一直到了半夜十二点,就要向父母拜年。在那个时候,是要跪下来磕头的。三个响头后,就是一个压岁大红包。所以,我们小孩子都是很乐意的向父母表示敬意的。随后父母就会回房间去,留下我们小孩子守夜。我那时最小,所以多半是在一、两点后,就不支的倒在沙发上睡着了。等挣开眼时,已是初一早晨了。那时哥哥姐姐会眉飞色舞的数说前晚的精彩故事,让我后悔为什么自己没法待那么久。

初一早上母亲会给每个人煮一碗太平面,是用一种特细的面缐,再放上两个煮熟的鸭蛋。长长的面线象征长寿,蛋象征着太平。吃时不能把面缐弄断,所以我常吃得满头大汗。

接下来的几天里,是我最快活的日子了。因为亲戚和父亲的朋友,会来家中拜年,对我而言就是有一大堆压岁钱可拿。同时,街上邻居的小孩也都出来玩了。大家都穿上了新衣,挤到杂货店里买鞭炮,就在大街上点着。那时鞭炮的种类也多,在白天时,我喜欢点大龙炮,因为它的威力最强。常常是一点着就跑得远远的,免得被炸到。到了晚上,就是冲天炮的天下了,这时小孩子常用来比谁的炮能射的最高、最远。有时候炮没架好,点着后,倒了下来,就在马路上横冲直撞,吓得行人呱呱叫,而我们小孩则躲在旁边笑得嘴合不拢。

父母初一出门给街坊邻居拜年之前,必须先祭天,竹篾饭是必备的祭品。饭是盛在一个竹篾编的容器中,当中要插一朵纸红花,周围则插上筷子,有向天祈福之意。过些天后,他们就会去回访住在市区稍远的亲友。因为我在家中最小,通常他们会带着我一起去。那时也没计程车,只有人力三轮车。我坐在父母中间,看着车伕带着我们在大街小巷中穿梭,时儿打着响铃,让行人避开,时儿闪着鞭炮,免得被溅到。如果是更远些郊区或它县市的亲戚,就得坐火车或公路局的汽车,那往往是要安排在元宵以后才会去的。

元宵节也是小孩们喜欢的日子,到了晚上,每人手上都有一支灯笼,成群结队的在街上玩闹。再晚一些,父母就会出来,带着我们去看灯会。我们的巷口就是有名的保安宫,那儿的各种特色的灯盏很多,熙熙攘攘的人群,加上贩卖各种物品的小贩,把不大的宫前广场挤得水泄不通。很难有立脚之地。不过大家都是赶热闹的,所以人潮还是由四面八方涌来。

我们小孩最怕的就是有人碰到手上的灯,因为那意味着里面的蜡烛会把外罩烧坏。大小孩往往是怪自己不小心,但小小孩则多半会哇哇大哭,惹得旁边围了一堆人群,数说那个粗心大意的人,为何要挤这小小孩。通常在午夜后,看完灯后人群才会渐渐散去。回家后,母亲就会开始煮汤圆或是元宵当作宵夜,这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谈论著刚才看到的灯盏:那个手巧,这个心细。元宵过后,过年的气氛才慢慢的淡了下来。但是对小孩而言,过年永远是一种抹不去的欢乐时光。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