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病毒泛滥之前,或许握手是个不错的见面礼节,可是如今人们并不想近距离接触。那么还有哪些见面的问候方式呢?
幸运的是,我们可以向古老的中国寻求一些古人如何互相打招呼的方式。 其实,握手从来都不是东方的传统。众所周知,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被称为“礼仪之邦”,所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实际上,自周公作《周礼》起,中国古人就系统规范了不同方式的相见礼,有平辈对平辈之礼,平辈对长辈之礼,以及长辈对平辈的还礼。这些礼仪皆不需有任何肢体接触,大方而美观,简单而含蓄。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古人都有什么见面问候的方式吧。
这种行礼手势是两手互抱、合于胸前。《礼记》中说,在路上见到尊者或老师,要快步走向他,正面对着他拱手行礼。
这种行礼姿势在今天的一些亚洲地区仍然很流行,人们通常也用它表达感谢、祝贺、道歉或恳求某人帮忙等等。
拱手时候,要注意男士是用左手握住右拳;女士则用右手握住左拳。如果您做反了,那通常是在丧礼时才用到的手势。
在作揖时,古人常会伴随躬身前俯或屈膝的姿态,叫“打躬”,以表示谦卑和恭顺。
单独的鞠躬礼上身前俯,双手垂贴于大腿两侧。鞠躬礼也是一种西方的正式礼节,过去在西方的皇家宫廷中很流行。今天,在许多亚洲国家,仍然是一种很普遍的问候方式。
鞠躬的礼节因国家而异。在韩国和日本,鞠躬是很普遍的,而且接受鞠躬的人还要同样鞠躬回敬于对方。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人们普遍比较重视礼仪规范,如果见到上级(例如经理、老师和长者)必须向他们鞠躬问好。
抱拳礼多见于习武之人。如上图所示:左手手掌伸直,右手用力握住拳头。古代武人全副盔甲,手持兵器,不便躬身下拜,抱拳一击为礼,真是威仪赫赫。
关于此问候手势的来源有几种解释。其中之一就是左掌为文,右拳为武,是文武双全的意思。因此,抱拳礼常用左掌右拳,以示友好、敛藏锋芒之意。反之左拳右掌则带有攻击性。
4) 万福
万福是一种很别致而美观的问候方式, 适用于女子,流行于宋代以后。古代女子往往口称“万福”问安,同时双手在胸腹部重叠,膝盖微弯为礼。
5) 作揖
作揖通常作为古代相见礼的统称,大约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已经成为习俗了。
最初的作揖又分土揖、时揖、天揖。土揖为双手合抱前伸,行礼时推手微向下。现在多用于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时揖为双手平伸推向前。现在多用于平辈之间;天揖为双手合抱向前,略微上举。现在多用于晚辈对长辈。
作揖时男左手在外,女右手在外,低头俯身以示谦恭之意。
古人对揖让之礼十分重视,认为这是诚敬在心在行为上的体现,因此有“揖让而天下治”的说法。
6) 合十
合十是佛家经常使用的问候礼节。和尚通常会合十与人打招呼、表问候。当然不只是互相问候,还有祈祷,面对尊者或者敬佛时也同样使用它。
在瑜伽或一些南亚地区的传统中,也常使用此礼节。方法是将两手掌轻轻合拢、对齐并至于胸前。手指轻轻地扣在一起,指实掌虚。前臂放松,肘部向外,几乎形成一条直线。
* * *
以上几种见礼方式,不仅卫生、礼貌,也适用于人数众多的场合,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很好的体现内心的敬意和谦恭,颇为适用于在瘟疫流行的时代。人们在行礼时可以留出“社交距离”,同时也提醒自己不忘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互敬。
(点击阅读原文)
——转载自神韵艺术团网站
(神韵网站授权转载,版权归神韵艺术团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