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传统 卯月赏花寻古道  祭拜贤圣慰今人   

东瀛观景台

作者:脩实

每年的樱花时节,一期一会,樱花树下,人流如潮。摄于东京的新宿御苑。(卢勇/大纪元)

在日本传统文化中,每个月份都有别称雅号。4月的雅称有:卯月、鸟来月、花残月、清和月、下半月、献梅月、纯阳月、朱明月等等。这些雅称,不但多具时节感,还颇富诗情画意,给人带来一丝清雅的审美愉悦。

樱花绽放,拉开了东瀛4月的帷幕,也给日本人带来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祈望。有道是:一年之计在于春,报春樱花牵人心。卯月赏花寻古道,祭拜贤圣慰今人。

春日赏樱 以释吾怀

在日本,言及春日赏花,一定是观赏樱花,而非其他。春日赏花,自古有之,可谓岁月人世年年变,赏花雅趣从未改。每逢春暖花开,日本人便三三两两,相约出行,踏青赏花。

春日赏花,不仅是为了拥抱春天,欣赏美景,更是期望借此陶冶情操,升华人生格调,乃至获得些许对天地、人生之领悟。这一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可谓俯拾皆是,在日本传统文化中亦不鲜见。

“春之夜,旧叠席,万籁俱寂闻钟声。”近代诗人日野草城(1901-1956年)的这首俳句,时与空,巨与细,动与静相映成趣,被视为咏春、察世之佳句。

“春宵此一刻,望君倍珍惜。”同代诗人高滨虚子(1874-1959年)的这首俳句,也十分有名。日本虽四季分明,但春天却较短,而作为春日象征的樱花季节更是转瞬即逝。此句以直抒胸臆的白描手法,发出人生感悟与殷切呼唤,兼具文学与哲学之双重美。

日本文化之楼阁,是建立在中华文化基础之上的。这般咏春悟道的美学思想,严格的说,也源于中原。但是,日本在引进、应用中华文化过程中,渐次使其本土化、大和化了。如将杜甫的那句“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登楼’)与东瀛诗作对比,便端倪判然。

杜甫的诗,跨越时空,领悟天地,气势恢宏,洋洋大美;而东瀛诗人的俳句则少了些豁达、超越之灵性,状物、抒情更趋纤细,蕴含着大和民族那种特有的自然感受与审美情趣。

然可贵的是,即便在万事物质化了的今天,仍有许多日本人持古理旧习来拥抱春天;即便在中共病毒疫情肆虐之当下,仍不乏许多日本人不顾国家的慎足建言,前往樱树下,兑现春日之约,以释己怀。这,或许不仅仅是出于审美情感之需要,还缘于冥冥中对传统文化的本能眷恋,抑或对人生及未来的某种祈盼。

 区区野樱  缘何蜚声

日本人对樱花情有独钟。在历史上,没有哪个民族像日本人那样年复一年的倾情樱花;在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度像日本那样在樱花时节举国欢腾,万民喜悦。樱花,不仅被定为日本国花,还被视为大和民族文化特质的一种象征。

早在平安时代,诗人在原业平(825-880年)便这般咏叹樱花:“倘若世上无樱花,我心春日无牵挂。”(‘伊势物语’)在此,他用了反语式修辞手法,着意强调樱花与人影响之巨。

同时代诗人纪友则(850-904年),则哀叹道:“春光和煦这般好,缘何唯樱匆凋谢?”(‘古今和歌集’)可见,早在平安时代,樱花便具这等令人难以割舍的魅力了。

樱花,一时闲万花齐放,旋即又匆匆凋谢。正因为樱花驻世时光短暂,也就更显其珍贵。故此,自古有人便将人生以樱为喻:樱花虽美,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华美风流转盼即空。当然,观花惆怅哀叹者有之,藉花参悟人生者亦有之。

西行法师(1118-1190年),毕生喜爱樱花,平生写了230首吟咏樱花的和歌。释迦牟尼佛旧历2月涅槃,故此他吟道:“释迦圆寂圆月时,愿吾终于樱花下。”(‘山家集’)最终,西行法师似乎真的圆了己愿,于2月16日故去,为佛主圆寂次日。

西行法师钟情樱花,是基于樱花之高贵、圣洁,不仅展现了其个体美,更呈现出整体美。从他咏樱的歌中,可体味到他对樱花品质的称颂与向往,以及对人生之感悟。

人们为了追悼西行法师,便在他墓地周围种植了上千株樱花,整座山皆被樱花覆盖,花开时节,此地便化为樱花世界,蔚为壮观。

到了武士时代,花开即谢的樱花,也成为武士精神的象征:不执于现世,为义可舍命。日本有句俗语:“花魁乃樱木,人杰为武士。”此言便道出了樱之美与士之义的关系。

在论及日本人应具备的精神品格时,江户时代大学者本居宣长(1730-1801年)用一首和歌如此诠释:“何为敷岛大和魂,且看朝阳映山樱。”值得注意的是,宣长所言大和魂,即大和之真心,乃去除一切后天形成的私我与观念之先天。宣长将樱花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故此,即便今日,在影视中也会看到:当武士舍身取义时,多配有樱花随风凋谢的背景。这一艺术手法,并非只是烘托主人公的悲剧结局,更是在暗喻生命之高洁,道义之壮美。

