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读三国”系列之十:主臣聚义 赵云来归

柳笛

他仿佛是为战争而生的神将,于战事最激烈处从天而降,完成英姿俊爽的首次亮相。彼时,两路诸侯公孙瓒与袁绍对峙于磐河,公孙瓒被敌将文丑追杀得披发坠马,好不狼狈。在性命攸关之际,一飞将纵马挺枪而出,力战文丑。

公孙瓒眼中的恩人是位非凡神武的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回合,胜负未分。”他的出场直如猛虎下山,霹雳惊弦,立刻扭转战局。

退敌之后,公孙瓒忙问姓名。少年的态度却十分恭谦:“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赵,名云,字子龙。”他本跟随袁绍,因见他无“忠君救民”之心,故来投奔。

公孙帐下识少年

此后,相貌堂堂、勇冠三军的赵云成为公孙瓒麾下的一员猛将。他秉持“良禽择木而栖”的信念,欲辅助明主,实现救民之志,是世间难得的心怀忠义又具胆识的真英雄。因而公孙瓒喜而纳之;刘备结识他后,更生惺惺相惜、相见恨晚之感。

去绍从瓒,并不是赵云最明智的选择,但因此遇到刘备,却是莫大的造化。身在平原的刘备得知公孙瓒遇敌,率部助战。收兵后,公孙瓒为刘备引见赵云。一见之下,刘备立即被其英睿之气所吸引,“甚相敬爱,便有不舍之心。”

一月后,董卓的一纸诏书,便让两路诸侯休战言和。赵云方知公孙瓒并非栖身良木,痛恨不已。他与刘备分别时,执手垂泪,不忍相离,更道肺腑之言:“某曩日误认公孙瓒为英雄;今观所为,亦袁绍等辈耳!”刘备只得温言劝慰:“公且屈身事之,相见有日。”这才依依洒泪而别。

赵云与刘备第一次相见,虽然接触尚浅,一句“相见有日”却埋下他日生死相随的机缘。一个是才德兼备的将才,一个是忧国忧民的仁主,君臣相济,志趣相投,他二人若聚于一处,相互扶持,定可在乱世创一番事业。刘备未必不想招纳赵云,赵云也未必没有归刘之意,只是他二人皆忠义之士。赵云先事公孙瓒,非到万不得已之时,岂能轻言去就;而刘备此行乃是驰援公孙,是出于朋友之义,若事后反让他损失一员大将,便是辜负了襄助的初衷与好友的信任。

赵云画像。(公有领域)
赵云画像。(公有领域)

徐州城外又逢君

不多时,回到平原的刘备得到抗曹救徐的消息,面对来势汹汹的复仇大军,刘备明知军力孤弱,却毅然接下重任。对抗曹操,不仅需要一定数量的兵力,更需要能于千军万马之中奋勇杀敌、全身而退的大将。能帮助自己的,刘备第一个想到了那位英气少年。

就这样,命运又为他们创造第二次见面的机会。刘备拜访公孙瓒,提出借兵援助徐州之事。公孙瓒以“曹操与君无仇,何苦替人出力”为由,只肯借两千马步军。实际上,刘备对兵力多少并无太多关注,他此行的真正目的是:“更望借赵子龙一行。”这样,刘、关、张领本部三千人马当先,赵云领两千人马殿后,一支力量并不十分壮大的仁义之师,气势高昂地向徐州进发。

曹操已在徐州城外屯兵,刘备与孔融等援军又在更远处驻扎。商讨退敌计策时,刘备一语道破城中乏粮,难以久持的要害,随即调派部下人马。他命赵云、关羽领军四千协助孔融,自己与张飞率千人奇袭曹营,入城与陶谦会合。

曹操因兖州被吕布攻袭,不得以拔寨收兵,徐州之危暂时化解。此后,刘备继续留在城中守备,赵云则还军复命。这一节,刘、赵没有太多交集,行军打仗亦是分工行事,却可从中一窥两人的默契。

