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女儿讲在学校发生的事,笑得我前仰后合。故事是因为“道歉”引发的。
一个小男孩伸胳膊时不小心碰到了邻座小女孩的脸。男孩儿说了声“对不起”,但声音太低,女孩儿没听见。女孩儿觉得自己被欺负,而且对方连声“对不起”都不说,就哭了起来。
后来,老师过来调解,问了情况,就让男孩儿向女孩儿道歉。结果,男孩儿很委屈,因为自己已经道过谦了,所以也开始哭……故事从一开始并不严重的小事故,发展到最后两个孩子哇哇哭。
小孩子的心理让我忍不住笑,但笑过之后,又觉得这件事古怪。人是为了什么道歉?又为什么把道歉看得那么重?我们教孩子要讲礼貌、做错事要道歉,但有没有把道歉的真意传达给他们?
两个孩子闹得不可开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把道歉当成一种仪式。男孩儿道过歉,所以觉得已经完成任务,绝不肯再来一次。女孩儿虽然被男孩儿碰了一下,但并没受伤,哭闹主要是因为没听到男孩儿道歉,少了那样的仪式,所以她委屈。
但道歉仅仅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仪式吗?道歉应是发自内心,因为自己的失误给别人带来伤害或损失,于心有愧,才会有语言上的道歉。而现在很多时候道歉似乎只剩语言上的“对不起”,而少了内心的反省。
因道歉引起的闹剧中,男孩儿说过“对不起”,但内心并没有愧疚,否则就不会拒绝第二次道歉并哭闹了。同样,女孩儿也有“得理不饶人”之势,缺了对方那句“对不起”就不干。所以,我们教会了孩子说道歉,却并没有让孩子们从内心深处学会反思与宽容。
当道歉仅仅成为一种仪式,人与人的相处中便只剩文明的外表。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能够反省自身失误并包容对方不足的心胸。@
责任编辑:方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