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欲打造卫星网络 从太空抵御中共

【大纪元2024年03月21日讯】(大纪元专题部记者呈工、陶莎采访报导)据报,太空技术探索公司SpaceX正在为美国政府打造间谍网络“星盾”。中共也加紧构建“国网”。在太空网络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台湾也决定打造自己的卫星网络,以便有效应对来自中共的威胁。专家认为,台湾此举具有重要意义,并呼吁尽早完成。

据路透社报导,马斯克的SpaceX正在加紧与美国情报机构的合作,打造一个由数百颗间谍卫星组成的太空网络,以提高美军在全球迅速发现潜在目标的能力。

消息人士表示,2021年,SpaceX与美国制造和运营间谍卫星机构——国家侦察局(NRO)签订了一份价值18亿美元的合作合同,间谍网络“星盾”(Starshield)是其中的一部分。“星盾”将独立于“星链”,旨在打造一个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强大、最多样化、最具弹性的情报、监视和侦察的新间谍系统。

为应对中共对台湾的威胁,台湾曾试图寻求与马斯克合作但未果,后选择与英国公司OenWeb合作。

针对此事,台湾国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军与作战概念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绣雯日前向大纪元讲述了台湾选择与英国OenWeb合作的原因:“这是因为台湾有顾虑。俄乌战争中,马斯克曾自主决定断网,停止‘星链’服务。台湾担心的一是马斯克会自作主张,二是他在大陆有投资特斯拉,存在利害关系。所以,台湾选择了与英国的OneWeb合作。台湾缺乏发射卫星能力,必须跟外国合作才能弥补在这方面的不足。”

与SpaceX相比,英国的OneWeb虽然也向天空发射了几百颗人造卫星,但是成本高昂,必须依赖英国政府的资助。而SpcceX以相对低廉的成本,将数千颗卫星成功送入近地轨道。近地卫星比传统通信卫星要低很多,距地球最近的只大约160公里。由于距离近,使信号传输速度更快。

王绣雯补充说,不排除台湾与马斯克将来合作的可能性。就是当SpaceX的“星盾”巩固下来后,台湾也许会再探讨能否与其合作。

多年来,台湾不但持续遭到中共海、空的军事骚扰及国际外交打压,更接连不断受到中共的网络攻击。此外,自2017年以来,台湾的海底光缆断裂30次左右。

在中共持续不断打压的情况下,台湾的通讯等基础设施面临严重威胁。王绣雯说,台湾决心打造自己的太空网络,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共正在加速部署“国网”。“中共想要抢占建构低轨卫星网。频谱与卫星在轨道上的位置都是有限的,中共正在争抢。所以,台湾也要加快速度,尽早占领战略制高点”。

台湾国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军与作战概念研究所,去年发表的一篇分析文章认为,近地轨道只能容纳约6万颗卫星。由于美国的“星链”已经部署了4.2万颗,中共所能用的剩余空间已经不多。轨道资源匮乏问题,对中共来说又是一项挑战。

“星链”的战略意义,在俄乌战争及以哈冲突中得以彰显。俄罗斯2022年2月入侵乌克兰,导致乌克兰的电讯等基础设施被严重破坏,但乌克兰政府、军队以及一些民众凭借“星链”维持高速网络运行,使其在战争中发挥了特殊作用。

美国的“星链”技术不断取得技术突破,使中共十分焦虑,于是加速打造“国网”。但是,专家认为,在火箭发射技术方面,中共与美国存在差距,而且差距还在拉大。

中共国家发改委2020年将发展卫星宽频列入新基础设施项目,同年中共国企向国际电信联盟(ITU)提交了代号为“GW”(“国网”拼音字头)的相关申请。

王绣雯表示,中共北斗已经能够取代GPS了,如果它再构建低轨卫星网,对台湾就很不利,台湾的一些情资,很可能被其卫星收集到。所以,台湾必须要快,要尽快追上。

她解释说,低轨卫星不用发射很高,主要发挥通讯、观测作用,就等于把一个小基地站设在天空中一样。中共其实有考虑要把这个北斗卫星改装成通讯、遥测、导航这样三个功能集合在一起的一个网络系统。但是它目前还无法做到这一点。

台湾要构建自己的卫星网络,具有巨大的实用价值与战略意义。王绣雯分析说,“这个系统功能很强大,可以感测。如果中共要发射火箭,有什么举动,台湾能够事先察觉到,早期就能发现。对台湾而言,构建这个卫星网是非常重要的。”

她认为,目前马克斯在中国大陆有利益,如果他与台湾合作,发展台湾的星链,他在中国大陆的投资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他可能无法支持台湾,至少在明面上。

“不过,”王绣雯说,“美国国防部已经在与马斯克合作建立‘星盾’。他们建立起来之后,台湾也许可以与美分享一些情报。台湾如果与美国国防部合作,就等于间接与马斯克合作了。”

台湾如果有了低轨卫星方,就可监视金门、南海等区域的动态情况;如有低轨卫星,就能知道金门渔船相撞事件的真实情况了。

“如果我们的通讯电缆等被中共切断,或出现其它故障,至少还可以透过卫星通讯维持台湾正常的通讯运作。这样,中共的假讯息、心理战就无法发挥作用。所以,无论是平时还是战时,台湾都非常需要卫星网络。”她说。

她认为,这个卫星网络计划最好在2026年部署完成。

责任编辑:连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