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0年10月07日讯】(英文大纪元专栏作家Daniel Lacalle撰稿/程航编译)美国大选应该成为企业和家庭的警讯。民主党候选人拜登提倡的欧洲式死板的劳动市场、高税收和大笔支出计划,应让我们想起类似政策给欧盟许多国家的经济和就业增长,造成的负面影响。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所有以上提案都无法增加收入和减少预算赤字。拜登的支出计划总额是5.4万亿美元。根据(华盛顿非营利组织)“尽责联邦预算委员会”(Committee for a Responsible Federal Budege,简写为CRFB)的数据,这些提案可能在10年内带来3.5万亿的收入;如果最好的情况发生,也只能让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1.4%。但是,这种估算依然值得怀疑,因为这些提案大多会损害投资和经济增长的潜力。
美国2020年财年预算赤字预计为3.8万亿美元,占18.7%的GDP。在拜登计划下,美国年度赤字和债务会继续增长,因为它将在目前已经很高的2.7万亿美元的支出计划上,再增长1万亿美元。
根据CRFB预估,按照目前川普政府的经济政策,2021财年赤字将降至2.1万亿美元。随着社会重启的推进、经济继续恢复,到2025年美国财务赤字将平均降至1.3万亿美元。然而拜登的提案将增加结构性和周期性赤字,其试图通过增长税收来平衡高涨的政府支出,但这一切都建立在从未发生过的收入估算上。
企图逆转川普减税法案
来自民主党的大部分税收计划都试图部分或全部取消川普政府的《减税与就业法案》(TCJA)。例如,TCJA将公司的边际税率从35%降至21%。拜登计划要将此税率提高至28%,这将使美国在经合组织(OECD)中,成为在企业税上最不具竞争力的一位,从而损害对美国的投资和就业机会。
拜登计划还将对企业的账面利润征收至少15%的税;对在国外取得的无形收入的征税从目前的10.5%提至21%。这项政策在奥巴马政府时期已被证明是适得其反,没能让政府在税收增长方面获得真正的改善。
根据拜登计划,还将重新对年收入超过40万美元的企业或个人征收12.4%的社会保障税,这将削减数百万美国劳工的净工资收入。
请注意,拜登计划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认知上,他们认为美国经济是由一些可带来数十亿美元的大公司创造的。拜登的增税计划将给中、小型企业带来灾难性重创——导致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增长,给美国经济恢复带来更多阻力。
这些计划的真相是高额的政府支出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长期负担、无法使财务赤字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上、削弱经济与就业的增长。这种情况我们在欧盟和之前的美国都看到过。
由于现任美国政府实施的灵活税收政策和削减政府监管法规,美国经济已经比其它经济体恢复得更快、更好。
8月美国失业率降至8.4%,远超预期,就连美联储也预测失业率在2020年最好的情况是9.5%。然而如果实施拜登的高税收政策,我们的预估是这将会使就业复苏停止甚至逆转;还可能导致在2021到2025年期间,美国GDP增长或减少1%,因为拜登计划将造成投资减少、政府债务的增长和个人消费水平的降低。
不可持续的大支出计划
川普政府通过减税,将经济计划的重点放在刺激支出和经济增长,但增加支出从长远看,不能成为可持续的经济政策。
任何一位严肃的经济学家都不相信,长期保持没有竞争力的税率——一个高于经合组织平均税率的国家,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和增长。也没有哪一位严肃的经济学家相信,废除川普政府的减税法案,能为美国经济带来逾3万亿美元的新增收入,从而满足民主党总统竞选人提出的大支出计划。
我们必须记得,由于投资和利润的减少,在川普政府减税前,美国的公司税收入在2017年和2016年,分别下降了1%和13%。
美国预算的问题在目前和未来都与强制性支出有关。这就是为什么一位严肃的总统竞选人,不该在预算计划中,提出大额支出项目。
创造有竞争力的税收体系
一项严肃的美国经济计划必须考虑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带来的发展机会。美国不能让有关投资和创造就业的税率,几乎达到中国的两倍,让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处于最不具竞争力的地位。
拜登经常把北欧国家作为参照物。然而北欧国家对企业、资本和创造就业相关的税收政策,比拜登的提议更有吸引力。拜登有意忽略的是北欧的高税收部分是间接税(增值税和绿色消费税),而不是与投资和就业相关的税收。
如果美国能够保持具竞争力的税收制度,并控制好强制性支出项目,美国的经济复苏会比其它经济体更快。如果支出项目没有得到良好的调节和控制,美国经济将陷入停滞和高失业状态。如果要让美国税收体系与中国的税务系统看齐,这不仅疯狂而无理智,也不能带来更好的公共服务和经济增长。
原文A Radical Tax Increase Will Reverse the US Recovery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简介:
丹尼尔·拉卡勒(Daniel Lacalle)博士是对冲基金Tressis首席经济学家,著有《自由或平等》(Freedom or Equality)、《逃脱央行陷阱》(Escape from the Central Bank Trap)、《金融市场生活》(Life in the Financial Markets)等著作。
本文代表的是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的观点。
责任编辑: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