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草原上逐渐壮大的铁木真发现,曾三次与其结为安答的札木合越来越把自己当作敌人。铁木真被推举为可汗一年之后,即1190年,想给予铁木真教训的札木合,以自己部族中的一名男子因在抢夺牲畜的过程中被铁木真的手下杀死为借口,联合了十三个部落共三万骑,前去攻打铁木真,铁木真也将自己所属一万多人分为十三翼,史称“十三翼”之战。
在战斗中,札木合率领的联盟击败了人数相对较少的铁木真部,并将他们逼退到斡难河的哲列捏峡谷。这也是铁木真六十年亲征中唯一一次战败。为了防止铁木真的反击并摧毁其灵魂,札木合以草原上罕见的且极其残忍的手段杀死并侮辱俘虏,即用七十口大锅来煮年轻的俘虏,并将一个首领的头系在自己的马尾上。
札木合如此残忍的手段,虽然让胆怯之人畏惧,但也让勇士们憎厌,认为其暴虐,这在无形中损害了他的形象。就在这次战斗后,许多依附札木合的人纷纷逃离,转而投奔为人仁义的铁木真。这对于铁木真而言是个重要的转折点,虽未取得胜利,但却增加了许多部众。铁木真大喜过望,乃在斡难河(今鄂嫩河)的林子中举办酒宴。
人君度量 宽仁服众
泰亦赤乌人是铁木真的仇人,其属部照烈部与铁木真的居住地相近。铁木真在一次打猎时,偶然与照烈人相遇。由于天色将晚,铁木真邀请照烈人围猎后留宿,以便明天继续打猎,但照烈人说,他们有四百人,因为没有带来足够的锅和粮食,所以只能有一半人留下,一半人得回去。铁木真得知后,坚持要所有人留下,并随后送来了照烈人所需的锅和粮食。
在第二天的围猎中,铁木真还有意将被围的野兽赶向照烈人的包围圈,这样使他们捕获了比以往更多的野兽。照烈人十分感激铁木真,私下说道:“泰亦赤乌尽管与我们是兄弟,但却常常抢夺我们的车马和饮食,没有为人君的度量。看起来,有人君度量的,唯有铁木真啊!”
其后,照烈部的首领玉律因为不堪忍受泰亦赤乌人的侮辱,与塔海答鲁率领所部来归,并表示要杀泰亦赤乌人以表忠心。不过,他们没有实践诺言,再度背叛而去,不久为泰亦赤乌部人所杀,照烈部遂亡。
然而,铁木真的豁达、宽仁大度、慷慨之举已在泰亦赤乌所属部落中和草原上传扬,许多对泰亦赤乌统领不满的人纷纷慕义来降,这其中就包括赤老温、哲别、失力哥也不干等人,他们在未来的岁月中成为辅佐成吉思汗征战四方的功臣。这焉知不是上天的安排?
