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崛起
公元前326年,赵肃侯死时,太子只有14岁。五国各派一万兵马来参加葬礼,意图十分明显,不过被年轻的赵雍成功化解。他在次年顺利登基,就是著名的赵武灵王(公元前340~295年)。他在20年后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让赵国一跃成为战国后期的强国。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战国时期的中土各国及北方民族经常为了争夺城池、土地,或甚至只为了争一口气而混战不休,各国既要随时防备不知来自何方的攻击,也要伺机而动,准备去袭击别国。
赵国的北方和游牧民族接壤,长期遭受匈奴的侵扰,虽然历代陆续在边界修建长城作为防御屏障,依旧无法彻底根除祸患。武灵王亲自和匈奴作战,了解到敌我的优劣,于公元前306年进行军事改革,推行胡服骑射,建立中国第一支骑兵部队。
“胡服骑射”是仿效北方胡人的穿着打扮,让士兵改穿方便骑马的短衣长裤,好练习骑马射箭。胡服骑射只限于军队之中,一般百姓及王公贵族仍然身穿当时流行的深衣长袍。
将赵国带上强国之路的赵武灵王,因为错误的决定而意外丧命,死得有点冤枉、也有点凄惨。赵武灵王原本已经立了一个太子,后来因为宠爱一个姬妾,改立与她所生的儿子为太子,并在公元前298年将王位传给年仅11岁的太子,就是继位的赵惠文王。赵武灵王让老臣辅佐新王处理政务,此外,封前太子为安阳君、另一个儿子赵胜为平原君。赵武灵王自号“主父”,专心带兵征战,扩大赵国疆域。
三年后的某天,赵武灵王看到前太子,也就是原本应该成为赵王的哥哥向弟弟磕头称臣,心里觉得过意不去,想将赵国一分为二,让前太子做新取得的北方代地的王。他的这个想法后来被臣下劝阻,并没有实现,但前太子可能已经听到些许风声,有所期待又落空。
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带赵惠文王到沙丘的行宫,前太子趁机在邯郸发动政变,失败后逃到沙丘行宫去投靠赵武灵王。带兵平乱的将领围住行宫,杀掉前太子,但不敢一并杀死赵武灵王,却也不敢放他走。他们就以灭族的罪威吓行宫内的人,让所有人全部逃出宫外,使赵武灵王孤立无援、无粮无炊地困在宫内。
刚开始,身怀武艺的赵武灵王还能靠弹弓射击飞鸟和过鼠,或爬到树上偷取鸟蛋维生。但资源总有耗尽的一天,三个月后,围宫者入宫探查,发现赵武灵王已经饿死多时。赵武灵王叱咤一生竟落得如此下场,实在令人不胜唏嘘。
四.风尚
赵国在实行胡服骑射后,国家逐渐富强,邯郸也成为中原文化的首善之都。当时的邯郸人由于文化底蕴深厚,反映在行为举止上,动作都十分优雅得体。士人习惯配戴玉饰,以行进之间玉佩相扣时,是否发出和谐的节奏与悦耳的声响,来提醒自己注意动作的雍容合宜。外地来的人肯定对此印象深刻,才会出现“邯郸学步”这样的成语,由此可见当时的邯郸人走起路来,姿态是多么潇洒有韵。
《庄子》——“邯郸学步”
相传有个燕国少年因为觉得邯郸人走路很好看,特地到邯郸来学邯郸人怎么走路。没想到别人的走法没学成,反倒把自己原本走路的方式给忘了,最后只好用爬的爬回故乡。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秋水》中,是庄子的学生韩牟对公孙龙所说的一番话。公孙龙自认博闻善辩,却无法理解庄子的言论,韩牟用邯郸学步来劝他不要多费心思,别因为学庄子不成,反而忘了自己原本的理论。
公孙龙——“白马非马”
公孙龙(公元前320~250年)生于邯郸,以“白马非马”的理论留名于世,是名家的代表人物,与西方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同时期,各为东西方逻辑学的奠基者。
荀子——“锲而不舍”、“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这个时期的邯郸还诞生了另一位名人,就是主张性恶的荀子(公元前316?~237年)。荀子和主张性善的孟子同为继孔子之后的儒家代表人物,但因为他批评过诸子百家,甚至还议论到同为儒家学者的观点,两个弟子李斯、韩非子后来又都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因此也有人将荀子归为法家。(待续)@*#
点阅【邯郸,成语的故乡】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