奔袭曹营,刘备作为仁主自然要身先士卒,而张飞刚猛而意气用事,更适合冲锋陷阵,留在身边也可及时归正其言行,保全大局。关羽和赵云,都是智勇双全的将士,而且在性格上,赵云的平易谦和恰能弥补关羽刚而自矜的不足。也正因为完全的信赖与推重,刘备也更放心让赵云与关羽配合作战。

然而,见也匆匆,别也匆匆,刘备与赵云分别时的场景一如初见,“执手挥泪而别。”

组图:年画特展迎新年 蕴含传统文化内涵
《赵云救主》,赞藏河南博物院。(翻摄:钟元/大纪元)

卧牛山喜得良将

再到刘备兵败小沛,兄弟离散时,桃园结义的三兄弟凭借同生共死、忠心不二的信念,历尽艰难后终于在古城聚义,以图东山再起。劫后逃生的刘备既无兵卒与任何一路诸侯相抗,更无栖身之所,飘摇似无根浮萍。而此时的赵云因公孙瓒兵败自焚,竭忠无主,报国无门,只得四海漂泊,惶惶如丧家之犬。

相似的际遇指引着赵云慢慢靠近刘备。刘备、关羽重逢后,欲取道卧牛山,却见手下周仓带伤复命。卧牛山本是周仓啸聚之处,不料近日突然出现一人一骑,只一合便将现任的头领刺死,并招降其余士卒。

周仓身怀千斤之力,与那将军交战,竟然屡战屡败,非但没有完成召集人马的任务,反而身中三枪,狼狈逃还。刘备急问来人形貌、姓名。周仓只说“极其雄壮,不知姓名”。众人遂一同前往卧牛山,拜会这位骁勇神秘的猛将。

一路上,或许刘备遍思当世英雄,究竟是哪位英雄怀才不遇,不能为人所用,流落民间?及至卧牛山下,一位将领全副披挂,持枪纵马而来。刘备见之,立即挥鞭出马:“来者莫非子龙否?”

威风凛凛的大将闻得一声熟悉的问候,旋即滚鞍下马,拜服道旁。刘、关亦下马相见。问及赵云为何在此,他自言主公败后,遇袁绍数次招降,以其不堪辅佐而回绝。恢复自由身的赵云,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投靠刘备,却因他在袁绍处而不便前往。赵云途径卧牛山,杀盗收众,暂且安身;又闻张飞占据古城,本欲投靠,又恐消息不实。岂料在英雄踌躇之际,明主刘备赫然驾临,教他且惊且喜!

刘备亦感叹:“吾初见子龙,便有留恋不舍之情。今幸得相遇!”赵云亦答:“云奔走四方,择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随,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矣。”

是日,赵云毫不犹豫地烧毁山寨,率领收降的所有兵卒,一生追随刘备南征北战,至死不渝。

赵云三次出场,便完成人生最重要的抉择,不仅向世人展示勇武过人的作战能力,更流露出超于一般将领的高远志向——“忠君”与“救民”。

“忠君”的品质在三国时代的将领中也许并不罕见,然而为何效忠、忠于何君便是个人智慧与胸怀的差异。赵云练就一身武艺,征战四方不为追逐功名,而是以“救民”为己任,是出于兼济天下的的使命感。

正是怀着解救苍生于乱世的奉献精神,赵云更具有“择主而事”的睿智眼光,从仁义的角度判断其主的品性,决不会为尽愚忠而助恶。他离开旧主,是出于国家大义做出的抉择;归附新主,更是为实现大义孜孜不倦的追寻。

君择臣,臣亦择君。虽与刘备仅有两面之缘,赵云却断定,仁德满怀、义字为先的刘备是值得他用生命托付的主公。尽管此时的刘备漂泊落魄,根基未稳,他依然忠心归附,此后无论刘备遇到怎样的危险与挫败,他始终不离不弃,一次次助其化险为夷,最终成为一代开蜀元勋。@*

责任编辑:谢秀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