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3.8】香港疫情延烧 多幢大厦围封强检

【大纪元2022年03月08日讯】(大纪元记者戴芙若综合报导)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统计数据,截至美东时间周二(3月8日)凌晨1:20,全球的中共病毒(武汉肺炎、冠状病毒、COVID-19)病例总数超过4.47亿(447,892,494)例,死亡人数超过600万(6,007,324)人。

以下是周一(3月7日)部分国家单日新增确诊病例和死亡人数的统计数据(部分数据根据worldometers调整):

美国67,516例确诊,1,685人死亡;
加拿大6,366例确诊,53人死亡;
澳洲21,804例确诊,32人死亡;
英国42,040例确诊,47人死亡;
法国14,496例确诊,176人死亡;
德国167,446例确诊,323人死亡;
印度3,993例确诊,108人死亡;
巴西20,456例确诊,211人死亡;
俄罗斯73,162例确诊,668人死亡;
日本55,417例确诊,146人死亡;
韩国210,713例确诊,139人死亡;
台湾29例确诊,0人死亡;
香港25,150例确诊,280人死亡。

以下是有关中共病毒疫情的实时更新:

香港疫情延烧 多幢大厦围封强检

2022年3月3日,香港市民做核酸检测。(余钢/大纪元)

香港第五波疫情严峻,确诊人数连日超过数万例,港府近日将多幢大厦列为“受限区域”,在内的居民须留在住处并接受强制检测,相关检测结果获大致确定后方可离开。

九龙城启晴邨满晴楼昨日(3月7日)约1,630名身处“受限区域”内的人士接受检测,当中发现183宗一采阳性个案。

自今日(3月8日)下午2时起,将屯门翠宁花园第4、5及6座指明为“受限区域”,目标是在明日(9日)约下午1时完成检测。

港府发言人表示,大厦排放的污水样本对新冠病毒检查呈阳性,怀疑在大厦内有隐形患者,经评估后相关区域感染风险有机会较高,决定就相关区域作出限制与检测宣告。受检人士须于今日晚上10时前接受检测。

葵涌石篱(一)邨石兴楼相关执法行动于约中午12时完成,政府共检查了约150名受检人士的检测报告,并无发现有人未进行强制检测。

九龙城启晴邨赏晴楼发现有48人未进行强制检测,已向他们发出强制检测令。

柴湾怡翠苑畅怡阁及逸怡阁昨日有1,013名身处“受限区域”内的人士接受检测,当中发现55宗初步阳性检测个案。

九龙城启晴邨悦晴楼昨日约1,402名身处“受限区域”内的人士接受检测,当中发现151宗初步阳性检测个案。

港府昨日围封观塘顺天邨天玑楼,共有约1,080人接受了检测,当中共发现232宗初步阳性检测个案和13宗检测结果不确定个案。

九龙城启晴邨赏晴楼约1,500人接受检测,当中发现167宗初步阳性检测个案,约11.1%住户染疫。

葵涌石篱(一)邨石兴楼昨日有约1,120人接受了检测,当中共发现109宗初步阳性检测个案,约9.7%住户染疫。

韩国连续5天新增病例超过20万

2022年3月2日,韩国的每日感染人数急剧上升,首次超过20万新高。首尔的一个病毒检测中心,人们在排队等待接受Covid-19检测。(Jung Yeon-je/AFP via Getty Images)

截至今日(3月8日)凌晨零时,韩国单日新增202,721例确诊病例,连续5天单日新病例超过20万。

中央社报导,韩国中央防疫对策本部统计,截至今天凌晨零时,境内新增202,721例COVID-19确诊,虽较先前最高纪录26万多例大幅下降,但仍维持在20万例以上,确诊人数累计达4,869,691例。

韩国今天还通报了染疫死亡人数186人,累计死亡人数达9,282人。重症人数较前一天增加52例至1,007例,首次超过1,000例。居家治疗人数升至1,163,702例。

据韩国防疫当局最新发布的统计,截至5日,感染病例采样的Omicron变异株检出率达99.96%,境外移入病例的Omicron检出率也有99.2%;其中传染力较强的BA.2病毒株占比较2日结果高出2倍。

韩国中央防疫对策本部也将全国3月第1周疫情风险等级调整为最高等级的“相当高”,在此之前,包括首都圈及非首都圈已连续6周维持在“高风险”。

中央防疫对策本部长郑银敬说,重症病床使用率超过50%,且仍持续上升,加上60岁以上的患者规模扩大,导致重症及死亡人数持续增加,这是这次调高风险等级的主因。

韩国全国重症病床使用率53.5%,较上周增加9.5个百分点;其中非首都圈重症病床使用率本周达到62.6%,较上一周增加12.5个百分点。

反对为健康儿童接种疫苗 佛罗里达为全美第一州

3月7日,佛罗里达州反对健康儿童接种COVID-19疫苗。(Shutterstock)

