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4年01月11日讯】(大纪元记者宁海钟、骆亚报导)在经济持续低迷之下,中共当局去年全年释放撑民企、救经济的信息,但同时又出台多种条文防范官商勾结。中共党魁日前更放话要把严惩政商勾连列为反腐工作的重中之重。分析认为,当局将政治安全置于经济发展之上,选择性反腐会令民企忧惧,官员躺平,必然会进一步搞坏经济,习近平恐怕要成为终结中共的人。
习喊话严惩官商勾结 民企再成打击重点?
习近平1月8日在中纪委全会讲话,要求“把严惩政商勾连的腐败作为攻坚战重中之重,坚决打击以权力为依托的资本逐利行为,坚决防止各种利益集团、权势团体向政治领域渗透。”
他还称要加大对行贿行为惩治力度,“要严肃查处那些老是拉干部下水”的行贿人。
中国问题专家王赫1月10日对大纪元表示,中国的官商勾结主导权在官,不在商。但前几年当局搞反垄断、反对资本的无序扩张,针对的是民企,针对的是马云这些大巨头,把他们的政治影响力都已经消灭了。他认为当局这次其实在指向央企和国企。
悉尼科技大学副教授冯崇义1月9日则对大纪元表示,习近平之前重点是需要收拾那些坐大的民企,包括马云、马化腾,所有这些资本大鳄。但是当局不会放心,现在虽然马云这些收拾掉了,民企毕竟是庞大的群体,所以又来一个反腐新动态,还要收拾更多。
“提出这些新的任务,新的口号出来,他是一层一层地,结合他现在的重点打击对象,来提这些口号,来定这些目标。”
台湾投资中国受害者协会理事长、台商受害联盟理事长高为邦1月10日对大纪元表示,当局所说的政商,实际上民企国企通通包括了,但严格说,国企并非纯粹的商人,它本身就是有国家公权力的,没有特权的话,它根本没有办法跟民间的企业竞争。
根据陆媒《中国经营报》介绍,中共所说的“政商关系”,一度是指政府(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但后来,特别是1980年代后期开始,政商更多是指政府与民营企业(以及外资等非公企业)的关系。关注点之一是政对商的管制及博弈,二是政与商的非规范性合作,即通常说的钱权交易、官商勾结。
当局给政商交往重重设限 台商受害者代表:习一个人瞎折腾
中国民营企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超过60%。在经济低迷之下,去年以来,当局宣称支持民企,连续出台措施。7月发布“民企31条”,8月发布促进民企发展28条,9月发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22条,11月央行等8个部门联合发布25条措施。
全国各地党政官员也纷纷表态支持民企,并到企业进行互动。
但同时,中共当局又怕官商因此勾结起来。在这次中纪委全会之前,北京和其它省市陆续出台《政商交往负面清单》。除了要求做服务,更多是给党官划出政商交往红线。
其中北京出台“十不准”,划出政商交往红线,包括:即不准落实政策打折扣,不准漠视企业诉求,不准在服务企业中推诿扯皮,不准违规干预企业经营,不准滥用监管执法职权,不准参加明令禁止的活动,不准违规收受财物,不准侵占企业利益,不准违规兼职、持股,不准拉帮结派相互攀附。
北京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声称,“此次公布的‘负面清单’,明确政商交往红线边界,有助于加快形成政企既亲又清的氛围。”
不过,中央政府急于重振遭受重创的私营部门,北京等各地推出的这些有限制性但界线不清晰的新措施,被认为效果可能相反。
时事评论员李林一对大纪元表示,这些措施规定很模糊,解释权在当局,执法有随意性。
“由于习近平政治安全高于经济的心态,当局严打官商勾结,又是选择性反腐,必然会进一步搞坏经济。因为民企老板担心不小心就触雷,官员也会更加躺平,宁愿少做事,这样民营企业在中国的状况不容乐观。”
他认为,现在民企的难题重点是在市场准入、融资和公平竞争等瓶颈上,当局不管出台多少政策措施,还是没有解决民企要求的公平和法治问题,但这实际上是体制问题,只有中共倒台能解决。
高为邦表示,真正要想振兴经济,要靠商人,要配合商人的需求,现在官员都不敢跟商人接触,更不敢做事了。事实上,习近平在这些年折腾下来造成的后果,就是没人敢做事。“他一个人在瞎搞,明明这些公司赚钱的,他一介入马上股票就往下跌。他介入阿里巴巴,剥夺它很多的经营权,到最后当然这个股票整个就下去。”
中国民间投资占整体投资一半以上,是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去年中央政府推出了种种支持政策,但去年1—11月份,民间投资仍然同比下降0.5%。
高为邦说,他早些年到中国经商,外销的情况非常好,买房子能赚钱,所以大家都投入房市。“在那种气势之下,只要政府不干涉,不太介入,国家是会有发展的。但是中共当它有发展了,它认为它非常了不起,认为这个大势是东方会起来压倒西方,这个自大的情况引起美国和全世界的反感,所以才会到后来抵制它。经过习近平的瞎折腾,到最后就变成了今天这个情况。”
他直言习近平可能要变成终结共产党的最后一个总书记。“共产党已经到终点了,我看再搞下去薪水也发不出来了,好多人工作也找不到了。美国又抵制,所以他会成为末代的总书记,终结中共就是靠习近平。”
责任编辑:叶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