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圣训:“有孝为百行之首,不孝之人断不可用。”清朝康熙皇帝不仅以身作则,并通过举才、终养政策,落实孝道于家庭,形成社会风气,代代相传。《清稗类钞》中记载许多孝行相关故事,其中一则关于一个大家族成员于纯真善良中展现生活智慧,温馨有趣。
康熙二十一年,崇明有位吴姓老人年九十九,妻鹷九十七,四子都已头发颁白,长子也已七十七高鹷,孙与曾孙共二十余人。这个长寿之家长幼有序、体贴和乐,因而,崇明总兵刘兆特颁赠对联奖励:“百龄夫妇齐眉,五世儿孙绕膝。”
年轻时因家贫,吴姓夫妻将四子卖给富人当家奴。即长,孩子都各自赎身娶妻,同居一堂奉养父母。居所有五间店面并列,中间留作出入通道,四子各自经营一间,贩售不同货品。媳妇们争相侍奉公婆用餐,最后商定,早、午、晚、早四餐一轮,四子依次在自家孝养,逢五和十,所有人共聚中堂,奉老人上座,儿辈、孙辈与儿媳辈、孙媳辈分坐东西两侧,依次举杯为老人献寿,长年如此。
在老人用餐处,置有一橱柜,每家各放入五十文钱一串,老人餐后就随意取一串,到市集中游乐,买零食吃,孩子则默默在厨柜中补足四串钱。有时老人到好友家下棋、掷骰子赌博,孩子就暗中派人送两三百文钱给老人的好友,要他们假装赌输,让老人兴高采烈的拿钱回家,数十年如一日。
孩子幼年在外当家奴,长大都能自立,所有的子媳又都和谐相处,并贴心奉养,博取老人欢心,全家和乐融融,他们的纯真彩绘出美好的生活风情画。这必是老人累世修来的福份。
另选一则关于孝子寻父的故事,孝感动天,不但父子重逢,并庇荫后世子孙得福报,功成名就。
康熙年间,在贵州毕节有位刘琪,四岁时父亲外出经商未返,常涕泣思念,并问母亲其父形貎与举止,谨记于心,想出外寻父,因年幼母亲不允。长至十四岁,父亲仍行踪不明,因家中还有兄长在,刘琪一心寻父,跪求母亲,泣别而去。
首先,刘琪前往邻近的云南,未果,再到四川、长江流域,向西越过桂林,北走甘肃,山高险阻,饥寒交迫,屡次濒临死亡,但只要听到有关其父的一点传闻,必追踪而去,绝望后再转往他处。于思悲凄怆中,刘琪作诗四十章传阅他人,盼望因而获知其父踪迹。
其后,刘琪又转往杭州,再北上山东、河北、山西,一晃又是十年。一日,忽于京师国舅厂听到乡音,详问其人姓名、家乡,竟同于其父,聊家中事也都相符,父子当下相拥恸哭,令闻者潸然落泪。伴随父亲返乡,母亲依然健在,家道依旧贫困,从此,刘琪竭力营生,孝养双亲二十余年,四十多岁时双亲过世。
刘琪育子五人,子辈于乡中获有功名,孙、曾孙辈则文章与德行并着。玄孙御史刘晟昌以先祖刘琪事迹上报朝廷,经核实后,于县内立祠表彰其孝行,供人瞻仰。@*#
责任编辑:王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