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灵王留下的基业,加上惠文王在位期间(公元前298~265年)出现了好几位贤臣良将,国君知人善任,使赵国进入鼎盛时期。与此同时,原本在战国七雄中势力较强的齐、楚二国,此时皆因战争受创严重,国力大衰,遂使赵国因缘际会,成为能与秦国抗衡的六国之首。
能人辈出之世,故事当然既多又精彩,因此此时出现的成语也多,而且句句珠玑。首先出现的应该是名将赵奢,他是在战国后期的将领中,少数能击败秦军的能将(另一位也是赵国将领,就是最后出现的李牧)。
赵奢——“奉公守法”
赵奢原本并非武官,而是收税的文官,他曾依法杀了平原君的家臣中,九个仗势不交税的手下。平原君大怒想杀掉赵奢,他不畏权势的告诉平原君,作为赵王的兄弟、身居高位,就要以身作则、奉公守法,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平原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以求才养士扬名于世。他听了赵奢的直言相劝后,不但气消了,还觉得赵奢是个贤才,将他推荐给赵王。赵奢开始得到重用,事实也证明,赵奢允文允武,公元前284年齐国灭宋,引起五国的围攻,赵军的将领即为赵奢。
苏代——“鹬蚌相争”
公元前283年,赵国想攻打燕国,燕国派苏代(苏秦的弟弟)去说服赵惠文王,说赵燕相争就像鹬蚌相争一样两败俱伤,而秦国就会像渔夫一样,轻松获利。赵国后来打消了攻燕的计划,甚至还和燕国结盟。赵国会有180度的转变,除了苏代的游说具有说服力外,也因为在同一年还发生了一件事,就是著名的完璧归赵,让赵国切身感受到秦国的威胁,才会与燕国化敌为友,以避免腹背受敌,同时被左边的秦国和右边的燕国夹攻。
和氏璧——“价值连城”
和氏璧原本是楚国的国宝,在一次宴会中被人趁乱偷走,辗转落入赵国国君手中,又好死不死的被秦国当时的国君昭襄王知道这个消息。他派使者去告诉赵惠文王,说他愿意以15座城来交换和氏璧,这就是“价值连城”的典故由来。
蔺相如——“怒发冲冠”、“完璧归赵”
对于秦王的要求,赵国君臣上下都不相信,若把和氏璧送去秦国,秦王真的会交出15座城;但若断然拒绝,又怕秦国以此为由出兵攻击。君臣商量许久,最后决定由一个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
蔺相如当时还不是赵王的朝臣,而只是臣子的一个门客,曾因正确的判断而挽救了主人的生命与政治前途,因而受到主人的器重。但他的能力和人品尚未被人所知。决定让他带着国宝出使,展现出赵王知人的智慧和信任下属的胆识。
而智勇双全的蔺相如也的确不负众望,不仅完璧归赵,自己也安全无恙的回到邯郸。由于蔺相如的应对合宜,圆满完成任务,归国后被赵王拜为上大夫(类似今日无固定职务的顾问)。
蔺相如——“名重泰山”
不知秦王是对和氏璧念念不忘,还是早就有攻赵之心,从完璧归赵后,连续三年出兵攻打赵国(公元前282~280年),占领了五座城池、斩首二万赵卒。秦王以赢家的姿态要求赵王到秦国的渑池会面。公元前279年,赵王带着蔺相如赴会,席中秦王数度想羞辱赵王,都被蔺相如迅速化解。
直到筵席结束,秦王都没有占到上风,才知道只要赵王身边还有能人在,秦国就无法占赵国的便宜,决定先对付其他国家,因此暂时停止对赵国的进攻。二国缔结和约后,赵王平安、而且不坠尊严的回到邯郸。
廉颇——“负荆请罪”、“刎颈之交”
