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1年11月20日讯】(大纪元记者钟元综合报导)中国恒大集团爆发债务危机,引发中国房地产泡沫连环爆。有人将其与日本30年前房地产泡沫做对比,但日媒报导指出,中国和日本的状况有很大的不同。有关专家近日指出,中国房地产泡沫相当棘手。
国际信评机构惠誉最新报告预期,中国房地产企业在未来3个月可能出现更多债务违约及重组事件。
日媒:中国房地产风险超过日本泡沫经济时期
日本共同社10月下旬报导,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长期通货紧缩、企业获利能力减弱,加上员工更看重维持就业而非提升收入,使平均薪资几乎停滞30年。
《日经》中文网9月下旬引述如是金融研究院的统计,广东省深圳市的住宅价格平均为年收入的57倍,北京市也达到55倍。但即使是泡沫经济时期1990年的东京,房价收入比也只有18倍,中国大城市房价已非一般民众负担得起的水准,也是贫富差距的主要象征。
报导指出,中国房地产风险超过日本泡沫经济时期。而且在日本的经济泡沫期间,资金不仅流向房地产,也流入股市。在截至1989年底日经平均指数创新高的10年里,涨幅达到5.9倍。但中国上证综指的水准与10年前相比仅为1.5倍左右,显示中国资金集中于房地产情况可能更严重。而要处理房价下跌引发的经济低迷并非易事。
总体经济学家吴嘉隆11月16日在《财讯》撰文《棘手的中国房地产泡沫》提到,既然中国房地产在实体经济与金融部门都有相当分量,人们就要问为什么北京当局会眼睁睁看着房地产出现危机?
吴嘉隆表示,有一种理论说,中共看到199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破掉,让日本经济失落了30年,为了预防这种失落,中共选择主动去挤泡沫,希望房地产泡沫能软着陆。
他说,不过,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可能是残酷的。资产泡沫的处理,中共的财经官僚可能缺乏经验,非常容易出差错。如果是要挤房地产泡沫,首先要以渐进的方式收缩货币政策,包括先让量化宽松退场,然后缓慢升息。
他表示,配套的做法就是选择性信用管制,要先让信用扩张从房地产市场逐渐撤退。再来就是要顾好信心,避免出现信心的崩溃,让房地产市场出现急冻,使得本该买房的不敢买了,而不需要卖的房子也拿出来卖。主动挤泡沫的风险,就是有可能反而变成去戳破泡沫,让事情不可收拾。
台湾财信传媒董事长谢金河10月初在脸书发文表示,很多人都告诉他,中共眼看1989年日本房地产泡沫戳破,造成日本失落30年,这次是中共中央主动戮破房地产泡沫,避免中国重蹈日本覆辙。手段是高明的,但戮破泡沫不是不必付代价的,中国与日本不同的地方在日本泡沫的源头在日本银行业毫无节制的放贷。日本房地产崩溃,银行纷纷破产。
谢金河指出,中国的金融体制是官商勾结的共犯结构,有权的可以到银行搬钱,很多房地产集团和富豪都是这样发达的,现在中央挤泡沫,这些负债累累的房企随时会趴下。中国房市骨牌会一张接着一张倒下,接下来消费也会受影响。房地产泡沫破裂,内需消费将首当其冲,也将拉低中国的经济成长强度。
吴嘉隆:中国房地产泡沫将冲击总体经济,产生三张骨牌效应
吴嘉隆指出,中国经济的头号问题,目前看来是由恒大所引爆的房地产债务危机。这个危机的延伸与扩散出去,势必将会冲击总体经济,产生3张骨牌效应。
第1张骨牌是在实体经济方面。他分析,中国房地产业的上下游将一起走衰,从建筑材料、营造、家电到房屋中介,甚至到物业管理,整个行业被拖下水。这首先会打压经济增长、就业与所得,然后再压抑内需市场的消费。同时,购房者会因为缴不起房贷而出现违约潮,让房地产市场出现新一波衰退。
第2张骨牌在银行方面。他说,中国房地产是贷款的抵押品,当房地产行情下跌时,这些抵押品的价值也跟着下跌,对银行不利。银行的坏帐将会暴增,从房地产开发商到购房者都可能出现大量违约,严重的话会造成金融系统风险。银行将没有能力满足正常的产业融资需求,于是总体经济将面对更大的压力。
第3张骨牌在地方财政方面。他指出,由于房地产不景气,开发商将不敢像以前那样批地搞开发,于是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业务也会出现流标,严重影响财政收入。因此,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可能也会违约。现在除了上海以外,地方政府都有财政赤字,地方债累计总额估计逾人民币50兆元,而恒大债务也才人民币2兆元。
矢板明夫:投资中国 要考量隐藏的极大政治风险
日本《产经新闻》台北支局长矢板明夫11月15日在脸书表示,中国经济GDP成长低于预期,有人说,中国企业不转型是等死,一转型是送死,中国现在进入一个后邓小平时代,却挖苦邓提出的“一石两猫三鱼四鸡”(注,一石:摸着石头过河;二猫:不管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三鱼:三个有利于;四鸡: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中国企业想转型,如果交由市场机制还有可能,但在政治力限制下,企业根本动不了。
矢板明夫说,加上中共严控媒体,不允许媒体或自媒体唱衰、对中国经济做负面评论,他觉得中国控制言论的典型,就是大家熟知的成语“掩耳盗铃”。
他提醒投资中国的风险,指中国是人治社会,要考量隐藏的极大政治风险,不要光看报表数字,来进行投资。
责任编辑:李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