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龙舟端午粽 五月五与忠孝三杰

作者:容乃加

端午佳节龙舟嘉年华(桃园市政府观光旅游局提供)

端午节 吃粽子赛龙舟  风俗探源

黄历五月五日是重午,又称重节,就是今天的端午节。一说到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是主要的节俗、节景。吃粽子、赛龙舟纪念楚国屈原是其中最让人耳熟能详的传说,另一个传说是东吴之地纪念伍子胥,还有一个是曹娥投江寻父,都是以中国楚、吴、越地方为舞台。

这三个历史节俗中的主人翁都是史上有记载的名人。他们生命中重大的关键情节都是发生在黄历五月五日,就是今称端午节这一天。

南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屈原投汨罗江而亡是在五月五日,楚国人哀悼屈原,每到这一天便以筒子装米,投入江里祭祀他。“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

汉建武中,长沙区曲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曰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278年)是战国后期楚国贵族,在楚怀王时任三闾大夫。他对国家一片忠贞,忧国忧民,却受同事上官大夫所妒,受到谗言陷害,在楚怀王、楚顷襄王两代遭到二次流放。屈原在前后超过二十一年的流放中,对家国的一片丹心从未改变;他处在浊世逆境中,不与世沉浮的志节一点也不动摇。

屈原在《离骚‧渔父》中自我描述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他就是不改变志节。流放中他作《离骚》,表明自己对家国的忠情,择善固执九死不悔。

公元前278年,楚国被秦将白起攻陷首都,迁都到陈。流放中的屈原,眼见国家岌岌将倒,自己完全无法为国效力,在沉重的伤痛下,他效法殷代的贤臣彭咸,谏君不从投水而死,抱石投入汨罗江。

屈原不与世沉浮,作诗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志清/大纪元)

南朝梁的《荆楚岁时记》记载端午日划龙舟竞渡起源于拯救、纪念屈原:“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五月五日这一天的舟楫竞渡风俗,是楚国人不舍一代贤臣屈原投江死去,以此纪念他。

历代诗人都有龙舟悼屈原的诗,例如,宋人余靖诗句:“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明代无心子诗吟:“满城佳节近中天,竞鬭龙舟吊屈原。”爱国诗人屈原,千古名如一朝。

龙舟源起

在西周的史书《穆天子传》(又名《周王游行》,成书于战国时代)中对周天子有这样的记载:“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表示当时已有龙舟,按时代来推算,早于屈原之死。

再看一张出土的古画《帛画人物御龙图》,形似龙舟画,推断是战国中期的画(1973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子弹库一号墓出土)。图中有高冠长袍男子,腰佩长剑,手执缰绳,驾驭一飞龙,龙身平伏,略呈舟形,似在水中冲风扬波。这画宛然是龙舟的原形,画也反映了战国时盛行的神仙思想。

屈原《九歌‧湘君》中,有“驾飞龙”过洞庭湖的描写:“驾飞龙兮北征,过吾道兮洞庭”。学者们认为所驾“飞龙”就是指龙舟。想必楚国当地江湖本已有龙舟,划龙舟在汨罗中寻找屈原遗体。后来赛龙舟成了纪念屈原的习俗。

端粽子

划龙舟在汨罗中寻找屈原遗体,为了不让水中的鱼虾把屈原的遗体吃掉,所以人们想到投入竹筒粽喂饱鱼虾。

《续齐谐记》记载这个祭粽到了汉代有了转变。那时起人们在筒粽盖上了楝树叶,并缚上五色丝绳,据说是来自屈原的托梦,苦于粽子为水中蛟龙所窃。

汉朝光武帝建武年中,有个长沙人区曲忽然见到自称“三闾大夫”的人告诉他说,以楝叶塞竹筒上,以彩丝缠上,这一来粽就不会被水中蛟龙吃了,因为蛟龙害怕楝叶和五彩丝线。

区曲依照其言作了,成了今五月五日包叶粽子的前身。后人沿袭这种习俗,竹叶粽代替了筒米粽。

关于端午节划龙舟起源,还有一个广为流传于江南吴越之地的传说,认为是和战国时代伍子胥有关,时间早于屈原。《荆楚岁时记》有这么一笔载记:“是日竞渡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苏州府志‧增补》记:“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史记‧伍子胥列传》记叙,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亲伍奢,兄伍尚。他的先人伍举,以直谏楚庄王显达,因而伍氏后代在楚国很有名。

到了他父亲伍奢这一代是在楚平王的时代,官任太子建太傅。当时,另一教太子的少傅费无忌不忠于太子,在楚平王和太子之间制造矛盾,又恐怕未来平王卒、太子登基对自己不利,就谗言挑拨离间,陷害太子。

平王质问伍奢太子之事,伍奢知道费无忌对平王说了许多太子的坏话,直谏说:王怎因为谗贼小臣而疏离自己的骨肉呢?