赵惠文王在论功行赏时,认为蔺相如居功至伟,拜为上卿(相当于宰相等级),职等在将军廉颇之上。廉颇感到不平,认为自己在战场出生入死,功劳却不如一个耍嘴皮的人,扬言有机会时要让蔺相如难堪。蔺相如知道后就刻意回避,经常称病不上朝,避免和廉颇碰面;有次坐车出门,远远看到廉颇的车,蔺相如就让自己的车夫将坐车转向,来回避与廉颇会车。
蔺相如的门客看在眼里,觉得他太过懦弱怕事,不是直言进谏就是失望求去。蔺相如只好道出原委:之所以隐忍退让,不是害怕廉颇找碴,而是将国家安全置于个人恩怨之上,因为内斗不论谁输谁赢,都会让外敌有机可乘,使国家动荡不安。
廉颇知道真相后,感到非常羞愧。但他不愧是个光明磊落又知错能改的好汉,马上脱去上衣,赤身背着荆棘,跪在蔺相如家门前,请求蔺相如原谅。廉颇的负荆请罪得到了蔺相如的大度回应,二人成为刎颈之交。由于文治武功的和衷共济,使赵国的强盛得以延续。
渑池之会的十年后(公元前269年),秦军卷土重来,向赵国进攻。赵以赵奢为将,在阈与大败秦军。赵奢因功被封为马服君,后代改姓为马,就是马这个姓氏的由来。
六.转折
公元前265年,在赵国和秦国同时发生了王位继承的大事,看上去彼此没什么相干,但在冥冥之中却交织出邯郸未来的命运。这里先聚焦在赵国,秦国的部分另外放在后面“八‧命定”中。赵国的大事是,赵惠文王在位33年后去世,继位的孝成王年轻无法处理政事,由母亲赵太后执政,叔叔平原君则作为宰相在旁辅佐。
赵太后——“盛气凌人”
秦国趁着赵国国丧展开攻击,夺下三城。赵国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国派长安君去齐国当“质子”,齐国才肯出兵相救。质子是战国时期一项奇特的国际惯例,国家之间在结盟的同时,往往会派遣或互换“质子”(其实就是人质),而且作为质子的人身份还不能太低,才能表示本国的诚意并获得对方的信任。
长安君是孝成王的弟弟,是赵太后最疼爱的小儿子,送出去当人质,太后当然不答应。眼见赵国的情势越来越危急,大臣们轮番进谏都没有说服太后,只让她越来越生气,“盛气以胥”(怒气冲冲的等着来劝说的人,后来演变成“盛气凌人”)。最后还是老臣左师触龙以自己做例子,才让太后点头同意,齐国依约派兵救援,秦军撤退,赵国才度过了这个难关。
赵奢——“旷日持久”
次年燕国也来攻打赵国,赵王想割地向齐国请求齐国派田单前来相助。田单曾以火牛阵大破燕军,成功收复齐国七十二座城池,使几乎灭亡的齐国奇迹式的重新复国(因此出现“毋忘在莒”、“田单复国”等成语)。
对于请田单来赵国担任将军一事,赵奢是持反对态度的,因为他认为田单不会真心帮助赵国,只会让赵国和燕国之间的战争旷日持久,来消耗赵燕二国的国力,使齐国坐收渔翁之利。赵孝成王没有采纳赵奢的意见,以田单为将军,后来还解了平原君的相国职位,改拜田单为相。
平原君——“不识大体”、“利令智昏”
平原君是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孝成王之叔,在惠文王和孝成王时三度担任宰相,前后长达48年,权势只在一人之下;同时他也是战国四公子之一,门客数千、名满天下。但司马迁却在《史记》写下这样的评语:“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利令智昏”。为什么太史公会说出这样的重话?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秦军占领的地方将韩国的领土分为二半。韩国的上党地区岌岌可危,守将不想向秦国投降,选择请赵国接纳他们的投靠。此事在赵国朝廷上引发了正反意见的争论,反对者认为接受了会招致秦国的怨恨和攻击,赞成的则认为派大军都未必能打下这么多地方,现在自己送上门来,不可拒绝。
