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央行数字货币:是福是祸

【大纪元2020年11月09日讯】(英文大纪元专栏作家Daniel Lacalle撰文/秋生编译)主要央行一直在讨论实施数字货币的想法。许多公民都不明白其背后的原理。

全球主要货币的多数交易都是数字化的,可以说,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瑞士法郎和人民币等规模最大、交易最频繁的货币基本上已经在发挥数字货币的作用。

那么,各国央行在谈论一种新的、不同的数字货币时都在说些什么呢?这基本上是努力逐步摆脱实物货币的又一步,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对支付的控制,使追踪某种特定支付手段的使用方式更加简单,另一目的则是参与全球加密货币的竞争。

大多数人会说,一国央行推出数字货币的初衷是为了提高效率,改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让我们一点一点地进行分析:当各国央行表示希望改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时,它们传达的许多信息都是基于错误的诊断:储蓄过剩需要加以抑制。中央银行实施负利率旨在试图推动储蓄者承担更多的风险,去消费,进行更多的投资,仿佛他们的支出或投资没有达到央行希望的水平的原因是利率,而不是家庭和企业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中面临的挑战。

公民储蓄不是因为他们愚蠢或无知,相反,是因为他们明白经济环境艰难,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很少。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和公民没有消费和投资,他们有,有很多。中央银行和政府把问题归咎于储蓄,这是大错特错。

一个稳健的经济是建立在储蓄和谨慎投资的基础上的,而不是建立在债务和错误投资的基础上的。因此,持续降低利率和攻击储蓄是错误的。如果经济变得更加脆弱和负债累累,经济就不会好转;要实现经济好转,就必须反其道而行。

基本上讲,央行似乎想不惜任何代价推动消费,同时控制货币交易。发行中央银行的数字货币并不能提高效率。这只是另一种金融抑制手段。他们似乎认为,如果负利率不能迫使经济主体增加消费,那么负利率以及通过数字货币供应的更高增长来化解货币应该会奏效。

问题是,这也不起作用。央行的数字货币将增加人们对风险的感知,并不会让经济主体增加消费或者投资,因为债务、产能过剩和投资不当等问题并不会由于数字货币而受到遏制,而只会加剧。

中央银行不能强迫经济主体进行消费和投资;如果他们的政策始终以刺激增加债务和维持失衡状态为目标,那就更不要强迫经济主体去消费和投资。

货币的支持不会通过人为地不断增加货币供应量,或通过法律或金融抑制手段,而得到加强。如果民众——像他们一样——担心政策制定者会不断努力稀释货币的购买力,这意味着经济主体的工资收入和储蓄的购买力会下降,那么央行就无法成功地实现数字货币。

任何资产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货币的过程都要采用最民主的方式,不能由政府决定,也不能强加于人。如果各国政府和央行推行金融抑制政策,并让本国货币贬值,那么公民就会转向其它支付手段,使其成为真正的货币。

加密货币之所以没有发展起来,不是因为人们的愚蠢或恶意,而是因为人们对法定货币缺乏信任,以及各国央行和政府为了掩盖结构性问题而企图摧毁货币的持续愿望。

这就是为什么中央银行的数字货币是一种矛盾修饰法,一种术语上的矛盾。假如公民需要加密货币,其原因恰恰是因为这些货币不受央行控制,而央行的目标却是不断增加货币供应量,导致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

央行应该捍卫储蓄和工资的购买力,而不是以削弱它们为目标。如果他们决定利用新工具来稀释财富,对本币的信心将会蒸发。虽然这还没有发生,但是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它不会早一点发生。

当中央银行最终意识到他们的政策已经走得太远时,那就已经太晚了。

原文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 A Growth or Financial Repression Tool?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简介:

丹尼尔·拉卡勒(Daniel Lacalle)博士,对冲基金Tressis首席经济学家,著有《自由或平等》(Freedom or Equality)、《逃脱央行的陷阱》(Escape from the Central Bank Trap)、《金融市场生活》(Life in the Financial Markets)等著作。

本文表达的观点是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纪元》的观点。

责任编辑: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