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传】之二:琅琊佳少 坦腹东床

文/洪熙

王羲之。(孙明国/大纪元)

琅琊王氏家族成员身居高官显位,或入则为相,或出则为将,可谓东晋国之柱石。琅琊王氏既是簪缨显宦之门,也是书法名门世家。

琅琊豪门 书法世家

王羲之的伯父王廙(276年—322年),字世将,是丞相王导的堂弟。晋室过江之前,他的书法造诣就已独步天下,号为第一,其人“工于草、隶、飞白,祖述张(芝)、卫(瓘)遗法”,“其飞白志气极古。垂雕鹗之翅羽,类旌旗之卷舒”。

王廙(音义)博学多才,精通史籍、绘画、音律等。王羲之幼年丧父后,王廙身为伯父,在书法和绘画上皆悉心指导侄儿。

在晋明帝司马绍还是太子时,王廙教他书画。王廙去世后,其灵柩运回建康,身为皇太子的司马绍亲至王家,哭拜灵堂,一如家人之礼。

御史中丞周嵩曾上书晋元帝,将王廙、王导相提并论,“至于忠素竭诚,义以辅上,共隆洪基,翼成大业,亦昔之亮也”。

王羲之的族伯王敦(266年—324年),字处仲。他与王导一同协助晋元帝司马睿开国,建立了东晋,成为当时的权臣。王敦擅长书法,尤其酷爱颠草,“初以工书得家传之学,其笔势雄健”。

笔论传奇

王羲之的父亲王旷酷爱书法,经常一个人待在书房里阅读一本书,神态极为认真,然后磨墨写字,最后再小心翼翼地将那本书放回枕中。少年王羲之发现了父亲的秘密,于是有一天,趁着父亲外出时,他偷偷地溜进父亲的卧室,从枕中取出那本书。那本书正是蔡邕的《笔论》。

说起《笔论》,能够传世也颇为传奇。蔡邕著作《笔论》后,他的女儿蔡文姬,以及韦诞首先得到他的密传。

传说,同是曹魏时代的名书法家钟繇苦苦地恳求韦诞传授书法,但韦诞没有给他。韦诞死后,将《笔论》带进了坟墓。钟繇一生酷爱书法,迫于无奈,就悄悄地掘开韦诞之墓,才得到了《笔论》。

钟繇从此书中得知,“多力丰筋者胜,无力无筋者病。”因此书法造诣突飞猛进。但是钟繇也与韦诞一样,并没有公开《笔论》,他死后也将此书带进了坟墓。

钟繇去世五十五年后(公元285年),他的学生宋翼为得到书法秘笈,也迫不得已掘开钟繇墓,取出了《笔论》。从此,蔡邕密传的《笔论》才流传于世。

七十多岁的宋翼遵循书中的笔法进行练习,从此声名大振。大约过了三十年,《笔论》才传到了王羲之手中。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得到《笔论》后,曾交给卫夫人珍藏,以便日后传授与王羲之。

少年窃读  枕中奇著

王羲之阅读《笔论》后,于是按图索骥,不断临摹,纠正了自己的笔法之误,所以书法技艺进步飞快。

一天,王旷看到儿子的书法,很为他感到高兴。但他仔细观察儿子的书法后,忽然发现了儿子进步的秘密。他推断,定是儿子窃读枕中书《笔论》所致。

王旷问儿子,王羲之只是笑着,并没有回答。他的母亲说:“你年纪还幼小,看笔法也不一定能看懂。”所以他们本想等儿子长大后,再将《笔论》传授于他。王羲之恳求父亲:“现在就让儿子借读《笔论》练习书法吧,等到我长大成人再练习就晚了。”王旷认为儿子说的有道理,于是答应了他的恳求。王羲之捧着《笔论》,如痴如醉地临摩练习,“不盈期月,书便大进”。王羲之的书法老师卫夫人看到他的书法进步很快,也十分欣慰。

琅琊佳少,虽然出身显贵,但并无庙廊之志,他在父辈的呵护下,潜心练习研究书法,技艺突飞猛进。

时光荏苒,王羲之转眼就到了适婚的年龄。说起他的婚事,颇为诙谐风趣。

东晋重臣郗鉴有二子一女,均是人中龙凤。他的女儿郗璿,字子房,是当时有名的才女。其人书法卓然独秀,被誉为“女中笔仙”。女儿才貌出众,郗鉴视其为掌上明珠。郗璿也已成年,尚未出阁。郗鉴想为女儿物色一个才貌双全之人。

琅琊佳少 坦腹东床

当时琅琊王氏门第显赫,人才济济。王导丞相的子、侄就有十多人,郗鉴就想从琅琊王家中遴选一位,作为乘龙快婿。所以派出门生到王导丞相府上,商谈婚事,“使门生求女婿于导”。

门生到了王丞相府上,王导请他去东厢挑选。这一消息不胫而走,都知道郗家派人来选佳婿。众人听说郗家千金是难得一见的才女,不仅熟读经史,也极擅长书法,而且相貌端庄,秉性温婉,可谓是才艺俱佳。向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郗家选婿一时成了京城中的焦点热闻。

王家少年子弟们个个温文尔雅,衣冠楚楚,谦恭有礼,都很矜持地站在大厅等候遴选。唯独王羲之若无其事,袒露胸襟躺在床上大啖胡饼。对郗家选婿一事,全然没有放在心里。王家诸少中,唯独王羲之特立独行。他大啖胡饼这一幕,给门生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门生到王家转了一圈,然后回去复命。他对郗鉴说:“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郗鉴一听,心中一震,说道:“正此佳婿邪!”他认为那个东床坦腹的小子正是我郗家的乘龙快婿啊。

说来也奇特,郗鉴没有亲眼目睹王家这位佳少一面,只听门生禀报,就为掌上明珠选定了女婿。

重臣雅正 慧眼识英

郗鉴(269年—339年)如此选婿,倒也是见微知著,慧眼识人,但他又并非鲁莽之士。他曾协助讨平晋初的王敦之乱和苏峻之乱,并与王导、卞壸等同受遗诏辅佐晋成帝。他历仕晋元帝、晋明帝、晋成帝三朝,官至太尉,为人也颇为正直。

王羲之的岳父既能领兵打仗,平乱有功于社稷,赋闲在家也颇有艺术修养。在书法上,郗鉴造诣颇深。他的二子一女,均是人中龙凤。他的女儿郗璿以及两个儿子郗惟、郗昙在书法上也均有成就。

郗鉴在朝为官,进退有节,平时很珍重名节。司马衍评价他说:“惟公道德冲邃,体识弘远,忠亮雅正,行为世表,历位内外,勋庸弥著。”房玄龄评价他:“道徽儒雅,柔而有正,协德始安,颇均连璧。”

被郗鉴看重的人,想必也不是等闲之士。王氏诸少有心栽花花不开,王羲之无心插柳柳成荫。

郗鉴拍板而定,婚事也就提上了日程,即刻派人打听那个坦腹东床的王家少年,原来正是王羲之。

此时的王羲之在京城已小有名气,不仅满腹经纶,书法也崭露头角。他为人不拘小节,潇洒率真,没有矫揉造作之气。这一点不同于王家其他诸少,因此得到了郗鉴的青睐。

郗鉴选婿这段佳话,后来演绎为成语“坦腹东床”。世人也以坦腹东床、妙选东床或东床之选等,作为佳婿的美称。(待续)

参考资料:
《书断》
《笔势传》
《世说新语‧雅量》
《晋书‧郗鉴传》
《晋书‧王羲之传》
《历代名画记》卷二@*#

阅读【王羲之传】相关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