最后孝成王采纳了平原君的意见,接受了上党的投靠。消息传到秦国,秦昭襄王认为煮熟的鸭子飞了,十分恼怒,果然采取报复行动,以倾国之力进攻赵国,爆发著名惨烈的长平之战(公元前262~260年)。
赵括——“纸上谈兵”、“胶柱鼓瑟”
此时赵奢已经去世,赵国以廉颇为将,在长平筑起防御工程,打持久战来消耗秦军的战力。双方僵持了二年半,秦军久攻不克,便使出反间计,派间谍到邯郸散播谣言,说秦军只怕赵奢的儿子赵括(秦军曾被赵奢打败过),目的是想让赵国将廉颇换下来。
赵奢在临死前,曾再三嘱咐赵王和自己的儿子赵括,绝对不能让他带兵打仗,因为赵奢深知儿子虽然熟读兵书且说的头头是道,但都只是纸上谈兵而已,况且由于自视甚高,容易轻敌而误判军情,肯定会导致兵败将损。
但当流言传到年轻的孝成王耳里后,他真的相信了,而将赵奢的遗言置之脑后。此时蔺相如已经病重,听说赵王想用赵括代替廉颇,就抱病进谏。他告诉赵王一个齐国人到邯郸来学音乐的故事:
齐人到邯郸来学如何弹奏瑟这种乐器,他不是下功夫去学如何调音,而是只用胶水将调音的音柱固定在那个位置,就觉得学成了,回去后怎样也无法演奏出像样的曲子。蔺相如认为赵括不知变通,就像齐国人胶柱鼓瑟一样。可惜这一番临死忠言还是没能改变赵王的决定。蔺相如不久后就病故了。
赵括意气风发的来到前线,改变廉颇的战略、把先前建造的防御工程全数拆除,准备带领大军主动出击,打算一战而胜。公元前260年,二军在长平决战,赵括带领40万赵兵中计被困在山谷里,无法突围。赵军苦撑46天,兵器逐渐耗尽,也没有粮食,在饥不择食的情况下,先是分食战马,后来竟然出现吃人肉的惨境。
最后赵括亲自带领精锐部队突围,被秦军射杀身亡,没战死的约有20万赵兵全部投降,当晚就被秦将白起下令悉数坑杀,只放240个年幼小卒回邯郸通报这个噩耗。长平之战以赵国大败收场,40万大军一夕之间烟消云散,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秦军虽然也是死伤过半,无力乘胜追击,继续进攻邯郸,但独霸之姿已从此确立,征服六国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
楼缓——“弹丸之地”、赵孝成王——“不遗余力”
长平之战后,秦王向赵国索取六座城作为谈和的条件。赵孝成王举棋不定,便去问楼缓的意见,因为他曾经做过秦国的丞相,比较清楚秦王的个性与秦国的情势。楼缓认为,割让这六个弹丸之地可以换取来年的和平,获得恢复元气的机会,支持赵王接受这个条件。
反对的谋臣虞卿知道了,去问赵王:“秦国攻打赵国,是因为疲惫才撤兵呢?还是有余力进攻,只是为了怜悯您才不进攻呢?”,赵王回答“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后来赵王听从虞卿的建议,拒绝割让六城给秦国,此外还与其他国家结盟来对抗秦国。
秦昭襄王知道后怒不可遏,不顾众将领的劝阻,在公元前259年、也就是长平之战后的次年,下令六十万大军进攻邯郸,使邯郸在相隔将近百年之后(公元前354年的围魏救赵),再度陷入被围困的濒危状态。
赵国在孝成王统治时期,做出一连串错误的决策,从接受韩国的上党开始,继而以赵括取代廉颇,又因赵括误判军情导致全军覆没,最后还拒绝用部分土地来换取修养生息的时间。只能说,天要使其亡,必先使其盲。在昏聩忙乱中,才不会察觉到真命天子已经悄悄的出现在其中了。(待续)@*
点阅【邯郸,成语的故乡】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