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牛画──《平畴呼犊》赏析

作者:郑行之

宋 佚名《平畴呼犊》轴‧ 绢本‧设色画。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平畴上正上演着这样一出家庭戏码 —-

小牛犊:人家不来了,腿好酸哦!姆妈啊,人家走不动了呀,等等人家嘛!!(微带呜咽声)

姆妈牛:什么和什么呀!哪有什么走不动的,这么丁点儿路,别逗了!快走,快快过来!!

秋天了,在生长着野树和开花芦苇的荒郊中,一母一子两头牛,也不知是要回家还是想换个地方吃草,母子俩一前一后,在经受长年风吹雨打,表面坚硬光滑的山路上走着。小牛腿短步子小,走着走着就落在母牛后头了,眼看越来越落下,小牛急了,不甘落后地抗议起来。这时母牛停下了脚步,有点无可奈何地回过头来,看着它、等它。

这位不知名的画家对牛的体形外貎,牛身躯各部位的比例,肌肉骨骼的组构都观察入微,更把牛在什么状态下,会出现什么样的动作和表情;在不同的角度下,体形会产生什么变化,都观察得非常清楚细致。描绘小牛在鸣叫时那种高高地昂起头,脖颈伸长,口唇大撅,抬起一只前足,弓着尾巴轻摇的撒娇模样,真是逼真传神,让观者仿佛也听到了小牛急促的呼唤声。

画家先以淡墨钩出牛的身形体态,再依牛体各部位的结构铺染,做出凹凸明暗效果,等牛的实体感出来之后,再以细线加勾各处细部变化,包括头角、五官、四肢、牛毛等等,这时不但牛儿有了表情,栩栩如生的感觉也慢慢地出现。

《平畴呼犊》局部。(公有领域)
《平畴呼犊》母牛和它的牛犊在荒野中对话。(公有领域)

画家在构思这幅画时,也许就想刻划牛的心理状态,把这对牛母子拟人化。他让两只牛儿都往上抬起一只前足,母牛是举足挥向右前方,牛犊则是往后划,看起来是各持己见,要求对方听自己的。作为母亲,可能平日教导孩子惯了,不知不觉地,举手投足都呈现指挥状态,它挥动前足可能是在说:快呀,走快点,快点过来吧!然而急坏了的小牛犊却用力扭动着身躯,同样抬起一只前脚,朝向后方划动,好像是在说:人家走不动了啊!慢点呀,等我,等等我呀!

《平畴呼犊》牛犊 局部。(公有领域)
《平畴呼犊》牛犊不甘落后地抗议着。(公有领域)
《平畴呼犊》母牛 局部。(公有领域)
《平畴呼犊》挥动前足的母牛正在和小牛对话。(公有领域)

这对母子牛所在之处是一方坚实的岩石地,是个较为平坦的板块面,看来就像一个舞台般。稍后方是一些隆起的岩块,这些岩块的侧边露出风蚀水蚀的痕迹,画家以小斧劈皴把这些自然断面处理得十分干净利落,这些岩块层层叠叠,镶着似乎是精心雕镂出来的侵蚀面,静默地退让到这对动感十足的牛母子身后,形成了屏障似的戏剧背景。

《平畴呼犊》岩块杂树 局部。(公有领域)
《平畴呼犊》岩块杂树退到后边成为背景。(公有领域)
《平畴呼犊》,墨黑的杂树和牛母子遥望成三角布局,产生了稳定的结构。(公有领域)
《平畴呼犊》墨黑的小树有稳定结构的作用。(公有领域)

而伴随着这些坚实岩块的是一些因秋深了而稍呈枯黄的芦苇草,还有荆棘、小树、低矮杂树等。那细长叶片的芦苇看似肆意无序其实是有序地交织着,圆笔钩勒的笔法使得这一片芦苇、芦花显得疏朗有致、柔细而具韧性;低矮杂树是以双钩夹叶法来铺陈,而以写意法并以浓墨画就的小树,虽然被荆棘给纒着,但它那一簇簇笔意自在、向上攀升的墨叶,却把这稍显疏淡的画幅给注入了生气,并且和画中这对母子牛遥遥相望,稳稳地拉出了另一戏剧性效果。

《平畴呼犊》芦苇草 局部。(公有领域)
《平畴呼犊》清朗有致的芦苇草 。(公有领域)

最后,我们还可看到牧牛时不可或缺的水源,画家把江岸的某个小小角落以坡渚起伏的方式给弯延过来,使得整个画面环境更加完善多元,而在水岸周遭环绕着的是画中主角──母牛和它的小牛,还有植物、岩块等等,它们都依自己的属性井然地守着自我。造物主在安排着这一切,让所有这些不管是有机物、无机物,也不论是生物、无生物,只要是有缘分的,都能恰如其分地来走这一遭,来演这一回。@*

宋 佚名《平畴呼犊》。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提供。(公有领域)

责任编辑: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