和式祭孔 承古启今

孔子过世次年(前478年),鲁哀公在孔子旧宅立孔庙,按时祭祀,此为祭孔之始。皇帝祭孔始于汉高祖,武帝以后,皇帝每年祭孔,延至清代。民间祭孔,虽因战乱、改朝等变故偶有间断,但却传承至今,并弘扬海外。

儒学及儒教较系统的传到日本,是在继体天皇时代。公元513年,五经博士为传授四书五经,来到日本,儒教也一并被带到东瀛。其后,孔子思想对日本文化影响之大、之久、之深,是不言而喻的。为感恩先哲教化,继承贤圣思想,日本、韩国、东南亚等深受儒学影响的国家、地区,也效法中原礼制,每年祭拜孔子。

近世以后,儒学再兴,日本也开始筑建孔庙,较有名的有以下几座。琉球那霸市的“至圣庙”,始建于1676年,现庙为2013年新建;长崎市的“孔子庙”,建于1893年;枥木县足利市足利学校的“孔子庙”,建于1668年;冈山县备前市闲谷学校的“孔子庙”,建于1684年;佐贺县多久市的“多久圣庙”,建于1708年;东京的“汤岛圣堂”,建于1690年。

在日本,不但祭孔时间不一,祭孔方式也不甚相同。祭孔礼仪可大分为两类:中式的和日式的。琉球、长崎等深受中华文化影响、并多为华人掌控的孔庙,建筑风格皆为中式,其祭孔活动也基本效法中国传统方式;而东京的“汤岛圣堂”等由日本儒学家建起的孔庙,其建筑多具日本风格,其祭孔活动也更多体现出日本文化特点,实为日式祭孔。下面,仅就“汤岛圣堂”的祭孔情况做一简介,并与长崎孔庙祭孔做简单比较,以窥异同之一斑。

元禄3年(1690年),德川第五代将军纲吉为振兴儒教,创建了“汤岛圣堂”。其实,是将原来朱子学家林罗山建于上野忍岗的先圣殿,作为儒学学校移至汤岛(现东京御茶水)。次年,在此举办了首次孔子祭礼。此后,每年春秋两季各举行一次。明治时代,曾一度中断,明治40年恢复,并延续至今。“汤岛圣堂”现为公益财团法人斯文会管理,每年4月第4个星期日上午10点开始举行祭孔仪式。今年本为4月26日举行,因中共病毒肆虐而取消。秋季祭礼时日亦尚未确定。

祭祀的主要仪式如下:(1)祭主(斯文会名誉会长)、祭官(神官)、司仪、伶人(演奏雅乐者)及来宾入场,落座。(2)祭官为与会者及来宾驱邪,称为“修祓”。(3)伴随着伶人演奏的雅乐,祭官低念“警跸”,告知孔子圣像到来,将安放孔子像的橱柜打开。(4)祭官献上“奠币”、“奠馔”等。“奠币”原本为5匹4丈长的绢帛,现用和纸替代;“奠馔”原本为牛、羊等,现主要有苹果、柑橘、和式点心、酒等。(5)祭主诵读祭文。祭主、来宾、与会代表行礼拜祭。来宾致辞。(6)斯文会理事长、理事、会员(多为汉学家、儒学学者。)讲经等。二松学舍大学附属高中学生和与会者一道,唱诵“歌颂孔子圣德之歌”。(7)斯文会理事长致辞,宣布闭会。

长崎孔子庙由在日华侨于明治26年(1893)创建,是日本本土唯一一座具中式建筑风格的庙宇。祭孔时间为孔子诞辰,今年是9月14日举行,形式与内容基本上继承了中华古习旧礼,主要依照明代祭礼。其仪式概略为:在大成殿前供上三牲(牛、猪、山羊个一头),伴随着雅乐,50余名祭官身着古装,手持祭具,依照传统祭礼举行相关仪式,等等。除了传统仪式外,还加入备受日本人喜爱的舞龙、舞狮、变脸舞等文艺表演。

长崎孔子庙的祭奠,除了少许现代元素外,着汉服,奏雅乐,行古礼,可谓煌煌一派汉风;“汤岛圣堂”的祭礼,参祭者则身着平安时代古装,奏和式雅乐,举和式祭礼,庄严、神圣,绵绵一派和风。二者对照,同为祭孔,却大不相同,展示出文化传承、应用之不同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虽然儒学业已本土化了,但东瀛重视的不仅仅是中原文化的华美形式,更珍惜其闪光的精神内核,扬儒以宜和,承古以启今。

责任编辑:卢勇