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悠悠:世上多少名利客 怎解捂脸支画工?

作者:吉光羽 整理

图为明 钦揖《摹古册.松下高士》。(公有领域)

“徐孺下陈蕃之榻”,“姜家大被以同眠”,今天笔者要讲的是两位汉桓帝时代有德名士的故事。

徐孺下陈蕃之榻

东汉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向汉桓帝推荐了五位隐士,其中的徐穉(读稚,一说徐稚)和姜肱(读宫)两人留下了很好的声誉。唐代文学家王勃,在《滕王阁序》里说:“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子就是徐穉的字。而后代的儿童读物《幼学琼林》里面提到:“姜家大被以同眠。”姜家就是姜肱一家人。

徐穉家里很穷,自己耕田种地,从不要别人的恩惠,一家人节俭和气,是乡里的表率。太守和县令多次征聘,徐穉不愿出来,他想:“自耕自食,何必在污浊的官场里,整天应付呢?”

当时任豫章太守的陈蕃也是有名的人物,他请徐穉到郡里担任功曹,主管官吏的选拔和考核。徐穉没说什么,亲自步行到太守府,与陈蕃见面以后谈了几句,就回家了。

太守陈蕃性子一向很急,作风也十分严肃,但没有勉强留难,只是专门造了一张床榻,等待客人(徐穉)下次再来。徐穉佩服陈蕃的为人,有时顺便来访,主人(太守陈蕃)就摊开这张床,请他坐下,两人两杯淡酒,促膝谈心;有时高谈阔论,兴致极好,主客开怀畅饮。客人要走了,主人也不送,只是回头把床折叠好。这张床别人是不能坐的。

一个太守为一位平民百姓特设专用的坐榻,表示格外尊重,是历史上的头一回。因此成为著名的典故。

万里赴丧 炙鸡茅束

徐穉不做官,却很讲情义,听到好朋友死了,虽在千里之外,也要亲自去吊丧。他的方法很简单:在家里做一只烤鸡,用一团棉絮泡在酒里再晒干,包着鸡肉,直接赶到死者墓地。然后用水浸泡棉絮,拧干变成水酒,把一碗饭放在茅草上,烤鸡供在碗边,再酹(读类)酒在地,留下一张名帖,也不跟主人打招呼,径直走了。别人觉得奇怪,他说:“我是悼念死者,何必打扰生者?”

太尉黄琼死后,天下四方的宾客有六七千人送葬。在昔时,徐穉曾向他请教学习,这回也来了。他进门后,不向主人打招呼,把酒浇在地上,跪下悲哭。哭完以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客人们都没注意,有的向主管丧事的人问起,管事说:“是有一位书生穿着粗布大褂,哭得很伤心,没留下名字。”这样一说,众人恍然大悟,原来是当今名士徐孺子,怎能失掉这么好的机会,不与他见面呢?马上请善于交际的茅容骑上快马去追徐穉。

徐穉步行走得慢,茅容追上了,把他请进饭馆,沽酒买肉,主客碰杯欢饮。当问及国事、人情时,徐穉沉默不言;换个话题谈庄稼,他又滔滔不绝。

茅容送走客人后,回来把情况告诉大家。有人因未能与徐穉交谈而可惜道:“古人说过,值得交谈的人却没有交谈,错过机会,是没把人看准,叫做有眼无珠,怪可惜的。茅容是当今最善辞令的人,徐穉竟然爱理不理,真叫人不可理解。”

在场的郭泰摇摇头,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徐孺子为人,清廉高洁,饿了不吃请客饭,冷了不穿送的衣。今天却接受茅君的邀请,饮酒吃肉,可见他知道茅君是贤明君子。他不愿回答国事、人情,自有他的道理。不回答就是没必要回答,明白人自然会明白。孔子说过:‘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徐穉不回答,不是他不理解茅君,是他太理解茅君了,一般人是没法了解徐穉的心胸的。”

郭泰的一番高论,让大家都服了,原来徐穉竟是那样的深不可测啊!

姜家大被以同眠

再说姜肱,他没有名士作风,只讲求实际,不凭言谈吸引他人。姜肱共三兄弟,二弟仲海、三弟季江,都是最重孝道的人。全家孝顺父母,兄友弟恭,感情十分融洽。三兄弟做了一条宽大的棉被,晚上抵足而眠,可见有多么亲热。他们不受政府的征聘,一直耕田种地,靠劳动生活。

太守对他们很客气。为了表达谢意,姜肱和季江,一同到郡城去回拜。走到半路,一群强盗碰到了这兄弟俩,不由分说,绑起来想动手杀人。姜肱说:“我的兄弟年轻,父母最疼爱,他尚无妻室儿女,死了可惜。我愿用生命换他回去,请你们放了他。”季江说:“哥哥年长,养家活口的担子在他身上,是父母的依靠,也是国家的人才。请你们杀死我,放掉他吧!”

强盗们听了很感动,把兄弟俩都放了,只将钱财、衣服拿走。他俩到了郡城,太守看他们衣裳单薄冷得发抖,很奇怪,问起原因,兄弟俩觉得强盗是讲义气的,没说出来。不久强盗们知道这事,内心很惭愧,到旅店来向姜肱叩头谢罪,交还衣服和钱财。姜肱没有介意,请他们喝酒后才告别。

汉桓帝听到这件事很是赞赏,想要姜家兄弟们出来做官,派人去邀请。但姜肱只想回家过日子,婉言谢绝了皇帝的美意。

汉桓帝便派画工赶到姜肱的家里,想摹画三兄弟的图像,准备向社会传扬,以作为士民的楷模。姜肱一再推辞,实在脱不了身,就用被子把脸捂住,说自己有些头疼眼花,身体支持不住,也见不得风。这样才把画工支使开。

正是:
天涯平直高尚风,
一任兰天抹彩虹;
神龙见首不见尾,
自在东西南北中。
世上多少名利客,
怎解捂脸支画工?

(事据《资治通鉴》《后汉书》《高士传》)@#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