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明代杜环孝奉他人之母

文/周晓辉

朋友之间意气相投时,愿意将自身的一切都交付给朋友,好像并不困难;而到了事情有了变化、朋友走投无路之时,不能实践自己的诺言而背叛朋友而去的人太多了,何况能在朋友死去之后而赡养他的双亲呢。(Fotolia)

百善孝为先,子女赡养老人天经地义。《孟子‧梁惠王上》中还有这样一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明代书法家杜环堪称是这方面的典范。

杜环,字叔循,他的先祖是江西庐陵人,父亲杜一元在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做官,并在此安家。杜一元人品纯正,所交朋友皆是四方名士,他的儿子杜环同样为人正直,重诺守信,乐于助人,急人所急。明太祖时,杜环因“书法端妍,正书入能品,行草亦各臻妙”以及兼善画花鸟,入侍春坊(注:东宫官署),仕终太常丞。

让杜环为人敬重、留名青史的并非是其书画,而是其十几年赡养孤苦无依、与自己并无亲缘关系的张氏。张氏是杜环父亲的朋友、兵部主事常允恭的母亲,常允恭在九江病逝后,家道中落,业已六十多岁的张氏在九江城墙下哀哭不止,不知自己该去哪里。

有常允恭的旧识出于怜悯之心,让她去找安庆府知府谭敬先,谭曾是常允恭的朋友,应该会收留她或者帮助她。张氏依照所言搭船前去找谭敬先,但谭却推故不见。陷于困境的张氏只得前往金陵,心下想着儿子曾在那里做官,亦或有亲戚朋友还在,或许有人可以帮助自己。

到了金陵,张氏打听了一两个亲戚朋友的下落,都不在金陵。于是又去寻访杜一元家,问及路人才得知他去世好几年了,但其子杜环仍在,住在直鹭洲坊,其宅院中院门里边有两棵橘子树,很容易辨认。

衣衫褴褛的张氏冒雨来到了杜环家,正在会客的杜环将其让进屋中,仔细观瞧,好像似曾相识,便问道:“夫人可是常夫人?为何到此?”

张氏哭着将自己来此的缘由告诉了杜环。杜环边听边哭,扶着张氏坐下,向她行礼,然后又将妻子喊了出来行礼。杜环的妻子马氏十分贤惠,她帮助张氏更换衣裳,并端来米粥让她暖肚,晚上还收拾干净的被褥让她安寝。张氏的疲惫得到了缓解。

第二天,张氏向杜环打听过去与她家交往密切的故人和小儿子常伯章的下落。杜环知晓常家的故人并没有在金陵的,因此无法让她去投靠,至于常伯章是死是活也不清楚,所以他便安慰张氏道:“现在正在下雨,等雨停了就去为您打听。如果找不到人侍奉您,我家虽然贫穷,但还是可以侍奉您的。况且我的父亲与常大人交好如兄弟,您如今陷入困境,没去他人家,而来到了我这里,这岂不是两位父辈的在天之灵引导而来?您不用再有其它的想法。”

张氏冒雨来到了杜环家。示意图,图为明 吕文英《江村风雨图》。(公有领域)

当时正值战乱之后的饥荒年月,有的百姓家连至亲骨肉都难以保全。张氏见杜环家也不宽裕,实在不忍心拖累他们,坚持在雨停后去寻找其他故人,杜环只得让妻子陪嫁的婢女陪同。

到了日落时分,张氏回来,果然是无功而返,什么人也没找到,这才决意留在杜环家中。

杜环出门买来了布匹绸缎,让妻子为张氏缝制衣服被子。杜环和其家人都把张氏当作杜环的老母亲来侍奉。张氏性情急躁,遇到不如意之事就容易生气骂人。杜环私下里嘱咐家人,要顺着老人,任由其按照其性子行事,不要轻慢她或与其计较。

张氏患有痰疾,杜环亲自为她熬药,吃饭时亲自给她递调羹、筷子,对她的态度恭敬有加。

如此过了十年,杜环被任命为太常寺的赞礼郎,奉皇帝的旨意到会稽去祭祀神庙山灵。回来途径嘉兴时,遇到了张氏的小儿子常伯章。杜环流着泪对他说:“太夫人现住在我家,因日夜思念你已经成疾,希望你早点去看望母亲。”常伯章说:“我也知道母亲在你家,但路途太远恐怕不能前去。”

杜环回家后过了半年,常伯章才来看望母亲。当日是杜环的生日,张氏母子相见,痛哭不已。杜环家人认为生日有人哭泣实在不吉祥,就想上去劝阻。杜环却道:“此人情也,何不祥之有?”

张氏母子相见后,常伯章见母亲老迈,恐怕无法跟随自己远行,便托辞有事离去。

常伯章走后,杜环待张氏更加恭敬周到,然而张氏却更加思念小儿子,病情加重,三年后去世。临终之前,她抬起手来对杜环道:“吾累杜君,吾累杜君!愿杜君生子孙,咸如杜君!”言罢气绝。

张氏死后,杜环买了棺椁并依照应有的礼节将其安葬在城南钟家山,逢年过节时常去其墓前祭奠。

史官评论说:“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能死而养其亲乎!”大意是朋友之间意气相投时,愿意将自身的一切都交付给朋友,好像并不困难;而到了事情有了变化、朋友走投无路之时,不能实践自己的诺言而背叛朋友而去的人太多了,何况能在朋友死去之后而赡养他的双亲呢。

杜环之品性,这种体恤孤寡、怜老惜贫的仁者胸怀,由此可见。@*#

 参考资料:《宋文宪公全集》之《杜环小传》

责任编辑:李婧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