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大智慧——《历代名画记》揭示的奥秘

文/高天韵

陈宣帝陈顼像,出自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公有领域)

陈宣帝陈顼像,出自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公有领域)

《历代名画记》是唐代张彦远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为后世研究中国美术史和传统文化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张彦远(815年–907年),字爱宾,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县)人。唐朝大臣,出身三代相门,博学有文辞,擅长书画,精于鉴赏。

《历代名画记》共有十卷,第一到第三卷包括十四篇专题论述,第四到第十卷是《叙历代能画人名》,共撰写了从远古到唐会昌年间三百七十多位画家的小传。

第一卷之首篇《叙画之源流》言简意赅,揭示了书画的奥秘。

首先,作者点明了绘画的社会功用。

“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繇述作。”

这几句是说,绘画可以教育及感化人心,帮助奠定人伦基础,尽显万物的神奇变化,探寻其中的深奥精微。绘画与六经的教义有相同功效,配合四季的变化而发展。这种技艺自然而然地产生,并非根据既定理论而运作。

接下来,张彦远提出了“书画同源”说,这是此命题在中国文化典籍中的最早出处。

“古先圣王,受命应箓,则有龟字效灵,龙图呈宝。自巢、燧以来,皆有此瑞,迹映乎瑶牒,事传乎金册。庖牺氏发于荥河中,典籍图画萌矣;轩辕氏得于温洛中,史皇苍颉状焉。”

这一段的意思是:上古圣王顺应天命,便有龟背上出现的文字(花纹)应验神灵,还有龙马图奉献宝物。自有巢氏、燧人氏以来,这类瑞兆都曾出现。相关事迹记载于珍贵的典籍和史册中。比如,伏羲氏从黄河中找出龙马图,图中能看到典籍图像的发祥;黄帝从洛水中得到了神龟文字,于是才有史皇仓颉依其形象而创造文字。

“奎有芒角,下主辞章;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奎星宿的光芒闪闪,主宰着下界诗辞文章的局面,而仓颉有四只眼睛,仰观天象,从而获得启发,将鸟和龟的足迹排列组合,创造了文字的字形。这样一来,自然造化没有办法藏住玄机了,上天因此降下谷物,以赞扬造字之功;而妖怪也不能再隐藏它的身形,所以鬼怪因为恐惧而在夜里哭泣。

陕西白水县有谷雨祭祀文祖仓颉习俗,“谷雨祭仓颉”,是自汉代以来流传千年的民间传统。(维基百科公共领域)

“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

作者指出,在那时,文字与绘画还是一体的,尚未分离开来,描摹事物形象的方法刚刚创建,还十分简单,无法传达意思,因此便有了(独立的)文字。(但是)这样无法看到物体的形状,于是又出现了绘画。(这些都是)天地、圣人的意图和策略啊。

根据 《说文》释义:“书,著也,著于竹帛谓之书 。”“画 ,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画之。”

传统汉字体系中,“书”“画”二字均有“聿”(“笔”的本字),即以手执笔的样子。相似的字形生动地体现了二者的紧密关系,然而,这种关联在中国大陆的简化字里却不见踪影。

其后,张彦远又进一步论述了绘画之“成教化”“助人伦”的功效。

“以忠以孝,尽在于云台;有烈有勋,皆登于麟阁。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具其成败,以传既往之踪。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赋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

这几句的意思是:把尽忠义和守孝道之人的画像陈列在宫廷的云台阁,把为国家建立功勋者的画像挂在麒麟阁。人们看见那些表现善良的画作就会警惕戒除恶,看见对恶人的描摹就会铭记和向往善。因此(通过绘画)留住人的音容笑貌,表彰其美德伟绩,并将其成功失败具体地绘制成图,把过去的行为传于后世。历史传记也可以叙述他们的事迹,但不能载录人的容貌。赞与颂的文字能够歌咏美好之事,但不能表现那些形象。绘画这种艺术则两者兼顾。

(注:文中所提“云台”和“麟阁”均有典故。西汉的汉宣帝命人在麒麟阁绘出十一名功臣的肖像,首创古代图像功臣的制度。而东汉的汉明帝为了追忆前朝功臣,命画师在南宫云台阁绘出二十八位将领的画像,以示表彰。)

张彦远论画,格局高远,论理深刻有力。全文用典丰富,行文流畅,多见对偶佳句。其中敬天知命、敬重先贤、褒扬忠、孝、善良等古代价值观处处闪光。这是一篇值得今人品读和反思的古文珍品。◇

注:维基文库 《历代名画记 卷一 叙画之源流》

责任编辑:林芳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