佛罗里达州官员3月7日表示,佛州将率先正式建议健康儿童不应接种COVID-19疫苗。

佛罗里达州卫生部部长约瑟夫‧拉达波(Joseph Ladapo)博士在题为“COVID剧院大幕关闭”的圆桌讨论会上宣布了这一消息。

“佛罗里达州卫生部将成为第一个正式建议不要为健康儿童接种COVID-19疫苗的州 (部门)”,拉达波说。

拉达波宣布后不久,佛罗里达州州长罗恩‧德桑蒂斯(Ron DeSantis)表示,该事件“结晶了我们所看到的很多事情”,包括“未能权衡成本和收益,无论是封锁,还是学校关闭,或者甚至是关于一个健康的7岁孩子是否应该接种COVID疫苗”。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除了指出其目前的建议外拒绝发表评论,该建议称几乎所有5岁及以上的儿童都应接种辉瑞的COVID-19疫苗,12岁及以上的儿童应接种加强针。

辉瑞的疫苗是美国18岁以下人群唯一可用的疫苗。

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在大流行期间,美国因COVID-19导致的914,259人死亡案例中,只有663人在18岁或以下。此外,很少有感染COVID-19的儿童需要住院治疗。

台湾新增53例确诊 8例本土及45例境外移入

台湾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今日(3月8日)公布新增53例COVID-19确定病例,分别为8例本土个案及45例境外移入(18例为航班落地采检阳性);另确诊个案无新增死亡。

指挥中心表示,今日新增本土个案为4例男性、4例女性,年龄介于为30多岁至70多岁。

指挥中心说明,今日新增境外移入个案为30例男性、15例女性,年龄介于未满5岁至60多岁,分别自美国及越南(各4例)、新加坡及荷兰(各3例)、马来西亚、印尼、土耳其、泰国及香港(各2例)、韩国、德国、加拿大、丹麦、阿拉伯联合大公国、澳大利亚、西班牙、印度、法国、波兰及日本(各1例)移入,另10例调查中。入境日介于今(2022)年1月21日至3月7日。

指挥中心统计,截至目前累计20,922例确诊,分别为5,396例境外移入、15,472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舰队、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调查中。2020年起累计85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39例本土,另14例为境外移入。

研究:新冠变种病毒藏匿于不同器官 难彻底清除

Omicron变种病毒示意图。(Shutterstock)

新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的研究指出,不同变种的Covid-19病毒(中共病毒)会藏匿在人体的不同器官内。这增加了从体内彻底清除这种病毒的难度。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教授伊姆雷‧伯杰(Imre Berger)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医学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教授约阿希姆‧斯帕茨(Joachim Spatz)引领的两份研究揭示了这些发现,分别于1月11日和2月14日发表在《自然‧通讯》期刊上。

研究组发现,SARS-CoV-2病毒的棘突蛋白上有一个囊袋,在病毒感染人体细胞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伯杰说:“不断变化出现的各种变种已经完全取代了最早出现的新冠病毒,现在世界上流行的是Omicron和Omicron 2变种。我们分析了早些时候在布里斯托地区发现的BrisDelta变种,发现它的形状和原始病毒不一样,但是病毒上囊袋的形态并没有变化。”

研究人员注意到,在从病患身上取得的病毒样品中,虽然BrisDelta变种不是感染人数最多的变种,但是它感染特定类型细胞的能力比第一波变种病毒更强。

合作研究员之一卡皮尔‧古普塔(Kapil Gupta)说:“我们的研究表明,同一个人体内可以有好几种不同的新冠病毒变种。有的变种藏在肾脏、有的可能藏在脾脏,而身体的免疫系统却忙于对付病毒数量最多的一个变种。这意味着要从病患体内彻底清除所有变种的新冠病毒很困难。”

扫描显示:感染COVID-19或致大脑改变

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感染Covid病毒后可能会引起大脑的变化。

据BBC报导,科学家发现,感染Covid(中共病毒)前后的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扫描结果有着显着的差异。即使在轻微感染之后,大脑的整体尺寸也会发生轻微萎缩,与嗅觉和记忆相关的灰质部分减少。

研究人员不知道这些变化是否是永久性的,但强调大脑有自愈能力。

这项研究已被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

来自牛津大学惠康综合神经影像中心(Wellcome Centre for Integrative Neuroimaging)的格温纳勒‧杜奥德(Gwenaelle Douaud)教授是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他表示:“我们研究的基本上都是轻微的感染者,我们真的看到了他们大脑中的一些变化,以及他们的大脑与那些没有感染的人相比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是相当令人震惊的。”

英国生物库项目(UK Biobank)对50万人的健康状况进行了长达15年的跟踪调查,并建立了疫情前扫描记录的数据库,这为研究Covid病毒对健康的长期影响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

责任编辑: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