同样说明其人君度量的,可以从铁木真对待哲别的态度上看出。哲别,蒙古语的意思是“善于射箭”,他曾为泰亦赤乌首领效力,并在札木合发动的战争中射死了铁木真的战马。在其投奔后,铁木真曾问射死自己爱马的人是谁,哲别立即承认是自己所为,并说:“倘若饶恕我,赐我一命,我将为你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铁木真马上道:“哲别这么坦诚,我们可以交朋友。”他还要哲别“像我跟前其他的‘哲别’一样来保护我”。铁木真不计前嫌、真诚相待,让哲别非常感动,从此对铁木真忠心耿耿。
攻打塔塔尔部 接触中原文化
1196年,三十出头的铁木真获得了又一次壮大的机会。当时的金国皇帝因为塔塔尔人蔑古真薛兀勒图违背盟约,就派遣军队并同时联合克烈亦惕的王汗前去攻打他们。成吉思汗得知这一消息后,主动向王汗请求参战,因为塔塔尔人是他的杀父仇人。他并要求乞颜部的分支薛彻别吉帅、泰出等主儿勤人前来相助,主儿勤人同意了。可是等了六天,并不见主儿勤人的到来,铁木真遂与王汗一起发兵,沿浯勒札河而下,与金国的王京丞相一同进兵夹击塔塔尔人。
当塔塔尔部被金军大败溃逃至浯勒扎河时,遭遇到铁木真和王汗的联军。蔑古真薛兀勒率一部分塔塔尔人躲入尚未建成的围寨中坚守,一部分向东而逃。铁木真进攻围寨中的塔塔尔人,王汗则去追逐逃亡者。
在围攻中,塔塔尔人死守,铁木真率众攻打了半个月才拿下。寨子攻破后,蔑古真薛兀勒和其诸多部众被杀,一些人被俘投降。铁木真获得了不少牲畜、辎重和物品,其中很多是来自中原大地的精美手工制品,包括一辆用银雕饰的摇篮和饰有大珠的被子。摇篮中有一个俊美的婴儿,铁木真送其至母亲处让其收养,作为自己的又一个弟弟。
之所以有来自中原的手工制品,是因为塔塔尔人与汉化的金国关系密切,其所拥有的来自汉地的货物远比草原上任何部落都多。并不清楚,这是否是铁木真首次如此真切的接触中原文化,但可以想像的是,看到精美制品的蒙古人,不会不对璀璨的汉文化产生向往、不会不让铁木真从心底感到震撼。而在未来铁木真的对外扩张中,汉人以及受汉人影响的契丹人亦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汉文化同样影响了蒙古人。
在击败塔塔尔人后,金国封铁木真为“札兀惕忽里”,即招讨使,封克烈亦惕的脱斡邻勒汗为王。而这不仅使铁木真提升了控制其它蒙古部落的权力,也吸引了更多的追随者。
帮王汗恢复克烈亦惕部
克烈亦惕王汗在去追逐塔塔尔人时,因贪图其财富,回军较迟,后方空虚,乃蛮部借机帮助王汗的异母兄弟额儿客合剌,攻击留守在大本营的王汗的同母兄弟札合敢不。札合敢不战败,向北方退走。于是乃蛮人与额儿客合剌在王汗回来的路上设下埋伏。
满载而归的王汗并不知晓部族内的变化,因而在回程途中遭遇埋伏,大败。王汗知其敌人一定会阻拦自己投奔铁木真,便率领少数人西逃,绕过乃蛮牧场投奔辽后裔建立的西辽国。额儿客合剌遂承继了王汗的所有牧场,成为新的克烈亦惕可汗。
札合敢不以及王汗的部分旧部因不敌乃蛮人,纷纷投奔铁木真。而王汗求助于西辽国无果,失望而回,在穷困潦倒之际,派人向铁木真求援。讲信义的铁木真马上派兵协助王汗与额儿客合剌开战,内部并不稳固的额儿客合剌一战而败,逃回了乃蛮部。
王汗在得到铁木真的助力后,又凭借自身的号召力,更以战胜塔塔尔人报了世仇的功劳,使得其部众百姓多来归附,声势再振,遂重新恢复克烈亦惕部,只是较以往强盛时,部众少了一小半。
为了表示感谢,王汗在与铁木真见面时,重申了父子之盟,甚至暗许自己百年之后不会将部众百姓交给儿子,而是交由铁木真接管。自此后,每有征伐,王汗都愿意与铁木真一同出征。不过,王汗的部属并不希望铁木真做其继承人,但因还要仰仗铁木真,所以暂时与其共处。
更改分配方式 赢得更多人心
与草原上逐鹿的其他部落首领不同的是,铁木真在征战的同时,不仅初步设置蒙古部落行政机构,还对长期支配草原生活的一些惯例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
如在1202年针对塔塔尔人的战争后,铁木真要求部众在取得彻底胜利后再行分配战利品,而不能因抢夺战利品而任由失败者逃散,导致他们再度聚集后反击。他当时下达的军令是:“战胜敌人时,不可贪财。战胜了敌人,那些财物都是我们的,我们共同分配。如果被敌人打退,退到最初冲出去的原阵地,就要反攻;退到最初冲出去的原阵地而不反攻者,处斩!”
