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兴衰记(18) 迫害信仰 帝王被掳

文宇

小汉斯‧霍尔拜因在1512年所画的素描,描绘沙普尔羞辱瓦勒良,现藏于巴塞尔美术馆。(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3.瓦勒良(Valerian 253~260年在位)

公元253年,帝国发生内战,多瑙河地区行省长官瓦勒良以为加卢斯帝王报仇为名,打败埃米利安努斯,成为帝国帝王。

瓦勒良甫一继位,立即整顿军团指挥官阶层,破格提拔有能力的人才,不问出身,只看是否有军事才能。三世纪末期“伊利里亚诸帝”时代的军人帝王,不少是瓦勒良时代受到破格提拔的。

瓦勒良认同德西乌斯的理念,误把帝国的衰败归咎于基督教,因而承继德西乌斯时代对基督徒的迫害。

刻有瓦勒良侧面像的金币,背面为幸运女神像。(Classical Numismatic Group, Inc./维基百科)

257年,瓦勒良发出敕令,政府可在未经查证犯罪的情况下逮捕基督教会主教级人员,并判处流放或死刑;罗马主教与迦太基的居普良被逮捕处死。

258年,瓦勒良下达更加严酷的敕令,将所有信仰基督教的信徒列入逮捕的范围之内,若信徒不愿声明放弃其基督信仰,则政府便得以没收其财产,并将其判处流放或处死。只是这些措施因随后的帝王东征失败被俘,便中止实行了。

从罗马帝国的历史可以看出,帝国遭难的时候往往是基督徒被迫害最严重的时候,而越迫害基督徒,帝国的难越大,这似乎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公元260年,波斯萨珊王朝的第二位帝王沙普尔一世大举入侵罗马帝国的东部领地叙利亚,瓦勒良亲率七万大军迎敌,战况惨烈,罗马军兵败,瓦勒良帝王被俘,罗马军团被解除武装,派往波斯境内建造拦水坝等基础设施,帝国领土被占,大批百姓被掳为奴。

位于洛斯达姆的石面浮雕,可见波斯国王沙普尔一世(骑马者)、罗马帝王瓦勒良(站立者)及求和的阿拉伯人菲利普(下跪者)。(Fabienkhan/维基百科)

瓦勒良成为罗马帝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敌国俘虏的帝王。

帝国帝王被掳是罗马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耻辱,给罗马人民造成极大的震撼,罗马帝国自恺撒大帝时代建立起来的威望一落千丈。高卢帝国的出现便是此事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之一。

瓦勒良被俘后,其子加里恩努斯继位。此时的罗马帝国已分崩离析,各地叛乱纷起,与之前不同的是,以前的叛乱是争夺帝位,而此时则是群雄纷纷宣布独立,脱离罗马帝国。

史书记载,当时除了宣布脱离帝国的高卢政权(史称“高卢帝国”)与东部宣布独立的帕尔米拉王国之外,还有30位将领拥兵独立。

加里恩努斯统治期间,帝国遭遇国土分裂,边境狼烟四起。连年的兵灾、瘟疫横行,造成人口减少、耕地荒芜,帝国陷入前所未有的严重危机之中。

塞维鲁王朝时便开始的通货膨胀此时达到最高点,新铸的银币含银量仅5%(奥古斯都时代含银100%),厚度重量也严重缩减。

公元268年,治理帝国8年未见丝毫起色的加里恩努斯令国民不满,在兵变中被杀。士兵推举军队最高将领克劳狄乌斯继帝位,史称克劳狄二世。

三.  伊利里亚诸帝(伊利里亚王朝 268年~284年)

伊利里亚诸帝,或称伊利里亚王朝的帝王,除了塔西陀均为军人帝王,他们并没有血缘或亲族关系,只是因为他们都出身于伊利里亚而得名。伊利里亚王朝统治罗马帝国16年,帝国渐渐从三世纪危机中复苏。

1.克劳狄二世(Claudius II 268~270年在位)

克劳狄二世是伊利里亚诸帝中的第一位,他在位仅两年,却在对抗哥特人的战争中屡屡获胜,得到“哥特征服者”(“Gothicus”)称号。

克劳狄二世的半身像(Ronan.guilloux/gallery/维基百科)

在经历了三世纪危机,帝王被俘、对外战事接连失败之后。罗马帝国终于迎来决定性的胜利,把哥特人赶回多瑙河对岸。接着,克劳狄二世又打败了乘虚而入的另一支日耳曼人部落阿拉曼人的进攻,暂时解除蛮族对帝国的威胁。

克劳狄二世对待蛮族战俘的政策也十分成功,他把哥特人俘虏收编进军队,愿意务农的安置在边境行省,分给他们土地,令他们安家落户,自食其力。这些安定下来的哥特人,在面对自己族人入侵时,不仅不会背叛,反而英勇战斗保护家园。

正当克劳狄二世着手解决分裂了十年的高卢政权时,却不幸感染瘟疫去世。

刻有昆提卢斯侧面像的硬币(Classical Numismatic Group, Inc./维基百科)

克劳狄二世死后,被元老院封神,并任命他的弟弟昆蒂卢斯为继任帝王。但是因为昆蒂卢斯能力不济,得不到军队的拥护。在军队推举骑兵首领奥勒良为帝后,元老院无奈只得同意。昆蒂卢斯闻讯深感耻辱,自杀身亡。@*

责任编辑:毕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