结果在谗贼佞臣使计下,太子建避难逃亡奔宋;伍奢被囚禁,并作为人质以诱杀二子伍尚、伍子胥。长子伍尚和父亲都被杀死。伍子胥是个烈丈夫,又能隐忍、能谋略。他忍辱出逃,图来日能雪大耻为父兄报仇。穷途落难乞食,途中受助铭记在心日后求报,终于投奔到吴国。

他协助公子光当上了吴王,就是吴王阖闾。吴国在伍子胥和孙武的勇武谋略,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伍子胥奔吴十六年后,吴军攻破楚国郢都,伍子胥也报了杀父之仇。

伍子胥出亡奔吴,途中落难藏匿淮水间。选自月冈芳年绘《月百姿》。(公有领域)

之后,吴王阖闾在与越王勾践大战之中,中箭伤重不治,死前封伍子胥相国公,辅佐少主夫差。夫差继位,大败越王勾践。勾践请和,并且差遣大夫种厚重金收买吴国太宰嚭以请和,作吴国的子臣。

伍子胥力谏夫差,勾践能忍苦,现今不灭越王,往后将后悔。吴王夫差听信了奸臣太宰嚭的话,应许了勾践的请求,也渐渐疏远主战的伍子胥。吴王要进兵远攻齐国,伍子胥一直以越王勾践为吴的心腹之患,几度力谏吴王,主臣之间极度分歧。一方面,奸臣太宰嚭一直收受越国的重金,因而一直进谗言、挑拨离间。最后,伍子胥被夫差赐死。

伍子胥自刎前感叹直言,他辅佐夫差的父王雄霸一方,诸公子相争继承王位,他以生命为夫差争立,夫差得立为王,要分吴国土地给他,他都不接受,而今因为乱臣,王要杀他!

伍子胥留下决绝遗言,告诉家人:“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吴都东门上,等着看越国攻入都城灭吴。”

夫差听说后大怒,将伍子胥的尸体以皮革裹盛,浮于钱塘江中。

唐人街许多台山人姓伍,修建的伍子胥神位。(戴兵/大纪元)

伍子胥死后,夫差伐齐,未能得胜。第三年,夫差大会诸侯于黄池,以令周室。越王勾践趁机袭杀吴太子,破吴兵。吴王赶紧班师归国,遣使赠送大量钱币与越国求和。九年后,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

《吴越春秋》记载勾践二十一年越军入吴时,伍子胥之魂对吴国将被灭“心又不忍”,夜里激生暴风疾雨、雷奔电激、飞石扬砂要吓退越军。后来越将拜谢子胥,乞愿假道通过。伍子胥知道越败吴是天意,也才放下了。夫差死前后悔不听伍子胥的忠言。

伍子胥隐忍成大业,弃小义雪大耻,又继承了他的祖先的忠谏灵魂,不因怕死而不谏,死不改志。吴国人感于伍子胥的忠谏和贡献,为他立祠于江上,命名胥山,于每年五月五日他的忌辰在波涛中赛舟竞渡纪念他。

这就是《荆楚岁时记》记载东吴五月五日竞渡风俗,来源于伍子胥的故事。

《后汉书‧烈女传》记载一则东汉时代的故事,发生在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的五月五日。会稽上虞,就是今浙江绍兴(古代越国首都)地方,有少女曹娥(公元130年-143年),非常孝顺。

曹娥家乡在上虞凤凰山下,舜江西岸的小渔村--曹家堡。曹娥父亲曹盱,是巫祝,能弹弦歌唱以愉神。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上虞县在江中迎婆娑神(有一说迎江神伍子胥)。迎神阵列逆江溯涛而上,巫祝曹盱不幸溺水,沉没江涛中。

那时曹盱的女儿曹娥才十四岁。曹娥沿着江边寻找父亲的踪影,搜寻江上,连尸骸也见不到。她沿江号哭,日以继夜哭个不停。

曹娥寻父的哭声响彻空旷的江边,持续十七日声音不绝。后来,哭声止了,曹娥也投江死了。乡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将舜江改名曹娥江,并以曹娥为水神。

曹娥庙,孝女庙图《绍兴府志》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公有领域)

东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县长度尚将曹娥改葬于江南道旁,并为她立碑。后人在这里建了曹娥庙,位于今绍兴市上虞区百官街道曹娥江西岸,孝女庙村南30米之处。浙江绍兴这一带,现今五月五日在曹娥江中举行龙舟竞渡以纪念曹娥,响应曹娥感天动地的孝心。

从伍子胥、屈原到曹娥,三位忠孝的节义英灵屹立不摇,树立了端午节赛龙舟节俗中的伟岸标的。

@*#

责任编辑: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