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3年01月07日讯】(大纪元记者陈霆综合报导)美中持续脱钩,两国之间的科技战也越演越烈,“中国制造”已成了一块引起国际市场反感和监管审查的招牌。在这种情绪下,中企也出现“去中国化”的趋势。
据《南华早报》报导(链接),越来越多的中企试图将他们的形象和业务“外国化”,以保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一位不愿具名的跨国公司公关经理表示,该公司的介绍资料称其在美国、欧洲和另一个亚洲国家设有“运营总部”,但没有提及深圳,尽管其官网将深圳列在“总部”的列表之中。
这位经理还表示,该公司也计划将产能转移到中国之外。
该公司不是单一案例,另一家在美国有业务的中国公司也表示,他们现在的目标是尽量保持低调,试图应对新限制和政治纷争。
近年来,国际上对中共政权的不信赖,影响了人们对中国企业的看法。因为在中共“军民融合战略”之下,许多私人企业事实上是中共触手可及的渗透目标,北京借此窃取了大量的知识产权。许多战略专家呼吁美国政府推行更多举措,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并使战略工业部门与中国经济进一步脱钩。
在俄乌战争爆发后,中俄紧密的关系,也让美国和其它许多发达经济体对中国(中共)的负面看法比例激增。据皮尤研究中心去年的调查,82%美国人对中国持负面看法,创下历史新高。
这种负面情绪,影响了在美中企。专家表示,这让一些跨国中企走上了“去中国化”的道路,纷纷试图“隐瞒和掩饰”(duck and cover)他们与中国的关系。
纽约咨询公司“北美生态系统研究所”(North American Ecosystem Institute)的克里斯‧佩雷拉(Chris Pereira)表示,在当前的紧张气氛中,任何企业被贴上“中国”的标签,都可能“非常危险”。
“中国的标签可将公司与地缘政治联系起来”,佩雷拉说,“我们看到中企有一个主要的增长趋势,它们的目标是‘去中国化’(de-China),使其形象和业务本地化”,才能提高生存机会,并减少监管风险。
一些有争议的中企,也试图将总部移出中国,希望减少损害。
例如中国快时尚公司SHEIN(希音),在面临诸多抄袭指控、健康和人权争议后,已于2021年底将其资产和总部迁至新加坡。SHEIN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许仰天(Chris Xu)也已成为新加坡永久居民,据称还申请了公民身份。
对中共的不信任,是川普(特朗普)与拜登两任美国政府的共识。2022年,拜登政府推动“友岸外包”,并通过了《芯片法案》,旨在将供应链转移回本国或友好国家,与中共竞争和抗衡。
在这种氛围下,佩雷拉指出,现在许多中企,试图将自己定位为“来自香港、新加坡,甚至是纽约,同时在中国设有官方总部”。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中国海外投资部的张晓青(Shau Zhang)说,中企“别无选择,只能将一切都本地化”。
然而,她说,在美国经营的中企仍未将高管人员本地化。她指出,韩国和日本公司90%以上“最高管理人员”(C-suite staff)已本地化。
然而,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的伊拉利亚‧马佐科(Ilaria Mazzocco)指出,确定这种脱钩是否只是形象重塑,或这些企业真的试图打造新供应链,仍然很重要。
例如,一些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正在东南亚国家组装产品,但这种“重新布局”,主要只是为了避免关税。
她表示,中企“可能会使一些资产或形象多样化”,但不容易真的成为一个外国企业,因为“在许多情况下,他们的整个商业模式都建立在中国生产所节省的成本之上”。
责任编辑:叶紫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