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随笔:惜食打包杂记

作者:张卉中

上餐馆时,惦量一下自己的肚量,适量的点菜,全部打包进腹中,也用不着耗材包装。( 赖月贵/大纪元)

在学校任教时,有一次系主任请客,让服务生帮忙打包剩余的排骨,说要带回去喂狗。同事跟着也说要打包,系主任问,你也养狗吗?她腼腆地说,带回去给先生吃。

惜福是华人的传统,包括惜食。古人也打包剩食,北宋文豪苏东坡《和归田园居六首》中:“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余。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记述和友人在树下野餐,吃饱后打包剩食带回去给儿子。

古代皇室设宴也有打包的。清朝每逢岁末,各地藩王、满蒙王公贵族进京朝贺,皇帝设宴联谊犒赏。剩食如腊肉、水果等都让客人打包回去,宾主尽欢。上溯春秋时代,《左传》记载,地方官颍考叔向郑庄公进献,在获赐美食招待时,请求庄公允许他打包肉食回去孝敬母亲,此事极富戏剧性,容日后再分享。

在台湾,打包剩菜成风,无论家庭、社团、友人餐叙,无论高级餐馆或路边摊,都提供贴心的打包服务。也有爱心人士将剩食打包分享街友或贫困家庭,乃至流浪猫狗。而像儿媳这辈年轻人则与网友交换剩余物资,包括食材,此乃网路世代打包。

剩食处理在使用电器的现代尤为方便,冰箱、微波炉、电锅可以高效保持菜肴原味,而在没有家电的年代则是另番滋味。早年在乡里办桌场中,婶婆辈们自备锅子将各种剩菜混杂的倒入几个锅内,沉甸甸地提回家。此后日日回锅,越陈越有味,直至清空意犹未尽,同时饱尝惜食吃多赚多的满足感。

近年来,台湾还有一种很奇葩的打包方式,就是垃圾车回收馊食,民众都心甘情愿的配合。无论在严寒酷暑或风雨中,人们排队忍受着异味,将馊食一一倒入回收桶,有时自己都很受感动。

昔时西方社会并未风行打包食物的文化。记得孩子在美国上小学时,甚至有的同学将整盘午餐倒入垃圾桶。曾看到电视报导食物浪费的情况,即使穷人,也因福利而不知珍惜。特别是大卖场刺激消费者大量购买,也往往令大量食物过期,造成卖场和家庭的双重浪费。

近年欧美人士渐渐从浪费中觉醒,通过个人争取或立法,将大型超商下架的食物作为慈善捐助,出现了所谓的“食物银行”。不过这种打包方式的运作成本也很高,要减少浪费得省思全球化的产销方式。

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千年之后,机器代替了人力,全球化大量生产、远距离配送、大量消费的模式,让人失去了与滋生万物的土地相联系。失去了乡土气息,更难体会粒粒皆辛苦的况味,从而更不知珍惜了。

上天垂爱,物极必反,有些人已开始摆脱这种物欲膨胀不知节制的集体意识,走回简约的灵性觉醒之路。自我先天的特质也逐渐复苏,不再像失了根而随波逐流。

全然觉醒并非一蹴可几,但至少上餐馆时,惦量一下自己的肚量,适量的点菜,全部打包进腹中,也用不着耗材包装。惜食惜福,打包上天所赐的福报最为实惠。@*

责任编辑:王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