此外,他下达了不得私自进行劫掠的命令,并改变了战利品的分配方式,即所有物品由他一人集中控制,然后在部众中进行适当的重新分配,分配的对象包括每一个丧生士兵的遗孀和孤儿。这样的政策使得铁木真获得了底层部众的支持和效忠,他们意识到,即便他们战死,他们的家人也能得到相应的照顾。
这些改革虽然让贵族和部分追随者不满,但却赢得了更多的人心和忠诚,其所产生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铁木真的部族在拥有了更多的财物和牲畜的同时,还几乎获得了完整的军队和全部的平民。如何将拥有不同血缘的族群合在一起,显然是铁木真面临的新问题。此时,单靠部族间的联姻和收养孤儿是不够的。
改革军队编制 建怯薛制度
为此,在征服塔塔尔人的第二年,铁木真下令对蒙古军队和部落进行了一项根本性的改革。他将军队按照十进位制编制,十人为队,有队长或称“牌子头”,他往往是最年长者。这十个人不论他们的血族群体或部落来源,都被要求如兄弟般彼此相待。不过,父子和兄弟允许待在一起。
而十队组成一个“百户”,由一百人组成,他们可以自行选定他们的领导者百户长。十个百户组成一个“千户”,由一千人组成,领导者为千户长。十个千户组成一个“万户”,由一万人构成,领导者为“万户长”。万户长由铁木真选定,因为他清楚什么样的人堪当大任。
据说在整编时,铁木真已经有九十五个千户,考虑到实际上有的千户并不满员,所以大概军队人数低于八万人。很明显,这一全新的体制打破了以往世系、宗族、部落和民族的界限,提高了作战效率和军队的机动性、忠诚度,为以后蒙古铁骑横扫欧洲打下了基础。
不仅如此,铁木真还从中选拔了五百五十名千户长、百户长、 牌子头和白身者子弟中技能和体格都优秀者,组成了“怯薛”,即护卫军。其中八十人为宿卫、七十人为侍卫、四百人为箭筒士,其后人数逐渐增加,各部后来由铁木真非常信任的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四人和其子孙领导的四个轮值班按一定时日轮值。
怯薛是由蒙古社会中脱离了自身部族而服从于一个人的“伴当”发展而来的,他们隶属于主君个人,不属于整个部族,主君则对他们予以生活上的资助和保护。怯薛的地位很高、权力很大,其一方面为可汗的护卫,另一方面也是蒙古军队的中心力量。此外,其还负责皇室的家事,如饮食、养马、医药、训鹰等等。
建立蒙古人的圣地
铁木真在桑沽儿河与客鲁涟河汇流处建立了主营“曲雕阿兰”的同时,还在源自圣山不儿罕‧合勒敦的斡难河、客鲁涟河和土拉和的上游源头处,设立了一块秘密领地,以作为蒙古部落的故土。他不仅下令任何人不得在三河之源设立营盘,还宣布这片领地对外人一律封闭,只有蒙古皇室除外。他们可以在此进行家族祭祀、召开秘密家族会议、举行秘密典礼,甚至他们死后也将被安葬于此。可以说,这块领地对蒙古人而言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招揽各方人才
为了增加人口、增长财富,改良技术,确保大量生产、储存和供应,铁木真下令通晓各地语言之人、擅长交际之人、具有特长之人来总管各部落户口,接待并招揽人才,从事对外交往和贸易等事。这其中就有汉族的能工巧匠。
铁木真后来在谈及用人之道时说:“智勇兼备者,使其典兵;活泼跷捷者,使之看守辎重;愚钝之人,则付之以鞭,使之看守牲畜。”这应是他从实践中得出的经验之谈。
无疑,铁木真的改革奠定了其统一蒙古和征服世界的重要基础,其王者之风呼之欲出。(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蒙古秘史》
《元史》
《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
《中国历代战争史》(元朝) 台湾出版
点阅【成吉思汗】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张宪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