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1年09月08日讯】(英文大纪元专栏作家John Mac Ghlionn撰文/吴约翰编译)中共正在利用电子游戏(实际上相当于鸦片)来传播强而有力、精心策划的大外宣。
北京刚刚才发布了一套针对全国游戏玩家的新规定:从周一到周四,18岁以下的儿童,禁止玩网络线上游戏;但在周五可以允许一小时,周六、周日一小时,国定假日也可玩一小时的例外。
BBC记者萨姆‧谢德(Sam Shead)最近概述了诸多中国“科技巨头”抢购“世界各地游戏工作室”的态势。根据谢德的说法,透过这些收购,我们可以预期电子游戏“在未来几年内,看起来会有所不同”。事实上,随着中共的大量涉入,我们可以预见作为最有效的“软实力”形式之一的电子游戏,会在未来看起来有很大的差异。
1980年代后期,当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伊(Joseph Nye)博士创出新词“软实力”时,他是否曾想像过,有一天电子游戏会成为说服大众的武器?
我想应该无法预期吧。但是,电子游戏成为说服大众的武器,却俨然已经成为事实。去年,电子游戏产业带进的收入,超过电影和体育产业的加总。我联系了奈伊教授,请他对此事发表评论,而这位传奇性政治理论家说,“软实力”无非是“一种具备透过吸引力,来获得你想要的东西的能力,而不是靠强迫或金钱购得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一直扮演着这个角色;然而,时至今日,“电子游戏”已经可以取代好莱坞的位置了。
谈到电子游戏,就不能不排除中国,目前当地统计约有7.43亿个游戏玩家,估计到2025年时,这个数字预计将上升到7.8亿。对于任何主要的游戏开发商来说,中国已经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圣杯”,可以靠它赚进数百亿美元。而事实上,开发人员对此其实也非常了解。然而,对于圈外人来说,想进入该电玩产业的阻碍却到处充斥。正如英国《卫报》记者荷马(Oliver Holmes)详细报导的那般,任何希望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外国游戏公司,首先都必须寻找到“当地合作伙伴”才行。
腾讯,是中国最大的公司之一,现在充当起各种中介,将来自西方的开发商与中国大陆联系起来。根据记者荷马的报导,这家科技巨头收购一些西方的电子游戏公司,从而帮助外国公司“进入利润丰厚的中国游戏市场”。
不出意料,想要腾讯的帮助,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正如我在别处讨论过的,腾讯与中共关系密切,在过去的几年里,这家科技巨头一直忙于投资或收购世界上一些最大的电子游戏公司,包括美国加州的动视暴雪(Activision Blizzard)和美国北卡州的Epic Games。后者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电子游戏《堡垒之夜》(台译:要塞英雄)的背后公司。
根据美国资安专家施奈德(Jordan Schneider)和艾特尔(Dave Aitel)向《华尔街日报》投书指出,美国人花费大量时间在背后有中国资金的电子游戏上。根据施耐德和艾特尔的说法,这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他们警告,中共“已经在利用游戏传播其软实力,并收集有关美国公民的数据资料”。更令人担忧的是,“北京可以轻易进入数百万游戏玩家的电脑,这为其间谍活动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机会,藉由游戏来进行情报运作”。
现今,随着VR头戴式装置和虚拟触感手套,让游戏变得更加能身历其境;并且,开发人员将获准可使用更多的生物辨识数据。值得注意的是,中共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识别数据滥用者。
重新检视现实
随着我们在网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电子游戏正迅速成为一项有效手段,以控制可塑性强的年青人的思想。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游戏消费国之一,拥有超过1亿个游戏玩家,其中许多人每天上网时间更长达12小时。
电影,曾经是最具影响力的“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媒介,但是,它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吸引力。如果有任何质疑,请看一下近期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它俨然成为一场史无前例的电视收视率灾难。汤姆‧克鲁斯、里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斯嘉丽‧约翰逊、马特‧达蒙和玛格特‧罗比等人,根本无法与Blaze、Peely、Fishstick、Midas和Astro Jack等人竞争。这些“虚拟人物”持续让全球32.4亿游戏玩家赞叹不已。
是的,世界上几乎一半的人口都是游戏玩家,中共并没有遗漏这一事实。
这又让我们拉回去检视中国及其新的国内法规。脸书和推特虽在大陆也被禁用,但这并没有阻止中共利用它们在国外播下怀疑和绝望的种子(指散布假讯息);以及内建有监控的软件、拥有8,000万美国的抖音(TikTok)用户。那么,收集到的数据会被怎样使用呢?绝对有理由相信它已经与北京分享了。现在,透过电子游戏,我们可以预见的是,中共能够获准使用更多高度个人化的数据资料。
原文How China Plans to Target America’s Youth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简介:
约翰‧麦克格里昂(John Mac Ghlionn)是一位研究员和散文家。他的作品发表在《纽约邮报》(New York Post)、《悉尼先驱晨报》(Sydney Morning Herald)、《美国保守党人》(The American Conservative)、《国家评论》(National Review)、《公共话语》(The Public Discourse)等知名媒体。他还是《硬币电报》(Cointelegraph)的专栏作家。他的推特是:@ghlionn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的立场。
责任编辑: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